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富豪囤银霸市,手握白银2亿盎司,为啥最后为还债走向破产
发布时间:2025-09-22 18:54 浏览量:2
文|ho侯神
编辑|ho侯神
1970年代的全球资本市场,白银还只是个小透明,每盎司2美元的价格常年躺平,矿主们赚不到钱纷纷停产,连散户都懒得多看它一眼。
谁也没想到,这个看似不起眼的金属,会被亨特兄弟搅成一场席卷全球的资本风暴。
白银从2美元炒到50美元,手握2亿盎司白银号称银矿主人,最后却要靠美国政府输血才留住最后一命。
这场闹剧里,藏着资本投机的疯狂,更藏着所有投资者都该看懂的底层逻辑。
可能有人会问,亨特兄弟手握全球15%的白银储备,怎么会沦落到要还债的地步?
就算按巅峰时50美元/盎司算,2亿盎司白银,市值也有100亿美元,怎么看都是富可敌国的配置。
但现实是,他们的财富大多是纸上富贵,大部分白银是靠杠杆借来的钱买的,手里的现金早就被持续的囤银操作耗光了。
更关键的是,白银价格一旦下跌,他们不仅要补保证金,之前用白银抵押的贷款也会变成定时炸弹,所谓的银山,其实是用杠杆堆起来的危山。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亨特兄弟的失败是因为墨西哥政府突然抛银,要是没有这个意外,他们说不定能把银价炒到更高。
但墨西哥抛银只是导火索,不是根本原因,当时亨特兄弟已经垄断了大量白银,市场供需早就失衡,就算没有墨西哥,美国监管也不会坐视他们把银市搅得天翻地覆。
而且他们的操作本身就有致命漏洞,靠买现货+囤货+期货交割推高价格,本质是拆东墙补西墙,一旦后续资金跟不上,或者市场预期逆转,崩盘是早晚的事。
也有人觉得,美国政府最后救亨特兄弟,是因为他们能量太大,这其实是对监管逻辑的误解。
政府救的不是亨特兄弟,是背后的美国金融系统,当时亨特兄弟欠了数十家银行的钱,要是他们破产,这些银行会因为抵押品(白银)贬值而出现巨额亏损,甚至引发连锁倒闭。
所以那10亿美元贷款,看似是救富豪,实则是保银行,本质是监管层在两害相权取其轻,和所谓的特权没太大关系。
要理解亨特兄弟的操作逻辑,其实可以看看2008年的保时捷逼空大众事件,两者简直是师出同门。
当时保时捷通过隐蔽账户悄悄收购大众股票,加上衍生品持仓,实际控制了大众74.1%的股份。
而大众的流通股本就不多,这直接导致做空大众的机构根本找不到股票平仓,股价从210欧元飙到1005欧元,无数空头亏得底裤都没了。
这个案例和亨特兄弟的操作核心完全一致:都是通过垄断流通标的制造稀缺性,再利用期货或衍生品市场的规则逼空空头。
但两者的结局不同,保时捷最后靠着大众的股价上涨全身而退,而亨特兄弟却栽了跟头,核心差异就在于标的属性。
股票的供给相对固定,而白银作为大宗商品,不仅有矿主复产的长期供给,还有政府储备的短期抛压,一旦市场出现新的供给源,垄断就会被打破。
这也说明,任何试图垄断大宗商品的操作,都要面对供给弹性这个绕不开的坎,亨特兄弟恰恰忽视了这一点。
回到亨特兄弟的故事,他们的造富剧本其实很简单,先囤货控流,在现货市场大量买白银,偷偷囤起来减少流通量,让市场误以为白银要缺了。
然后给期货加火,在期货市场签巨额交割合约,逼得对手方只能去市场买现货来交割,进一步推高银价。
再杠杆扩容,联合沙特成立投资集团,用借来的钱继续囤银,把盘子越做越大。
这套操作在1970年代的监管环境下,简直是如鱼得水,当时美国对期货市场的持仓限制松散,现货和期货市场的监管也不互通,亨特兄弟可以用几十个隐蔽账户拆分交易,监管层根本摸不清他们的真实持仓。
更重要的是,当时白银的金融属性还没被充分挖掘,大部分人觉得白银就是做首饰和工业用品的,没人想到它能被炒成投资品,这种认知差也给了亨特兄弟操作的空间。
但成也杠杆,败也杠杆,他们买白银的钱,大部分是靠白银抵押贷来的,用手里的白银做抵押,借到钱再买更多白银,再用新白银抵押借更多钱。
这套滚雪球的玩法,在银价上涨时没问题,甚至能放大收益,但一旦银价下跌,就会陷入抵押品贬值-需要补保证金-没钱补就被强制平仓-银价继续跌的死循环。
1980年3月,纽约投资商Bache要求他们补1.35亿美元保证金,就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他们根本拿不出钱,只能看着850万盎司白银被抛售,引发市场恐慌,更致命的是,他们低估了监管和宏观政策的威力。
芝加哥交易委员会把保证金提高6倍,直接断了他们的输血通道,CFTC禁止新合约成交,相当于给期货市场拔了网线,让他们没法再通过期货市场维持价格。
美联储加息则更狠,美元升值让白银的投资吸引力骤降,原本追捧白银的资金全跑去买美债了。
这三记组合拳下来,白银价格从50美元一路跌到个位数,他们的白银帝国也就此崩塌,这场闹剧给现在的投资者留下的启示,比任何金融教材都生动。
无论形式怎么变,核心逻辑永远不变,脱离基本面的价格狂欢,终会有落幕的一天,靠操纵和杠杆堆起来的神话,也终会被市场规律打回原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