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蔡甸千年变迁 听汉阳历代故事 蔡甸名字的前世今生

发布时间:2025-09-23 19:58  浏览量:1

原创作者:杜相环知鱼斋

本篇文章为杜相环原创,谢绝任何媒体或个人转载,感谢各位粉丝的点赞、支持和打赏。

列位看官且坐好,咱今儿个不聊三国烽烟,不扯江湖恩怨,就掰扯掰扯咱武汉西边这块宝地——蔡甸!您别瞧它现在叫蔡甸,往前倒腾一千年,那名号换得比咱街坊大爷换茶杯还勤,这里头的热闹事儿,能下三碗热干面!

咱先从西汉说起,那会儿蔡甸还没个正经名儿,就归江夏郡管着。您脑补一下那画面:汉子们扛着锄头在田埂上晃,粗布短打被汗湿得贴在背上,

嘴里还哼着“日出而作”的调子;媳妇们在家纺线,蓝花头巾一甩一甩的,线轴转得比陀螺还欢。

一到农闲,集市上可就炸锅了!卖菜的大爷扯着嗓子喊“新鲜的蔡甸藕带哟”,买布的大婶跟小贩讨价还价,“再便宜两文,我下回还来!”

那吆喝声、笑声裹在风里,能传到二里外的河边,连打鱼的船家都忍不住停船往岸上瞅。

到了西晋,官府一拍脑袋,给这儿起了个名儿叫“沌阳县”。“沌”字念“zhuàn”,老蔡甸人到现在说起来还带着股子老味道,就跟说“吃碗热干面”那么顺口。

那会儿的沌阳街,青石板路被脚步磨得发亮,跟镜子似的能照见人影。街边茶馆里,汉子们端着粗瓷大碗,茶沫子沾在胡子上都不在意,拍着桌子唠:“听说没?隔壁村老王种的水稻,今年收成能堆到房梁高!”说着就哈哈大笑,那笑声震得茶馆的窗户纸都嗡嗡响。

隋朝初期,沌阳改叫汉津,可没安生几年,到了隋炀帝大业二年,也就是公元606年,又改名“汉阳”!这名字可有讲究,古人说“山南水北为阳”,咱这儿在汉水北边,可不就叫汉阳嘛!打这儿起,“汉阳”这名号一用就是一千多年,比老祖宗传下来的家谱还结实。

那会儿的汉阳城,城墙高得能挡住云彩,城门一打开,商队就跟潮水似的涌进来,骆驼驮着茶叶、马背着布匹,赶车的伙计甩着鞭子喊“让让喽”,惊得路边的小娃子追着车跑。逢年过节更热闹,舞龙的队伍把龙灯耍得跟活的似的,彩绸翻飞,锣鼓声敲得人心里发颤。

老汉阳人穿着新棉袄,兜里揣着糖糕,领着娃挤在人群里,娃子吵着要摸龙角,大人笑着哄“小心被龙王爷带走哟”,脸上的褶子都笑开了花。

民国初年,汉阳归江汉道管,可那会儿世道乱得跟一锅粥似的。

民国15到17年,汉口市一成立,汉阳城区“咔嚓”一下就被划了过去!老辈人回忆,那段日子,汉阳城里的百姓心里空落落的,就跟自家养了多年的猫被别人抱走了似的,蹲在城墙根儿叹气:“咱汉阳的根,咋就少了一块呢?”好在没几年,民国19年,城区又给划回来了!

百姓们跟过节似的,敲锣打鼓放鞭炮,鞭炮屑铺在地上,红得跟铺了层红毯,小孩们光着脚在上面跑,溅起的碎屑沾了一裤脚都不管。可谁承想,民国21年,汉阳县又被划到第六行政督察区,这区划调整跟翻书似的,快得让人眼花缭乱,百姓们刚放下的心又提了起来,背地里念叨:“这日子啥时候能安稳下来哟!”

新中国成立后,那变化才叫翻天覆地!汉阳城区并入武汉市,县政府搬到了蔡甸镇。

老蔡甸镇那叫一个热闹,早点铺子刚开门,热干面、面窝的香气就飘满了街,勾得人肚子咕咕叫。茶馆里,老人们摇着蒲扇乘凉,聊起“汉阳造”的枪炮,眼睛都发亮:“想当年,‘汉阳造’那可是响当当的!打仗的时候,咱汉阳的兵拿着它,打得敌人屁滚尿流!”说得兴起,还一拍大腿,蒲扇都差点掉在地上。

一开始,汉阳县属沔阳专署,1951年又划到孝感专署。那些年,汉阳县的地盘大得很,可从1953年到1979年,差不多40%的地盘陆陆续续分给了武汉市和洪湖县,就跟分家过日子似的,虽然地盘少了,但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1975年,汉阳县正式归武汉市管辖,这才算找到了稳稳的“家”,百姓们都说:“这下好了,再也不用瞎折腾了!”

1992年9月12日,这日子您可得记牢了!国务院一声令下,撤销汉阳县,设立武汉市蔡甸区!这一下子,老汉阳县1386年的历史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蔡甸区就跟刚打扮好的新媳妇似的,闪亮登场!

您再瞧如今的蔡甸,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比当年的汉阳城墙还高;后官湖湿地公园里,荷花挨挨挤挤的,鸟儿在水面上飞,游人划着船,笑声顺着风飘得老远;九真山风景区更是游人如织,爬山的、野餐的,热闹得不行。还有蔡甸莲藕,脆生生、甜丝丝的,炒着吃、炖着吃都香;新农牛肉,切一片放进嘴里,嫩得能化了,蔡甸藕汤。名扬四方,多少人特意开车来吃,就为这一口鲜!

有道是:

千年汉阳岁月长,

几经变迁历沧桑。

今朝蔡甸展新貌,

来日更胜好风光!

列位看官,蔡甸名字咋来的就说到这儿。您要是听得过瘾,就点个赞、加个关注,下回咱接着唠蔡甸的新鲜事儿,保准让您听得更乐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