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惊现汉字!专家翻译后不敢信:这里曾是中国的一个省?

发布时间:2025-09-08 04:52  浏览量:1

在伊朗境内竟然发现了汉字,并且在经过了一番仔细的翻译工作之后,他们得出了一个结论:此地曾经是属于中国的一个省份。

各位读者们,你们好,我是阿沈,也就是沈从史,是您身边关注热点事件的小助手,致力于让您足不出户就能看遍世界各地的新鲜事。

我们言归正传,马上为您讲述今天的故事。

从地图上进行观察,伊朗和我们之间隔着重重山脉与河流,两个地方的地理距离相当遥远。

但出人意料的是,伊朗竟然在自己的国境之内,找到了一些刻有中文汉字的古代文物。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难道在历史长河中,曾有某个朝代将数千公里之外的伊朗也纳入其管辖范围了吗?甚至有学者提出了一个更为大胆的猜测,他们表示,说不定在过去伊朗本身就是中国的一个省份。

这种说法的真实性有多少呢?就让阿沈带您一探究竟吧。

在2022年的时候,伊朗的文化遗产、手工艺及旅游组织向外界公布了一个消息,他们在于北部里海沿岸的吉兰省内的一处古遗址中,成功发掘出了一批古代文物。

这些器物的表面上刻画着一些弯弯曲曲的符号,第一眼看上去有点像甲骨文,又似乎是一种大家都不认识的文字。

当地的考古团队将拍摄的照片发布到了网上,这个发现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引起了国际考古学界的广泛关注。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王教授在看到这些照片以后,立刻就联系了他在伊朗的同行。

经过他仔细地对比分析后发现,这些符号与汉代时期在中国西北边境出土的简牍上的文字,存在几分相似之处。

出土文物上有一个“永”字,它的笔画和结构,与汉简上记载的“永元七年”里的“永”字几乎完全一样,而“永元七年”也就是公元95年,即东汉和帝的年号。

同时,另一个“安”字,也和汉代官方印章上的“安西都护”印文存在着联系。

德黑兰大学的波斯历史专家阿里教授对此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将所有的符号都收集整理成了一本图册,并邀请了来自巴黎索邦大学的汉学家一同进行研究。

在耗时半年的对比分析之后,他们初步形成了一个结论,认定这些符号就是汉字。

其内容可能涵盖了“地名”、“官职”乃至“纪年”等信息。

最令伊朗媒体感到兴奋的一点是,其中有一块陶器的残片上,刻有类似于“此属汉”的字样,如果将这几个字连起来解读,听起来就像是在宣告“这里是属于汉朝的领土”。

这件事很快就在历史学界引发了非常激烈的讨论,有些学者翻阅了《史记》,他们认为张骞出使西域的足迹,怎么可能只到达了中亚地区呢?说不定汉朝的实际影响力早已抵达了波斯。

但是,也有人对此观点提出了质疑,他们声称汉朝当时甚至连葱岭地区,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帕米尔高原,都未能实现完全的控制。

既然波斯的距离更为遥远,又怎么可能会在那里设立行省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将时间的指针拨回到公元前138年,当时张骞正进行他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旅程。

