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雅河畔,“迁”出美好新生活
发布时间:2025-09-23 17:12 浏览量:1
达里雅布依新村通大网电后,村民在家中看电视。甄立民 摄
天山苍苍,沙海莽莽。秋日,胡杨开始泛黄,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的达里雅布依新村迎来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
村民布尼亚孜汗·麦提热依木今年75岁。晴日里,她会烧一壶热水,泡一杯茶,坐在自家小院门口,一边晒太阳,一边和邻居聊天。院子前的水泥路上,时不时驶过载着游客的汽车。
“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好太多了,住得好,吃得好,能看电视、用洗衣机,出行、看病都很方便。”布尼亚孜汗说。
布尼亚孜汗说的“以前”是曾经住在达里雅布依老村的日子。
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克里雅河蜿蜒北进,滋养着沿岸的胡杨、红柳、芦苇,在大漠间形成一条长达300多千米的绿色走廊。走廊尽头就是达里雅布依老村。
198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于田县在此设立达里雅布依乡,乡政府位于村民相对聚居区,下辖仅达里雅布依村一个村,距于田县城有240多千米,开越野车需行驶至少7小时,赶着骆驼要走13天。
以前,达里雅布依老村没有公路与外界相通,没有长明电,村民住的是“笆子房”,点的是煤油灯。
“老村的‘笆子房’是红柳、芦苇混合泥巴搭起来的,刮风的时候,沙子透过门窗的缝隙吹进来。冬天我们烧干柴取暖,但房子会漏风,不太暖和。”布尼亚孜汗告诉记者。
2002年,我国实施“送电到乡”工程,安装分布式光伏发电设备,为偏远地区提供电力供应。达里雅布依乡在老村建起了光伏电站,村民们一家接着一家亮起了电灯。
但光伏发电时断时续,很难满足日常生产生活用电需求。2017年,当地政府在位于于田县城北部90多千米处建设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达里雅布依新村,建起了一排排整齐的青灰色二层小楼和灰顶黄墙砖瓦房,还修通了从县城到新村的公路,两地车程缩短至2小时。
布尼亚孜汗是第一批从老村搬迁至新村的村民。2017年夏天,一家人离开红柳枝栅栏小院,跨过克里雅河,搬进了新村的新家。
走进布尼亚孜汗的家,只见纹样精致的地毯鲜艳喜庆,电视、冰箱、热水器等电器一应俱全。厨房里,电饭煲正在煮饭,飘出阵阵米香。
“以前在老村,米面粮油要从县城买,用骆驼驮回来,在沙漠里走好几天。现在我每周去一趟县城,买衣服、吃好吃的。”布尼亚孜汗笑着带记者走进卧室,拍了拍墙边的暖气片说道,“我们还用上了电采暖,冬天特别热乎。”
2019年,达里雅布依整村完成易地搬迁。为了进一步保障村民搬迁后的生产生活用电,和田供电公司于当年投运达里雅布依35千伏输变电工程,在新村安装3台500千伏安变压器,架设35千伏线路85.25千米,新建0.4千伏线路3.4千米,新装户表235户。
通路、通电、通水、通网络,建学校、卫生所、休闲广场、超市……生活在大漠深处、河流与胡杨之间的达里雅布依村村民自此过上了现代生活。
安居则乐业。勤劳的达里雅布依村村民将种植肉苁蓉的手艺带到新村,在新村周边的沙地里播下一粒粒肉苁蓉的种子。
肉苁蓉又称大芸,寄生在红柳、梭梭树等植物根部,是一种名贵中药材,有“沙漠人参”的美誉。
新疆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自20世纪70年代起开展的大规模防沙治沙、植树造林行动,使这里的林业产业体系日趋完善。处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于田县很早就开始发展沙产业,肉苁蓉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2020年,达里雅布依村村委会在新村规划了420亩沙土地,通过新建机井实现滴灌,同时建设了3间烘干房,发展壮大肉苁蓉种植业。
于田县供电公司得知消息后,开通绿色通道,第一时间为新村安装1台315千伏安变压器,给4口灌溉用机井通上了动力电。
买提克然木·阿布都哈里克从父辈那里学习了种植肉苁蓉的方法,现在是村里的肉苁蓉种植能手。今年2月,他承包了村口的50亩沙地,用播种机撒下肉苁蓉种子,接通了滴灌管。
肉苁蓉耐寒,好养活,每个月滴灌2次,每次滴7天,就能在沙地里生长。每次开始滴灌时,买提克然木都会开着皮卡车,到自家地里检查肉苁蓉生长情况。
9月17日下午,阳光炽热,他像往常一样来到地里,在一棵梭梭树前蹲下身子,检查地面上的滴灌管,伸手感受土壤的湿度,然后指着树根处裂缝的地方告诉记者:“肉苁蓉就种在这底下,明年3月就可以采收了。”
“以前在老村,播种、灌溉完全靠人力。现在我们用现代滴灌技术种植肉苁蓉,供电可靠,省了不少事。”买提克然木说。
2024年,达里雅布依新村肉苁蓉种植面积达5000亩,216户村民靠种植肉苁蓉实现户均增收1万元。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新村生活蒸蒸日上,达里雅布依村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如今,买提克然木5岁的女儿在新村的幼儿园上中班,每天步行几分钟就能从家到崭新的幼儿园。“我小时候,老村的学校离家很远,只能住校。现在孩子在新村上学很方便,而且都免费,我根本不用发愁她上学的事。”买提克然木说。
教育照亮未来。截至目前,新疆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南疆城乡实现从幼儿园到高中15年免费教育。
当阳光唤醒沉睡的胡杨,位于新村的达里雅布依乡中心小学的教室里传出琅琅读书声。在宽敞明亮的教室,来自湖南的周平桦正使用多媒体设备为孩子们播放教学视频。
周平桦负责教一年级语文,今年是他任教的第9年。2017年,周平桦怀揣“扎根基层,做有意义的事情”的理想,从湖南邵阳老家来到和田支教。
“老村的小学教室只有黑板、桌椅,教学环境十分简陋。因为缺电、没有网络信号,教学资料不够用,我只能一个月进一次县城,用笔记本电脑拷贝最新的教学资料,带回村里给孩子们看。”周平桦回忆。
2019年,乡中心小学建成后,周平桦和学生们搬进了窗明几净的新教室,用上了多媒体设备,共享网络上的海量教学资源。
“学校硬件设施齐全,每间教室都采用多媒体教学,实验室还有供科学课使用的实验设备,每张实验桌都有安全电源,学生可以放心操作。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特别高。”乡中心小学校长艾克然木江·艾尔肯说。
“多媒体播放的视频很有意思,上学很好,我很喜欢来学校上课。”二年级学生凯丽比努说。
从“用上电”到“用好电”,用电量折射出达里雅布依新村的生产生活变化。2020年,新村通上大网电的第一年,用电量为90.2053万千瓦时;2024年,新村用电量跃升至220.5144万千瓦时,乡村电气化程度越来越高。
2020年,达里雅布依村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昔日沙漠孤村变成热门“打卡地”,游客络绎不绝,村民们陆续开起了民宿、餐厅、农家乐等,村里用电负荷持续增长。今年5月,和田供电公司员工为新村新装1台400千伏安变压器,进一步满足村民们美好生活用电需要。
胡杨不朽,克里雅河静静流淌。达里雅布依新村宜居宜业,淳朴的村民在新时代奔向更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