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岁考生随便报了个“塔里木大学”作为保底,一查录取结果却出乎人意料
发布时间:2025-09-21 05:59 浏览量:1
江南的梅雨天,黏腻得很。李明杰倚在藤椅上,望着窗外的雨丝,心里头也湿漉漉的。高考完了,填报志愿这事儿,像块石头压在心头。
他是个江南娃娃,生在苏州,长在苏州,连太湖都没出过几回。成绩不算顶好,中不溜秋,老师说他能上个二本。填报志愿时,他随手翻着那本厚厚的指南,翻到最后一页,“塔里木大学”五个字跳进眼里。
“就它吧。”明杰嘟囔着,在保底志愿栏填上了这个名字。他连塔里木在哪儿都不太清楚,只隐约记得地理课上讲过,那地方全是沙漠。填完就把指南一扔,找同学游泳去了。
发榜那日,明杰睡到日上三竿才起。母亲已经把电脑打开,催他查分。他慢悠悠输入准考证号,眼睛半睁半闭。
“哎哟!”母亲突然叫起来,“这是啥子哟?”
明杰睁开眼,屏幕上明晃晃一行字:“恭喜您已被塔里木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录取”。
母子俩面面相觑。母亲先开了口:“这塔里木...是不是在那新疆?电视里演过的,全是沙子的地方?
明杰愣了半天,忽然想起自己确实填过这么个志愿,当时只觉得名字好听,像什么武侠小说里的门派,万万没想到真能被录取。
消息传开,街坊四邻都来道喜,但眼神里都藏着话。王阿姨最直爽:“明杰啊,听说你要去新疆上学了?那儿是不是骑骆驼上课的?”
明杰支支吾吾,心里不是滋味。他想象中的大学,应该是在大城市,至少该有地铁和外卖。他试着想象沙漠中的大学,脑子里只有《西游记》里火焰山的画面。
录取通知书寄到的日子,是个晴天。牛皮纸信封里掉出一摞材料,还有张照片:胡杨林环抱中的校园,红砖楼房整整齐齐,居然还有个小湖,湖边几个学生说笑着走过。
明杰把照片翻来覆去地看,这和他想的完全不一样。信里还说,学校有全国唯一的沙漠水利实验室,奖学金丰厚,毕业生很是抢手。
那晚,明杰做了个梦。梦见自己走在无边的沙漠里,忽然看见一片绿洲,绿洲里有座红砖楼房,楼上挂着“塔里木大学”的匾额。
醒来后,他鬼使神差地打开电脑,查起塔里木的资料。原来那里不是只有沙漠,还有绿洲、河流、古城遗址;学校虽然偏远,却是南疆最好的大学之一,那里的教授多是支边留下的专家,一待就是几十年。
九月出发时,明杰已经想通了。母亲往他箱子里塞了无数东西,从雨伞到羽绒服,仿佛儿子要去的是另一个星球。
火车开了三天三夜。窗外的景色从江南水乡变成黄土高坡,最后是茫茫戈壁。明杰的心也从忐忑变成好奇,最后是莫名的激动。
到站时,迎接他们的是个黑瘦的学长,开着一辆皮卡,笑起来露出白牙:“欢迎来到塔大!我是大三的张磊,浙江人。”
校车驶过一片胡杨林,忽然眼前豁然开朗:红砖楼房排列整齐,道路宽阔,树木成荫。最让明杰惊讶的是,校园里居然有条小河,河水清澈见底。
“这是昆仑山的雪水,”张学长说,“咱们学校自己引来的。”
迎新会上,院长是个精神矍铄的老人,满口京片子:“我知道你们很多人是意外来到这里的。我当年也是,1965年支边来到新疆,本想待两年就回北京,结果一待就是一辈子。”
老人说着笑起来:“沙漠是个神奇的地方,它教会人两件事:一是珍惜每一滴水,二是坚持才有生机。你们在这里学到的,不只是知识。”
明杰的专业是水利工程。第一堂课,老师就带他们去了沙漠实地考察。站在沙丘上望去,天地辽阔,明杰忽然觉得心胸也开阔起来。
他给家里写信:“爸妈,这里的天特别蓝,星星特别亮。我们实验室正在研究如何用最少的水种最多的树。老师说,我们的工作是在创造绿洲。”
第二年暑假明杰没回家,跟着教授做课题。他们成功在一片荒漠中建起了滴灌系统,当第一棵胡杨苗冒出嫩芽时,全课题组的人都欢呼起来。
教授拍拍明杰的肩:“小伙子,你可是从江南水乡来的,现在成了沙漠治水人,人生真是想不到啊。”
明杰蹲下身,轻轻触摸那株嫩苗,想起一年前自己随手填报志愿的那个下午。谁会想到,一个随意的决定,竟带领他找到了值得奋斗一生的事业?
沙漠里的夕阳特别壮美,把整个天空染成金红色。明杰站在沙丘上,望着远方那片他们正在努力变绿的荒漠。
他忽然明白了,人生有时候就像沙漠中的河流,不知道会流向何方,但终究会找到属于自己的绿洲。
就像那首新疆民歌里唱的:“沙漠里有路千万条,条条通向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