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税:你滴盐,我滴醋,喝上肉汤就差这一步?!|循迹晓讲

发布时间:2025-09-23 15:43  浏览量:2

从去年开始,俄乌战场上出现了很多黄皮肤身影, 大家别误会,这些人可不是俄国国内的布里亚特人 。而是一群不远万里来到库尔斯克,参加俄乌战争的朝鲜兵。经过将近一年的战斗,这些朝鲜兵的伤亡非常惨重, 据朝鲜官方自己说的,这帮人用天灵盖撞无人机,有人充当肉弹给班长挡子弹,还有受伤的朝鲜兵为了不被俘虏,高呼万岁口号,拉响手榴弹自爆。当然了,元帅还特意给这些死者举行了高规格的追授仪式。

◇ 图为相关新闻截图

◇ 图为相关“血税”观点

不过,这种行为被一些人一顿狂吹。他们说为了国家发展,为了民族的未来,这是必要的牺牲。说这些人是给国家交“血税”。那么,血税到底是什么?如何理解血税?今天就来聊聊这个。

“血税”这个名词早在罗马时代就已经出现,罗马时代从共和国到帝国,从公元前509年一直到公元476年灭亡,将近一千年的时间里,罗马人几乎年年打仗。你像,罗马有个供奉战神马尔斯的神庙,当时人的习惯是,如果今年不打算打仗,这神庙的门就关着,一旦打仗,这神庙大门就得开着。有人统计过,说罗马共和国几百年的时间,这战神庙的门拢共就关过两年。这说明罗马人基本不是在打仗,就是在打仗的路上。 俗话说:大炮一响,是黄金万两。从古至今,打仗都要钱。罗马人也不例外, 连年作战财政开支浩大,前线战士又在流血,那这后方就必须交税。

◇ 图为 玛尔斯(拉丁语:Mars),罗马神话中的战神,朱庇特与朱诺之子,贝罗纳之丈夫,维纳斯的情人,他是罗马军团崇拜的战神中最重要的一位,重要程度仅次于朱庇特

尤其是后方那些富有的寡妇,更需要多交钱。有人可能觉得,让这些寡妇多交钱, 这不是扒寡妇门、挖绝户坟、吃月子奶、欺老实人,缺大德了。其实,罗马寡妇可不是咱们想象里受人欺负的寡妇。 在古罗马,这些公民的老婆那是家里真正的女主人,基本不用干什么粗活。而且,自己老公要是在外面为国捐躯了,她们就能通过继承遗产一夜暴富。

◇ 图为美剧《斯巴达克斯》中的罗马女性

可以说,这些罗马寡妇那是非富即贵,个个富得流油。这样一来,你一没有给国家提供兵员,二又继承了这么多财产。你再不慷慨解囊一点,实在是说不过去。所以,公元前6世纪的王政时代,罗马国王图利乌斯就规定,寡妇每人每年要交2000阿斯,供骑兵饲养战马。在当时罗马人的概念中,这是寡妇们因为没有流血,才要交的战争特别税,所以又被称为“血税”。

后来,随着罗马帝国的崩溃,“血税”连同罗马人这个概念很快就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直到几百年后,“血税“的说法再一次出现。不过,这次“血税”来自绿罗,也就是奥斯曼土耳其,又被称为“儿童税”。今天再提起这个名词,基本指的就是奥斯曼帝国的这个制度。

◇ 图为奥斯曼帝国的扩张

简单来说,就是奥斯曼统治者从基督教家庭中招募兵丁组成军队,这种行为就被后人叫做“基督徒给穆斯林交血税”。说起这门独特“税收”的由来,其实是整合了两种制度传统,一是在公元971年,拜占庭帝国时代,他们曾经打败过北欧罗斯人的军队,在战斗中拜占庭皇帝约翰一世发现这些罗斯人,人高马大且骁勇善战,当即起了爱才之心。于是,就把投降过来的罗斯士兵编进拜占庭军队。再后来,拜占庭内部陷入内战,皇帝巴希尔二世向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求援,弗拉基米尔表示目前群众们没有统一的信仰,思想混乱就没法听命于我,让我这个大公很不好做,陛下若愿意接受我们皈依,到时候我做他们领袖就更有权威性,到时候您出兵平叛不在话下。

◇ 图为 巴西尔二世(958年-1025年12月15日),拜占庭帝国的皇帝,统治帝国长达半个世纪(976年1月10日-1025年12月15日在位)

