宝马疯魔症:第一次远征输光底裤,第二次砸十万条命 才抢回汗血马

发布时间:2025-09-24 13:16  浏览量:1

草包将军逆袭记?

汉武帝征伐大宛:表面抢马,实则用尸山血海砸出西域霸权!

一匹马拖垮半个汉朝?

汉武帝的疯狂远征:赢了大宛,却把国库和人命都赌光了!

话说西汉太初年间,长安城里刮起一阵 “宝马风”。未央宫的紫宸殿内,汉武帝刘彻案头堆着一叠西域奏报,最上面那封墨迹未干,写着 “大宛有马,日行千里,汗出如血,号天马”。殿外的铜鹤香炉飘出袅袅青烟,混着西域使者带来的苜蓿香气,绕得这位帝王心头发痒。

彼时的长安城,正是盛世气象。朱雀大街上车水马龙,西域商人的驼队载着玉石、香料穿梭其间,可汉武帝的目光,早已越过河西走廊,落在了更遥远的葱岭以西。这日,他召来刚从西域归来的张骞,劈头就问:“博望侯,那大宛的汗血宝马,果真如传闻中那般神异?”

张骞躬身答道:“陛下,臣在西域时,曾听闻大宛贰师城有此宝马。那马高八尺有余,奔跑时四蹄生风,流汗如殷红鲜血,确是世间罕见的良驹。更要紧的是,若能得此马改良军马,我朝骑兵定能碾压匈奴!”

汉武帝猛地一拍案几,龙椅扶手的鎏金纹饰被震得微微发颤。他想起多年来与匈奴的征战,想起卫青、霍去病麾下骑兵虽勇,却常因马匹耐力不足错失战机,眼中当即燃起熊熊烈火:“好!朕定要得到这天马!”

谁也不曾料到,这一句执念,竟掀起了两场跨越万里的远征,让汉家儿郎的鲜血洒遍西域荒漠,也让大汉的旌旗,第一次插上了中亚的土地。

汉武帝对汗血宝马的渴望,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他当即派使者带着黄金千斤、金马一尊,出使大宛国,想用重礼换取宝马。这使者姓车,是个能言善辩的郎官,临行前,汉武帝特意嘱咐:“若大宛王肯献马,厚赏之;若不肯,便晓以利害,务必让他知晓大汉天威。”

车使者带着使团,一路向西而行。出了玉门关,便是茫茫戈壁,白日里烈日似火,烤得人皮肤发焦;夜晚则寒风刺骨,星月无光。驼队在荒漠中走了三个多月,终于抵达大宛国都城贵山城。

大宛王毋寡听闻汉朝使者到来,倒是亲自出城迎接,可当车使者说明来意,要换取贰师城的汗血宝马时,毋寡的脸色当即变了。他与左右大臣交换了个眼神,笑道:“使者远道而来,辛苦了。只是这汗血宝马是我国国宝,岂能轻易送人?还请使者回吧。”

车使者早有准备,取出黄金和金马,摆在毋寡面前:“大宛王,我朝陛下愿出千斤黄金、一尊金马,只为换几匹宝马。这等厚礼,放眼天下,谁能出得起?” 毋寡瞥了一眼金银,冷笑一声:“纵使再多金银,宝马也不能给。我国与大汉相隔万里,汉朝再强,也管不到这里。”

车使者见毋寡如此傲慢,顿时怒了,指着他骂道:“你这蛮夷之王,竟敢藐视大汉!若不肯献马,他日我朝大军一到,定踏平贵山城!” 说罢,竟当场将金马摔在地上,摔得粉碎。

毋寡何曾受过这等屈辱,气得脸色铁青,喝令左右:“把这狂妄的使者拿下!” 左右卫士一拥而上,将车使者及其随从全部捆绑起来。有大臣劝道:“大王,汉朝使者不可杀啊,恐惹来祸端。” 毋寡却怒道:“汉朝离此万里,就算杀了使者,他们也奈何不了我们。” 当即下令,将车使者一行全部处死,财物没收。

消息传回长安,已是太初元年的深秋。汉武帝正在未央宫商议朝政,听闻使者被杀,金银被夺,当即勃然大怒,猛地站起身,腰间的玉带 “啪” 地绷开,吼道:“好个毋寡!竟敢杀朕的使者,夺朕的财物!朕若不踏平大宛,何以扬大汉天威!”

