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暴跌1000亿!贝泰妮被罚,股东折价套现欲跑路,公司回应
发布时间:2025-09-20 19:56 浏览量:1
曾经被捧为药妆茅台的贝泰妮,最近却遇到了一些麻烦。
9月18日,这家靠敏感肌护理起家的上市公司市值定格在201亿元,较2021年巅峰时期的1205亿元蒸发超1000亿,相当于每天烧掉近一个小目标。
而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来自云南省药监局的一纸通告,贝泰妮及其两家子公司因医疗器械生产问题被责令限期整改。
这场突如其来的监管风暴,撕开了贝泰妮光鲜外表下的暗疮。
根据云南省药监局2025年第1期通告,贝泰妮及旗下云南贝泰妮健康科技、科凝美生物被要求限期整改,虽然官方未披露具体问题,但贝泰妮的解释,却无法平息市场疑虑。
今年1月份,其子公司贝小妮刚因虚假宣传被上海监管部门罚款2万元,原因是在拼多多平台将普通化妆品宣传为孕妇可用。
更讽刺的是,去年贝芙汀科技同样因虚假宣传抗氧修护被罚,当时监管部门明确指出,抗氧化属于化妆品新功效,需完成特殊化妆品注册,但贝泰妮并未履行程序。
这些接二连三的合规问题,让投资者不禁怀疑,贝泰妮的产品力神话,是不是建立在虚假宣传的沙滩上?
值得注意的是,贝泰妮的医疗器械业务同样暗流涌动。
其主打产品透明质酸修护生物膜、修护贴敷料等,本应严格遵循医疗器械生产规范,但此次检查暴露的问题,或许与2024年薇诺娜清透防晒乳SPF48PA+++抽检不合格事件形成呼应。
尽管贝泰妮声称那是假货,但频繁的质量风波已严重透支品牌信任。
市值暴跌的深层次根源,实际上是因为贝泰妮公司陷入到一种增收不增利→市值缩水→股东套现的恶性循环中。
从财务数据看,贝泰妮的增长神话早已破灭,2021-2024年,其营收从40.22亿增至57.36亿,但净利润却从8.63亿下滑至5.03亿。
2025年上半年更是营收、利润双双下滑,营收同比降15.43%,净利润暴跌49.01%,这种赔本赚吆喝的戏码,在化妆品行业并不鲜见,但贝泰妮的问题尤为严重。
核心矛盾在于过度依赖单一品牌,主品牌薇诺娜贡献了超80%的营收,但2025年上半年其收入同比下滑18.4%,暴露出敏感肌赛道竞争白热化的残酷现实。
与此同时,贝泰妮寄予厚望的子品牌表现疲软,姬芮、泊美等彩妆线收入同比下滑超10%,高端抗衰品牌瑷科缦虽增长93.89%,但规模仅5147万元,杯水车薪。
渠道转型的阵痛同样剧烈,尽管贝泰妮线上收入占比超70%,但过度依赖头部平台导致流量成本高企,2025年上半年线上收入同比下降5.89%,线下分销业务更是暴跌41.58%。
更要命的是,公司为清理库存计提2383万元资产减值损失,直接侵蚀利润。
在业绩下滑的同时,贝泰妮的股东们正用脚投票。
红杉聚业、臻丽咨询等早期投资方开启疯狂套现模式,2024年11月减持1263万股,2025年5月通过询价转让套现3.5亿元,7月又计划再减持843万股。
值得注意的是,5月的询价转让价为33.3元/股,较当日收盘价折价近20%,这种割肉式离场,足见资本对贝泰妮前景的悲观。
更令中小股东愤怒的,是公司从回购到低价激励的迷之操作。
2023年贝泰妮以64.31元/股均价回购股份,随后以33.43元/股转让给员工持股计划,相当于用股东的钱给员工发福利。
这种高买低卖的套路,直接导致股价单日暴跌3.76%,市值蒸发超10亿。
公司在战略决策上也尽显摇摆,一面宣称长期看好公司发展,一面放任股东减持,一面强调研发投入,一面将销售费用率推高至50%,这种操作,让投资者对管理层的信任降至冰点。
贝泰妮的困境,折射出国货美妆行业的深层焦虑。
在2025年上半年的国货美妆十强榜单中,贝泰妮已从第四滑落至第七,被巨子生物、毛戈平、水羊股份等竞争对手超越。
更严峻的是,珀莱雅、上美股份等头部企业正加速布局敏感肌赛道,而新锐品牌谷雨等也在觊觎这块蛋糕,贝泰妮曾经的护城河,正在变成红海战场。
破局的关键在于重塑产品力与品牌形象,尽管贝泰妮拥有150人的研发团队和多项专利技术,但在功效验证和临床数据上仍落后于国际大牌。
此外,公司需加快渠道多元化,尤其是布局线下体验店和海外市场,2024年境外收入仅4039万元,增长空间巨大。
但留给贝泰妮的时间不多了,随着监管趋严和消费者心智成熟,靠营销包装和概念炒作的时代已经过去。
如果不能在产品创新、合规经营和品牌建设上实现突破,这家曾经的“药妆茅台”,或许真的要沦为资本市场的弃子。
贝泰妮的故事,是一个典型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案例。
其凭借精准的市场定位和强大的营销能力,在敏感肌赛道创造了千亿市值神话,却因过度依赖单一品牌、忽视合规经营和资本短视,陷入如今的困局。
对于国货美妆行业而言,这既是警钟,也是镜鉴,在流量红利消退的当下,唯有深耕产品、敬畏监管、善待股东,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
而贝泰妮能否凤凰涅槃,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