在权衡之下,巴希尔二世接受了罗斯人的皈依,史称“罗斯受洗”。随后,罗斯人就组织起一支只效忠于皇帝本人的卫队。此后,这支有着外族血统,战斗力强悍的卫队,就成了拜占庭皇帝的御前带刀侍卫。这第二种制度传统,来自阿拉伯帝国后期,当时有大量中亚突厥人进入巴格达宫廷,天长日久,这些骁勇善战的突厥武士,很快就发展成阿拉伯帝国军队的核心。这些人甚至靠着军功,成了帝国内部一支独立的军事奴隶阶层。而且,由于他们常伴君主左右,非常容易获得君主的信任,升迁速度非常快。随着越来越多的突厥人接近权力中心,他们就从军事指挥岗位转型到了行政管理岗位,逐渐把持了国家的关键部门。

◇ 图为奥斯曼一世(?—1323/1324年)为奥斯曼帝国之开国君主

等到奥斯曼帝国建立后,他们发现自己的兵役制度还存在很多问题。起初,帝国没有常备军,开国苏丹奥斯曼一世在发动战争时,一般都是从老百姓当中临时招募。征召的方式也十分随性,大多数情况下就是在村子里大叫一声:“谁要和俺们一起去打仗”,能喊来多少算多少。等到战争结束后,这些军人分完战利品,就地解散回家,这样的军队,组织度太差,而且只善于打顺风仗,一旦战事不利就一哄而散。所以等到了第二任苏丹奥尔汗那里,奥斯曼帝国就取缔了原有的军事制度,改建一支领薪水的常备军,可以随时出击作战。

◇ 图为 奥尔汗加齐(1281年—1362年3月),奥斯曼帝国的第二位君主,1323年或1324年至1362年3月在位。在位期间,占领了安那托利亚西部的大多数地区,他本人于1333年会见拜占庭皇帝安德洛尼卡三世,达成拜占庭赔款保住领土的协议。后来与拜占庭皇帝约翰六世的女儿结婚,但又帮助约翰六世推翻了约翰五世成为拜占庭皇帝,以此他加速了拜占庭帝国的衰败

不过,这支常备军也有自己的问题,拿着高薪不算,还骄傲自大,一旦钱给少了,或者作战任务太艰苦,他们就会集体摆烂。这种怕苦怕累,不敢玩命,不听指挥的军队放在谁身边也是一颗定时炸弹。为了拆掉这个定时炸弹,奥斯曼帝国的首个大维齐尔,就是宰相,奥尔汗苏丹的弟弟阿拉丁·帕夏提出建立新军,而且要仿照阿拉伯帝国、拜占庭帝国的方式,组建一支异族军队。于是,奥尔汗从被征服的基督徒中选了一千名男孩,次年又选了一千名。然后对他们进行严酷的军事训练,赐给他们“卡普库鲁”,也就是“宫殿奴隶”的身份。并将他们编成了“耶尼切里”,翻译过来就是“苏丹亲兵”“近卫军”。因为这帮苏丹亲兵是异教徒出身,无法插手帝国政治,只能依靠苏丹活动。所以对苏丹陛下那是极为忠诚,根本不会出现那种听调不听宣的情况。对于这些苏丹亲兵来说,成为苏丹陛下身边的人,无论是地位还是待遇都比正常人要好很多,同时这些人的家庭也因为出人当兵,可以少交不少税。这种奥斯曼帝国从基督徒中招募军队的方式又被叫做“德米舍梅”制度。

打这儿起,每当奥斯曼人征服新的疆土,就会用这种方式从基督徒中抽取“血税”。在选拔对象上,苏丹比较喜欢挑那些有一定家产的农村男孩,因为他们憨厚朴实,容易调教管理。而商人、工匠、水手和手艺人的孩子就免于征召,可能是因为他们的家庭整天和三教九流打交道,孩子打小就学了一身江湖气,这样的人不好控制。这些孩子被征调后,先会得到一个卡普库鲁的身份,然后分成两档,天资聪慧的被送到皇宫中由首席宦官进行教育,学习语言、文化和军事技能,如果顺利毕业就能送到关键部门去做秘书或看管仓库。别小看这些工作,他们掌管的可都是帝国重要财产和机密文件,只有苏丹眼中的“自己人”才能去干这些工作,而且升迁速度非常快,往往看几年大门就能去当宫廷重臣了。剩下那些天资比较平庸的孩子,就被送到各个行省的穆斯林中等家庭中寄宿,平均要待够6年。在这六年中,这些基督教的孩子耳濡目染的学习土耳其语,以及突厥穆斯林的习俗礼节,时间一久都不用别人强迫,他们自己就皈依了伊斯兰教,在学习结束后发给他们军帽和军服,正式成为一名苏丹亲军士兵。