满朝文武见状,纷纷跪地劝道:“陛下息怒,大宛偏远,远征不易,不如暂缓出兵。” 汉武帝却不依不饶,他想起张骞之前说的 “联合大宛抗匈奴”,如今不仅联合不成,反而受此奇辱,更是怒火中烧。恰在此时,有人举荐外戚李广利,说他颇有军事才能,可当主帅。

这李广利是汉武帝宠妃李夫人的哥哥,平日里虽无大功,却颇得汉武帝信任。汉武帝当即拍板:“封李广利为贰师将军,率军数万,讨伐大宛,务必取回汗血宝马!” 他特意选 “贰师” 为将军名号,就是要让李广利直取贰师城,夺回宝马,一雪前耻。

太初元年冬,李广利率领数万大军,从长安出发,向西进军。这支部队,大多是临时征召的流民、囚徒,还有一些边郡的骑兵,军纪涣散,装备也参差不齐。李广利本就没什么实战经验,只是仗着妹妹的关系才当上主帅,哪里懂得指挥大军远征。

出了玉门关,麻烦接踵而至。沿途的小国听说汉军要来,纷纷紧闭城门,不肯提供粮草补给。李广利派人去索要,有的小国干脆出兵抵抗。汉军一路打打停停,粮草消耗得极快。进入戈壁沙漠后,情况更是恶化 —— 茫茫沙海,看不到一丝绿意,水源越来越少,不少士兵渴死、饿死在途中。

有个老兵实在走不动了,躺在沙地上,望着头顶毒辣的太阳,对身边的同伴说:“兄弟,我怕是不行了…… 早知道这样,还不如在家种地,也比死在这鬼地方强。” 话音刚落,便头一歪,没了气息。同伴含泪将他埋在沙里,连块墓碑都没有,只插上一根枯树枝做记号。

李广利骑着马,走在队伍前面,看着沿途不断倒下的士兵,心里也发慌。他派人去寻找水源,可找了几天,只找到几处干涸的河床。有副将劝道:“将军,再往前走,粮草和水都没了,士兵们已经快撑不住了,不如先撤军,等准备好了再来。”

李广利也知道继续前进只能是死路一条,可他想起汉武帝的命令,又不敢轻易撤军。犹豫了几天,军中的粮草彻底断绝,士兵们开始啃食草根、树皮,甚至有人吃起了死去同伴的尸体。李广利见状,再也不敢耽搁,下令:“撤军!返回敦煌!”

这一路撤退,比进军时更加艰难。匈奴的游骑听说汉军惨败,也赶来袭击,汉军毫无还手之力,死伤无数。等到达敦煌时,数万大军只剩下几千人,个个衣衫褴褛,面黄肌瘦,连兵器都丢得差不多了。

李广利不敢回长安,只能在敦煌上书汉武帝,请求暂缓出兵:“陛下,路途遥远,粮草匮乏,士兵伤亡惨重,恳请陛下允许撤军,待日后兵力充足,再讨伐大宛。”

汉武帝接到奏报,气得把奏疏摔在地上,骂道:“废物!几万大军,竟连大宛的边都没摸到就回来了!” 当即派使者赶到敦煌,传下严令:“谁敢踏入玉门关一步,立斩不赦!” 李广利吓得魂飞魄散,只能带着残兵在敦煌驻扎下来,不敢再前进一步。

消息传到长安,朝廷上下一片哗然。有大臣认为,远征大宛劳民伤财,不如就此罢兵;可汉武帝却铁了心,他觉得若是连大宛这样的小国都征服不了,不仅会让西域各国嘲笑,更会让匈奴看不起。他当即下令,赦免囚徒,征召边郡子弟,又从各地调遣粮草、兵器,准备第二次远征。

