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首驮囊——“刻毡为形,盛于皮袋”的祆神/保护商品的包装方式
发布时间:2025-09-22 23:13 浏览量:1
灰陶彩绘胡人骑驼俑 唐代 高116厘米 广东大观博物馆藏
此陶俑中的骆驼作迈步状,昂首挺胸,引颈翘首,四肢细长。驼背上驮有兽首皮囊、绢帛、大雁等,上面载有一胡人和一犬。此扎髻胡人身着翻领胡服,脚蹬靴,头微侧向左,目视前方,手作执缰绳状,身后的小狗伏于垫子上,前肢交叠,姿态放松,头扭向左,似在观望路上风景。
行走在盛唐的丝路之上,驼铃声声是穿越戈壁大漠的独特乐章。千年之后,深埋于墓穴中的骆驼陶俑,以其生动的姿态和斑斓的色彩,为我们再现了那段商旅往来的繁华景象。其中,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骆驼双峰之间那造型奇特的兽首驮囊。
驮囊:丝路上的“标准包装”
骆驼俑负载驮囊的形象,在北朝至隋唐墓葬中十分常见,尤其以唐墓为盛。这绝非艺术家的凭空想象,而是丝路贸易的真实写照。
在漫长的丝绸之路上,骆驼、驴马组成的商队是贸易的主力。而用于盛放丝绸、珍宝等交换物的“标准包装”,正是这种用动物皮革制成的各式驮囊。皮革耐磨、防晒、防风沙雨水的优点,使其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成为长途运输的理想选择。这种包装方式生命力极强,甚至延续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历史渊源:考古发现(如居延汉简)表明,早在秦汉时期,用熟羊皮制作的“革橐”就已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被西北边陲的戍卒用于长途跋涉时携带私人物品。可以说,皮革驮囊是丝路商旅传承千年的“老伙计”。
兽首驮囊与“刻毡为形
盛于皮袋”的祀祆习俗
灰陶彩绘胡人骑驼俑 唐代 广东大观博物馆藏
然而,本馆这件骆驼俑上的驮囊并非寻常,其顶部赫然塑有一个生动的兽首。
对于骆驼俑驮囊的兽首形象,以姜伯勤为首的学者认为这可能是一种粟特——突厥相融的祆教信仰与马驼“皮袋”祀祆的风习。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四《境异》中曾提到:突厥事祆神,无祠庙,刻毡为形,盛于皮袋,行动之处,以脂酥涂之,或系之竿上,四时祀之。
由于突厥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难以建立固定的祠庙,故其祭祀祆神,不立祠庙,而是“刻毡为形”,制作神像,以脂酥(脂苏)涂抹,系在竿上进行祭祀。平时则将祆神像盛放在皮袋保存。
祆教,即琐罗亚斯德教,又称拜火教,曾作为萨珊波斯的国教兴盛一时,并很快传遍中亚地区。粟特人居住在中亚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 以祆教为主要信仰,“又从大食国已东,并是胡国, 即是安国、曹国、史国、石骡国、米国、康国等……又此六国总事火祆。”初唐以迄盛唐,由于粟特人在突厥部落中活动,大大促进了突厥人的祆教信仰。
质疑之声
丝路上商品的“保护盾”?
然而,将兽首驮囊视为祆神象征的观点,也面临着许多质疑:
▣“亵渎神明”的疑问: 有学者指出,许多兽首皮囊的两侧或周围,常常塑有各种杂货、丝绸甚至活禽(如大雁),是否显得对神明不够恭敬?
▣信仰传播的障碍: 孙机先生提出,粟特人信仰祆教,但其信仰有不对外传播的特点。唐代政府也对祆祠实行“禁民祈祭”的政策。更重要的是,出土这类骆驼俑的墓葬,墓主多为汉人,他们本身并没有祆教信仰,为何要放入祆神图像?
▣实用功能的再审视: 学者沙武田在《唐墓骆驼俑驮囊兽首形象属性考》中提出了一个更偏向实用主义的解释。他认为,驮囊上覆盖连带兽头的大型动物整张皮毛,是丝路上胡汉商人长途运输中,对脆弱丝绸和贵重物品进行有效保护的重要手段。
凝视着唐代骆驼俑上那神秘的兽首驮囊,我们看到的远不止一个皮袋,它是丝路文明的微缩景观。驼铃声虽已远去,但这驼峰上的小皮囊,依旧在无声地述说着千年前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