◇ 图中的红衣少年就是奥斯曼人在巴尔干征召来的

别小看穆斯林这套教育,这一下,就让苏丹亲军比同时代的欧洲军队,有了一个决定性优势,那就是有文化。要知道,在当时的欧洲,你让骑士们舞刀弄棒那没问题,你要让他看书写字那真是强人所难。咱们以医院骑士团为例,这个骑士团里的很多骑士甚至不会拉丁语,只会死记硬背几句祷告词,写信也只能找人代笔。赫赫有名的医院骑士团的文化水平都这样,别的西欧军队就可见一斑。 有句俏皮话说得好,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这句话放在军人身上也一样。你武功练得再好,没长脑子,那也是屠狗宰猪的莽夫。 教育背景和逻辑能力上的差距,就让这些苏丹亲兵有了更强的主观能动性,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干嘛,对战场局势也有更准确的判断,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这种能力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是极为可贵的。

◇ 图为波兰画家扬·马特伊科绘《瓦尔纳之战》描绘波兰国王瓦迪斯瓦夫三世突袭奥斯曼营地的场

比如说,在1444年的瓦尔纳战役上,这支军队迎来了自己人生中的高光时刻,由苏丹穆拉德二世率领的奥斯曼军队,与波兰和匈牙利国王瓦迪斯瓦夫三世率领的欧洲联军展开会战。一开始,欧洲联军占据一定优势,奥斯曼军队的侧翼被欧洲人的重骑兵猛攻,奥斯曼人的轻骑兵根本就挡不住,于是开始撤退。他们的溃败引发了奥斯曼军队全军的动摇,许多士兵开始逃跑。瓦迪斯瓦夫三世看到胜利的希望,决定趁热打铁,亲率数百名波兰亲卫向奥斯曼人的大营发起了冲锋,波兰骑兵在当时欧洲堪称是战斗力的天花板,在他们的突击之下更多奥斯曼人开始败退。然而,就当他们突进到苏丹穆拉德二世的大营前,却无法再前进一步。

因为苏丹亲兵们看见战场形势不妙,早就在大营前布置了几条防线,先是挖了几条战壕,然后筑起木栅栏,再然后把骆驼组织起来当掩体。这还不算完,他们还在骆驼的后面地上钉起一堆盾牌,构筑起下一道防线。当瓦迪斯瓦夫三世率领的波兰骑兵冲到苏丹大帐前的时候,傻了眼,在工事中闪转腾挪,死活打不开缺口。最后,瓦迪斯瓦夫三世在混战中不慎落入泥坑,被苏丹亲兵乱枪戳死,国王战死,一下让欧洲联军陷入混乱,只好撤退。奥斯曼苏丹的亲兵们就用这种方式挡住了欧洲人的进攻,改变了历史。从此以后,欧洲各国再也没有组织起联军的能力,没了欧洲人的威胁,奥斯曼帝国开始集中精力围攻君士坦丁堡,并在1453年将这座城市攻克。

◇ 图为穆罕默德二世苏丹

刚才提到了,这些亲兵的身份是“卡普库鲁”,也就是宫殿奴隶。别看他们挂着奴隶的身份,但他们实际地位并没有咱们想象的那么低微。他们是宫殿奴隶,也是苏丹陛下的仆人,身份地位绝非普通自由民可比。就好比宫里的太监宫女,他们身份低微那是在皇宫里,等出了宫那些老百姓照样得捧着他们。同时,因为常年侍奉在苏丹身边,这帮卡普库鲁的升迁机会也非常多。当年波斯尼亚地区被奥斯曼帝国征服后,他们的领主答应改宗伊斯兰教。但是有个条件,以前他们信基督教的时候,当地的孩子经常被征召入伍当卡普库鲁,现在改宗伊斯兰教,严格来说就没有当卡普库鲁的机会了。所以,波斯尼亚的领主希望奥斯曼统治者开个绿灯,希望对改宗后的波斯尼亚人保留这项制度。从这就能看出来,这项制度与其被称为“血税”,倒不如说是为了安抚异教徒而给他们留出来的上升通道。