汉武帝这次是下了血本。他深知,第一次远征失败,关键在于粮草不足、兵力不济、指挥失当。这一次,他几乎掏空了国库,全力支持李广利。

首先是增兵。汉武帝下令,征召全国的囚徒、赘婿、商贩等,共凑了六万人,又调遣了三万骑兵,还有数万负责运送粮草的民夫,总计二十余万人。为了确保兵力充足,他甚至让各地郡守强行征兵,有逃避者,一律处死。

其次是备粮。汉武帝命人从关中、河东等地调运粮食,装满了上千辆马车,又征调了上万头骆驼、牛、马,专门负责运输。他还特意派水利专家随行,让他们沿途寻找水源,挖掘水井,确保大军饮水无忧。

再者是改道。第一次远征时,汉军走的是北路,沿途小国不配合;这次,汉武帝命李广利走南路,避开那些不友好的小国,同时派使者提前通知南路各国:“大汉大军讨伐大宛,顺者有赏,逆者灭国!” 不少小国害怕汉朝天威,纷纷表示愿意提供补给。

为了让李广利能打胜仗,汉武帝还给他配备了精良的装备 —— 每个骑兵都配有两把刀、一张弓、五十支箭,步兵则装备了长矛、盾牌和强弩。他还特意挑选了几名有实战经验的老将,辅佐李广利,其中就有曾经跟随霍去病征战的赵始成。

临行前,汉武帝在未央宫召见李广利,拍着他的肩膀说:“广利,这次朕给了你十万大军,粮草、装备一应俱全,若再不能取胜,你就别回来了!” 李广利跪在地上,磕了三个响头,大声道:“陛下放心!臣若不能踏平大宛,取回宝马,甘愿受死!”

太初三年春,李广利率领二十万大军,再次从长安出发。这一次,队伍浩浩荡荡,绵延数十里,旗帜遮天蔽日,马蹄声震得大地都在颤抖。沿途的小国见汉军如此声势浩大,纷纷打开城门,献上粮草、酒水,不敢有丝毫怠慢。

大军行至楼兰国,楼兰王亲自出城迎接,捧着美酒对李广利说:“将军一路辛苦,小国愿献上粮草百石,牛羊千头,助将军讨伐大宛。” 李广利点了点头,说道:“楼兰王识时务,待朕凯旋,定会上奏陛下,厚赏于你。”

有了沿途各国的补给,汉军进展顺利。进入西域腹地后,水利专家找到了一处地下水源,挖掘出几口深井,解决了饮水问题。士兵们士气大振,个个摩拳擦掌,都想在战场上立战功。

李广利吸取了第一次远征的教训,不再盲目冒进,而是让赵始成等老将制定作战计划。赵始成对他说:“将军,大宛都城贵山城坚固,易守难攻,我们应先攻占其外属邑,切断其补给线,再围攻贵山城。” 李广利采纳了他的建议,将大军分为几路,分别进攻大宛的各个属邑。

汉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攻占了大宛的几个外属邑,斩杀了数千名大宛士兵。消息传到贵山城,大宛王毋寡慌了神。他没想到汉军这次如此凶猛,连忙召集大臣商议对策。

有大臣说:“大王,汉军势大,我们不是对手,不如献出汗血宝马,求和吧。” 毋寡却不甘心,说道:“贵山城城墙坚固,粮草充足,我们坚守不出,汉军远道而来,日久必疲,到时候再反击不迟。” 他下令,将城中的百姓全部组织起来,加固城墙,准备抵抗汉军。

几天后,李广利率领大军抵达贵山城外。他骑马绕城一周,见城墙高达三丈,上面布满了弓箭手,冷哼一声:“这般小城池,也想挡住我大汉大军?” 当即下令,架设云梯,攻城!