他原本的计划是前往大月氏,以期联合对方共同对抗匈奴,不料却被匈奴人扣留了长达十年之久。

在他成功逃脱之后,便一路向西前行,最远抵达了今天位于乌兹别克斯坦的费尔干纳盆地。

尽管他此行并未能完成最初的政治使命,却带回了葡萄和苜蓿的种子,并且还让中原地区的人们知道了“大宛”和“康居”等中亚国家的存在。

汉武帝听闻此事后,认为这件事大有可为。

于是在公元前119年,张骞踏上了第二次出使的征程,他带领着一支数百人的队伍,携带了大量的丝绸与金币,从而正式开辟了“丝绸之路”。

从那个时候开始,中国的丝绸和茶叶便源源不断地向西运输,而波斯的宝石与香料则络绎不绝地向东传来,甚至连罗马的贵族都把能够穿上丝绸服饰视为一种荣耀。

然而,伊朗的地理位置在波斯湾的北岸,是古代波斯帝国的核心地带,并且后来的安息帝国与萨珊王朝也都建都于此。

根据《汉书·西域传》中的记载,汉朝所设立的“西域都护府”位于乌垒城,其管辖范围向西最远只到葱岭,而葱岭再往西的区域,就已经是安息帝国的领土了。

安息帝国与汉朝之间是平等的外交关系,双方会互相派遣使节进行访问。

汉朝曾经赠送过代表极高规格的“金印紫绶”,安息国王也曾回赠过鸵鳥蛋作为礼物。

那么,这些汉字究竟是如何出现在伊朗的呢?对于这个问题,王教授提出了他自己的看法。

其中最有可能的一种情况是,这些汉字是由商人带过去的。

在汉代的丝绸之路上进行贸易的商队,其主力军是粟特人。

这些人从位于中亚的撒马尔罕出发,沿途销售丝绸、采购香料,最远可以抵达波斯湾。

他们在做生意时需要记账,所以有可能会在货物的包装上用汉字写下如“某某商队”、“某年某月”等信息,或者使用汉字作为标记以防止假冒伪劣。

再加上吉兰省地处沿海,很可能曾是商队从里海进入波斯湾的一个中转站,因此留下的货物残片就这样被带到了伊朗。

另一种可能是使节留下的纪念品。

汉朝与安息帝国之间会互派使者,当安息的使者到达长安时,汉朝会赠送给他们丝绸和玉璧。

同样的道理,当汉朝的使者去往安息时,也会随身携带一些“国礼”。

这些使者身上或许会带着一些刻有文字的器物,比如说刻着“汉使张骞”字样的铜印,或是写有“永元三年”的木牍,以此来作为他们身份的证明。

后来当这些使者回国之后,这些物品有可能被当作珍宝收藏起来,或者在不经意间被埋入了地下。

此外还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战争。

在那个时期,汉朝与匈奴之间的战争持续了上百年,当匈奴向西迁移的时候,有可能抢夺过汉朝的物资。

在他们一路向西逃亡至波斯的过程中,这些物品也就跟着匈奴人到达了伊朗,后来又被当地的居民捡到,并被当作普通的器物使用了数百年。

不过,最核心的证据仍然是那些陶片上的文字。

教授表示,他们曾请了三位汉学家进行独立的翻译工作,而所有的翻译结果都指向了“汉”这个字。

在其中一块体积较大的陶片上,还刻有“永元七年 西域都护 李”这几个字。

永元七年就是公元95年,而“李”这个字,很可能是当时西域都护的姓氏。

如果这个发现是真实的话,那就说明至少在东汉时期,汉朝的官方文书或者标记,就已经出现在了伊朗的国境之内。

但是,这件事真的能够证明“伊朗曾经是中国的一个省”吗?王教授对于这个结论却并不感到乐观。

因为汉朝时期的“省”和我们今天的省份概念不尽相同,当时所实行的是“郡县制”的行政区划,最高一级的行政单位是州,例如益州、凉州等。

而西域都护府实际上是一个“军政机构”,它所管理的是军事和外交方面的事务,并非一个行政区划单位。

再说西域都护府的管辖区域,其最西端只到葱岭,伊朗位于葱岭以西的地方,所以根本就不在其管辖范围之内。

伊朗本土的历史文献,也否定了“行省”这一说法。

无论是波斯波利斯的阿契美尼德王朝铭文,还是安息帝国的钱币,都没有提及曾受到过中国的统治。

安息帝国的历代君主,比如说密特里达梯一世,他在公元前171年至前138年期间在位,他们都会在钱币上铸造自己的头像,以此来强调其独立的地位。

而在汉朝的史书《后汉书》中记载安息国时,也只提到“其王常欲通使于汉”,从来没有说过“安息属汉”这样的话。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刻有“此属汉”的文物呢?阿里教授自己也坦言,这些符号实在是太过零散,有可能是商人随意刻上去的,也有可能是后人伪造出来的。

举个例子,在中世纪时期的波斯,曾经流行过仿制汉代器物的风潮,所以这些陶片说不定就是那个时期的“仿制品”。

不过,这件事本身还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首先,它证明了汉代的“丝绸之路”并不是一条“单行道”,文化的影响力能够从长安一直传播到波斯湾。

这就像是今天的“一带一路”倡议一样,在商品流通进行的同时,语言、文字以及风俗习惯也在潜移默化地相互融合。

况且,历史研究是需要讲求证据的,即便陶片上的文字是真实的,“此属汉”这几个字也可能仅仅是商队的标记,并不能直接将其等同于“行政管辖”。

这就好比我们现在购买进口商品时,包装上虽然印着“中国制造”,但这并不代表那个生产地就属于中国。

目前,这些文物已经被送往了伊朗国家博物馆进行保管,中国的考古团队也正准备前往当地进行联合研究。

他们计划进行碳14年代测定和成分分析,说不定能够更清楚地揭示这些器物的来源。

但无论如何,这个发现都说明了古代中国与伊朗之间的交流,要比我们想象中的更为频繁。

说到底,伊朗发现汉字这件事,与其因为无法证明伊朗曾是中国的一个省而感到些许遗憾,倒不如将其看作是一个有趣的“文化彩蛋”。

它的出现,也让我们得以明白,在两千多年以前,两个相隔万里的古老文明,早已经通过骆驼组成的商队、丝绸与香料的贸易,以及那些零散的文字,在不知不觉中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各位读者朋友们,今天阿沈为您讲述的故事就暂时到此结束,如果您想知道后续的发展,就请听阿沈下一次再来为您分解。

再见了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