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和民国农民生活水平怎样?读了几位作家的作品简直不敢相信
发布时间:2025-07-04 06:42 浏览量:1
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我国老百姓是不是特别穷呢?
并不算特别穷,因为那时候老百姓种田自由,要么自己种田,要么给地主种田,一般只要不是闹大的天灾,收成基本上是稳定的,一亩地一季一百多斤粮食,虽然不多,但是那时候人口少,一家人种十几甚至几十亩地,所以一般情况下不会饿死人。
下面咱们从我国几位伟大作家的小说中,管窥那个时代老百姓的饮食情况。
鲁迅小说《风波》,背景大约是袁世凯复辟时期,描写村民七斤一家吃饭:
“女人端过一乌黑的圆桌来,放在门槛上,桌上不很稳,左近两张竹凳也都相惊的发抖。伊又端过乌黑的饭碗来;六碗菜,一碗是炒豆,一碗是茴香豆,一碗是豆腐干。
七斤嫂忙着添饭,夹上一筷茴香豆,送在七斤的面前,便道,“你一天的劳碌,功夫倒也不少,又从六斤老太那里得了半碗霉干菜,这端午便也算过得去了。”
一家四口人六个菜,主食是“松花黄的米饭”,推测可能是糙米饭,或者加入一定粗粮的米饭,虽然不是细米白面,但是在那个时代也算不错了。
鲁迅小说《故乡》:
闰土又对我说: “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捡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管贼么?”
“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 月亮底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 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虽然这里没有提及佃农闰土一家吃什么,但是从这些描写来看,他们的家境还算过得去,有大片西瓜,不在乎路人渴了摘个瓜吃。
鲁迅小说《祥林嫂》:
“…我就在屋后劈柴、淘米,米下了锅,要蒸豆。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口看,只见豆撒得一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
祥林嫂家吃的是米饭,还有蒸豆,伙食还说得过去。
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阿Q算是未庄最穷的人了,但是如果不是因为他到城里偷东西,坏了名声没人再雇用他,他靠打打短工还是能吃饱肚子的,甚至还有余钱喝酒。
鲁迅小说《孔乙己》中,孔乙己是穷困潦倒的一个穷酸秀才,如果不是屡次偷书被举人打残,他靠给人家抄抄写写也能混口饭吃,还能穿着长衫喝酒,下酒菜除了茴香豆还有碟子,相当于现在下馆子了。
老舍先生在《骆驼祥子》里,描述了骆驼祥子的饮食情况,以祥子为代表的低收入者,他们大多时候在街边解决吃饭问题。
吃的也是些白面、大饼卷大葱、小焦油炸鬼、马蹄烧饼之类的物美价廉、结实耐饿的食物。
祥子22岁的生日,去吃顿好饭菜来犒劳一下自己:热烧饼夹爆羊肉,听着就让人食欲大增。
叶圣陶小说《多收了三五斗》:
“乡亲”还沾了一点酒,向熟肉店里买了一点肉,回到停泊在万盛米行船埠头的自家的船上,又从般梢头拿出盛着咸莱和豆腐汤之类的碗碟来,便坐在船头开始喝酒.女人在船梢头煮饭。
一会儿,这条船也冒烟,那条船也冒烟,个个人淌着眼泪.小孩在敞口朝天的空舱里跌交打滚,又捞起浮在河面的脏东西来玩,惟有他们有说不出的快乐。
这段话描写了农民忍痛贱卖粮食,一边吃饭一边发泄不满,可以看出那时候农民基本上也能吃饱,偶尔还能吃点肉改善一下生活。
从这几位作家的描写中,我还发现一个问题,就是那时候农民吃的新鲜蔬菜比较少,动不动就是咸菜、豆腐干之类的,可能是以前没有浇水条件没办法种更多蔬菜吧。
不过我想起来,即使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老家农村也是缺菜,冬天萝卜白菜能吃到早春,接下来基本上就没有菜了,靠咸菜辣椒酱和蒜汁下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