汉军的强弩手首先发力,箭矢如雨点般射向城头。城头上的大宛士兵纷纷躲避,不少人中箭倒地。随后,汉军士兵推着云梯,冲向城墙,有的士兵刚爬上云梯,就被大宛士兵用石头砸下来,摔得粉身碎骨。

赵始成见强攻伤亡太大,对李广利说:“将军,不如改用火攻。我们用火箭烧毁他们的城楼,再趁机攻城。” 李广利点头同意。汉军士兵当即点燃火箭,射向城头的城楼。城楼很快燃起大火,浓烟滚滚,大宛士兵乱作一团。

就在这时,汉军的攻城锤也撞到了城门上,“咚咚” 的声响震耳欲聋。城门被撞开一个缺口,汉军士兵蜂拥而入。大宛士兵拼死抵抗,双方在城门处展开了激烈的厮杀,刀光剑影,血肉横飞。

有个汉军小卒,才十五岁,第一次上战场,吓得浑身发抖。他的队长拍了拍他的肩膀:“别怕!杀了敌人,就能立功回家!” 小卒咬了咬牙,举起刀冲向一个大宛士兵,两人扭打在一起,最终小卒用刀捅进了对方的胸膛,自己也被溅了一身鲜血。

这场攻城战持续了三天三夜,汉军伤亡惨重,尸体堆得像小山一样,可贵山城依旧没有被攻破。李广利看着城下的尸体,心里有些着急,对赵始成说:“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我们的粮草也支撑不了多久了。”

赵始成想了想,说道:“将军,我听说贵山城的水源全靠城外的一条河流,我们不如截断河流,断绝他们的水源。没有水,他们撑不了几天。” 李广利眼睛一亮:“好主意!立即派人去截断河流!”

汉军士兵很快就找到了河流的源头,用土石堵住了河道。贵山城里的水源很快就断了,百姓和士兵们开始缺水。起初,他们还能喝储存的水,可几天过后,储存的水也喝光了,不少人渴得晕了过去。

毋寡见状,彻底慌了。他派人出城求和,说愿意献出汗血宝马,只要汉军撤军。李广利却不答应,说道:“必须处死毋寡,否则绝不撤军!” 毋寡无奈,只能召集大臣商议,可大臣们早已对他不满,纷纷说道:“都是因为你杀了汉朝使者,才引来这场灾祸,你若不死,汉军是不会撤的。”

当晚,几个大臣联合起来,杀死了毋寡,带着他的首级出城投降。李广利见毋寡已死,满意地点了点头,下令进城。汉军进入贵山城后,首先直奔贰师城,取走了三千多匹汗血宝马,其中上等宝马有数十匹。

这场战争,汉军虽然取得了胜利,却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 二十万大军,最终只剩下三万人,十多万人死在了战场上。李广利看着那些幸存的士兵,个个伤痕累累,心里也不是滋味,可一想到取回了汗血宝马,完成了汉武帝的命令,又觉得值了。

太初四年春,李广利率领大军,带着三千多匹汗血宝马,踏上了归途。这一次,沿途的西域各国再也不敢怠慢,纷纷出城迎接,献上粮草、礼物,有的国王还派王子跟随汉军去长安朝见汉武帝,表示臣服。

大军行至于阗国,于阗王亲自为李广利送行,说道:“将军神威,平定大宛,我等西域诸国,愿永远臣服大汉。” 李广利笑道:“只要你们忠心于大汉,陛下定会善待你们。”

归途中的景象,与远征时截然不同。来时,士兵们面带恐惧,士气低落;归时,他们骑着缴获的战马,牵着汗血宝马,个个昂首挺胸,脸上满是自豪。那些汗血宝马,果然名不虚传,奔跑时四蹄生风,毛色光亮,偶尔出汗,真的如鲜血一般,引得沿途百姓纷纷驻足观看,惊叹不已。

有个老牧民,一辈子没见过这么神骏的马,拉着一个汉军士兵的手,问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天马吗?真是神了!” 士兵得意地说:“那当然!这是我们将军从大宛取回来的,专门献给陛下的!”

大军走了三个多月,终于抵达长安。汉武帝早已率领文武百官,在城外的渭桥边等候。当他看到三千多匹汗血宝马浩浩荡荡地走来,尤其是那几十匹上等宝马,神骏非凡,当即龙颜大悦,快步走上前,抚摸着一匹宝马的脖颈,笑道:“好马!真是天马!朕总算得偿所愿了!”