通过这个上升通道,这里面的一些人也确实爬到了权力最高峰。比如苏莱曼一世还在当皇子时,就结识了苏丹亲兵易卜拉欣,苏莱曼十分欣赏这个亲兵,就把他收为自己的私人奴隶。后来的历史也证明,苏莱曼一世看人的眼光非常准,这个易卜拉欣无论是在军事,还是在政治上,都能做得滴水不漏。所以,他很快就成了苏莱曼最得宠、最重要、也是关系最密切的奴隶。

等到1520年,苏莱曼一世即位为帝国苏丹后,易卜拉欣也跟着“水涨船高”,先是被任命为皇家首席养隼人。随后火速提拔进宫廷内担任各式职务。最终,在1523年时机成熟后,苏莱曼任命易卜拉欣帕夏为帝国大维齐尔,也就是帝国宰相,甚至苏莱曼还把帝国在欧洲境内的所有领土管辖权,以及驻扎在这些领土上的所有军队的战时指挥权,都交给了这个易卜拉欣,一个奴隶能被苏丹委以重任,拥有这么大的权力,这在奥斯曼历史上也是相当罕见的。

◇ 图为耶尼切里军团

给一个人这么大的权限, 这人要是再通过手上的权力搞搞贪污腐败,那还是轻而易举的事儿?当然了,贪腐相比于整个帝国稳定来说也不叫事儿,这人要是有自己的家族后人,这手里的权力肯定想着传给自己家人。 这对于帝国的运行必然是大大的坏事。所以,一开始奥斯曼苏丹就要求所有亲兵都要单身,不光是不许结婚,连去风月场所都不行,目的就是让亲兵们断绝子嗣成为最后一代。这样一来,即便给他们权力,他们也没有什么玩弄权术的心思。毕竟连家都没有,专权图个啥?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套制度逐渐走了样儿。

苏丹这帮亲兵们在服役期间有了娶妻生子的权利,这就导致他们越来越像是一个世袭制的军事组织。而且,苏丹亲兵里的大部分人,也不再是通过交“血税”征召来的基督徒孩子,而是老亲兵的后代,他们长大后继承父亲的。随着苏丹给他们越来越多的权力,他们的野心也越来越膨胀,对苏丹的忠诚度也是断崖式下降。 首次叛乱发生在幼年的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时期,亲军以军饷不足为借口胁迫幼主妥协,开军事集团干政先例 。

◇ 图为苏丹奥斯曼二世

1622年,少年苏丹奥斯曼二世在与波兰的战争中失败后,他认为这是苏丹亲兵军团和政治家的错误,因此他打算解散这个军团,结果还没等动手,提前得到消息的亲兵们率先发动政变,俘虏了苏丹并将他囚禁在皇家地牢。随后不久,奥斯曼二世在地牢中暴毙,成为了又一个帝国历史上权力斗争的牺牲品。此后的亲兵集团对内越来越专权,越来越无能,只有把苏丹玩弄于股掌之中,窝里斗的本事。直到1826年,当时的苏丹马哈茂德二世卧薪尝胆十几年,一朝动手发动政变将他们彻底剿灭,这股势力才算是彻底清除,奥斯曼的血税制度也就彻底走进了历史。

◇ 图为攻城战中的耶尼切里军团

看到这就明白了,所谓的“血税”,就是奥斯曼苏丹征召士兵,这些士兵获得相应的荣誉和地位。那些管朝鲜往俄国送炮灰叫“血税”,实在是属于乱用概念。他们认为朝鲜这么做是“非常有必要”的,是“骨头硬”。用“血税“这种方式换来点资源、技术,就能促进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

这话乍一听像是有几分道理, 退一步说就算是血税, 这些说辞 也禁不住推敲。因为就在朝鲜的附近,有韩国、中国、越南三个国家,这三个国家无论是民族,还是文化都和朝鲜特别接近。这三个国家都用自己的方式走上了国家发展,民族富强的道路,无论是韩国的汉江奇迹还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具体例子和成功经验就摆在这里,朝鲜人可以随便拿去参考。明明有一种现成的模式,不需要老百姓付出“血税”就可以很好地发展,为什么还非要走这条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