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峰航线不仅是中美合作抗日的典范,更是中美两国友谊的象征

发布时间:2025-09-20 20:20  浏览量:1

1941年底,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为了迫使重庆国民政府投降,决定对香港和仰光实行轰炸,接着又切断了滇缅公路,迫使大量的援华物资无法运进中国,意图全面吞并中国。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再加上中国当时的空军还很薄弱,为保证二战亚洲战场上对日作战的军备物资,1942年6月2日中美两国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中美抵抗侵略互助协定》,协议签订后中国正式成为租借协定的受援国,而后中美两国决定联合开辟新的国际运输线。

从此也诞生了举世闻名的“驼峰航线”。

“驼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一个形似骆驼背脊凹处的一个山口,全部的“驼峰航线”全长500英里,地势海拔均在4500~5500米上下,最高海拔达7000米,西起印度阿萨姆邦,向东横跨喜马拉雅山脉,这里是中国至印度航线的必经之处。通过这条运输航线,中国向印度运送派往境外对日作战的中国远征军士兵,再从印度运回汽油、器械等相应的战争物资。

由于地势高,自然环境恶劣,“驼峰航线”也成了世界战争空运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条件最艰苦、付出代价最大的一次悲壮的空运,

一,在长达三年的飞行中,中国航空公司共飞行了8万架次,美军先后投入飞机2100架

二,中美双方总共参加人数有84000多人,共运送了85万吨的战略物资、和战斗人员33477人

三,在这条航线上,美军共损失飞机1500架以上,牺牲优秀飞行员近3000人,损失率超过80%。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在中国抗日航空烈士的三十块纪念碑的六十面上,一共刻着3300个烈士的名字,其中有2200个是美国人,这些烈士对中国抗战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也成功阻止了日本侵略者加速占领中国的步伐。

1945年,二战结束后,美国《时代周刊》这样描述驼峰航线:在长达800余公里的深山峡谷、雪峰冰川间,一路上都散落着这些飞机碎片,在天气晴好的日子里,这些铝片会在阳光照射下烁烁发光,这就是著名的“铝谷”——驼峰航线!

历史不会被忘却,牺牲于驼峰航线的先烈将永远活在中美人民的心中,而驼峰航线也架起了中美人民之间一架友谊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