李广利跪在地上,向汉武帝禀报:“陛下,臣已平定大宛,斩杀毋寡,取回汗血宝马三千余匹,请陛下检阅!” 汉武帝扶起他,说道:“爱卿立了大功!朕封你为海西侯,食邑八千户!” 随行的赵始成等老将也各有封赏。

那些跟随汉军朝见的西域王子,纷纷向汉武帝献上礼物,跪地表示臣服。汉武帝看着他们,心中充满了成就感,说道:“你们放心,只要你们臣服大汉,大汉定会保护你们,不会让匈奴欺负你们。”

此后,汉武帝将汗血宝马交给太仆寺饲养,用来改良汉军的军马。没过几年,汉军的骑兵战斗力大大增强,在与匈奴的战争中,多次取得胜利,削弱了匈奴的侧翼势力。同时,大汉在西域的威望也达到了顶峰,不少西域国家纷纷派遣使者来长安朝贡,大汉的西域都护府也得以巩固,控制了西域的交通要道。

然而,这场远征大宛的胜利,背后却是巨大的代价。为了支撑两次远征,汉武帝几乎掏空了国库,耗费了无数的粮草、钱财。据史书记载,第二次远征时,光是运送粮草的民夫就死了上万人,各地的府库都变得空虚。

战争结束后,汉武帝又在西域大量驻军,修建城郭、烽燧,每年的军费开支更是天文数字。为了弥补财政亏空,汉武帝不得不加重赋税,导致百姓负担加重,不少人流离失所。有大臣上书劝谏:“陛下,远征大宛虽扬了国威,却劳民伤财,恐引发民怨啊。”

汉武帝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只有通过军事威慑,才能让西域各国臣服,才能彻底打败匈奴。可他没想到,长期的战争和繁重的赋税,已经让大汉的国力开始衰退。到了晚年,各地爆发了农民起义,虽然很快被镇压下去,却给汉武帝敲响了警钟。

后来,汉武帝在轮台颁布《轮台诏》,反思自己的过错,说道:“朕以前太急于求成,发动了太多战争,让百姓受苦了。从今往后,要与民休息,不再轻易出兵。” 他开始减少对西域的军事投入,转而依靠西域都护府进行管理,通过赏赐、联姻等方式,维持与西域各国的关系。

而那些汗血宝马,虽然改良了汉军的军马,却也没能彻底改变与匈奴的战局。匈奴虽然势力有所削弱,但依旧是大汉的威胁,直到多年后,汉宣帝时期,才彻底打败匈奴,平定了西域。

李广利虽然被封为海西侯,却没能善终。后来,他因卷入宫廷斗争,投降了匈奴,最终被匈奴杀死。那些跟随他远征的士兵,大多得到了封赏,可他们身上的伤疤,还有那些死在西域荒漠中的同伴,成为了他们心中永远的痛。

吾道:“列位客官,汉武帝远征大宛,看似是为了几匹宝马,实则是为了巩固西域,打击匈奴,拓展大汉的疆域。这场战争,让大汉的威名传遍了中亚,也让汗血宝马成为了大汉的象征。”

“可话说回来,这场胜利的代价实在太大了。十多万儿郎埋骨西域,无数百姓因赋税繁重而家破人亡,大汉的国力也因此受到重创。汉武帝虽然雄才大略,却也过于偏执,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不惜劳民伤财。”

“不过,从长远来看,远征大宛也为后来大汉控制西域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文化、经济交流。那些汗血宝马,不仅是良驹,更是大汉开疆拓土的见证。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这场万里征战的功过,实在是难以评说啊!”话音刚落,满座宾客纷纷点头叹息。

窗外,夕阳西下,余晖洒在长安的城墙上,仿佛映出了当年汉军远征西域的浩荡身影,也映出了那些埋骨荒漠的冤魂。这场由宝马引发的远征,终究成为了大汉历史上一道悲壮而辉煌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