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快乐奉献的铁道兵老兵汪志荣

发布时间:2025-09-20 15:52  浏览量:1

w-661# 作者:铁十师 王长江 铁道兵战友网 2025-09-20

聊天记录上。屏幕那端,是一位85岁老兵缓慢而认真的打字声。

他叫汪志荣,曾是一名铁道兵,曾在生命禁区的风雪高原上,用最朴实的方式书写过传奇。他是一位普通的军需股协理员,他和他的同事们曾被《解放军报》记者称谓扎根高原面向基层的“咸菜萝卜官”。而今,隔着千山万水,他用生疏的输入法,一字一句地向我展开一幅关于奉献与快乐的漫长画卷。

高原上的“一口锅”与“一抹绿”

青藏高原的风,凛冽如刀。海拔3600米的青海省二郎洞,被称为“生命禁区”。在这里,最简单的吃饭问题成了生死考验。水沸点只有85度,馒头粘牙,米饭夹生。军需股的8个人,开始了另一场生存攻坚。

汪志荣说到压力锅时,语气仍带着当年的急切:“普通锅都烧漏了,咋办?”于是,股长姬俊星带着他们,在修理连奋战29天,硬是造出了一种钢板压力锅——一次能蒸百斤面、做百斤饭,全连一餐管饱。说到这儿,他发来个笑脸:“那时候,一口锅就是一场胜利。”

更难的是吃菜。高原终年严寒,寸草不生。战士们指甲翻裂、得了夜盲症。汪志荣到外地学建菜窖,回来就跳进坑里和战士一起挖。三连试点成功了,全团推广了,他又开始琢磨更“离谱”的事——在高原种菜。

(军需股口号:连队的需要就是我们的业务)

塑料棚被风刮跑,就搭更牢的架;没有水,就攒洗脚水淘米水;夜里下雪,给每棵菜苗戴纸帽;中午暴晒,赶紧开棚通风。他说起第一颗白菜长出来时,像个孩子似的:“从来不长庄稼的地方,我们种出了七八种菜!还有瓜哩!”

“咸菜萝卜官”的万能之手

军需股的业务早已超出“粮秣被装”的范畴。他们的铁律是:“连队需要,就是我们的业务。”在股长姬俊星的带领下,股里的同志们“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汪志荣自学修表,修了290多块手表、110多座钟。他说:“高原上时间珍贵,表停了,心就慌了。”

一时间,军需股上下动起来。战友们成了“改灶专家”“豆腐能手”“猪医生”。他们做酱油、腌小菜、建作坊,甚至成了“高原上的万能帮手”。《解放军报》称他们是“咸菜萝卜官做出的大贡献”,汪志荣却只说:“就是看不得大家受苦。”

最令人动容的是他那枚“消失”的二等功奖章。

铁道兵司令部特批的战功,奖状却莫名遗失。转业地方后县里要把他写进县志,想拍照留念,他只好联系老上级想“借个证章补拍”,最终却摆摆手:“算了,档案里有就行啦。”他说这话时,没有半分委屈,反而安慰我:“老战友,这些不重要。”

转业后的“第二次长征”

1981年,汪志荣转业回到甘肃甘谷县。从生命禁区到黄土高原,他笑着说:“好多了!我们甘谷县风水宝地啊,至少能种花、种菜了。”

他被分配到石棉制品厂,带着待业青年和家属办商店、开工厂、做刹车片、生产冰棍、建冷库。小厂红火时,甚至拿钱给大厂发福利。他说起这段,带着熟悉的爽朗:“我们修楼房、开饭馆,冷饮生意全县有名!”

直到1997年提前退休,2006年工厂破产,他始终平静从容。如今住在拆迁安置的26层高楼里,他满足地算账:“退休金七千多,国家还给补贴嘞!”他发来社区活动的照片,老党员学习会上,他还在发言、记笔记。

奉献者的快乐哲学

聊到家庭,他发来一张全家福:“这是我一家人全家福,急急巴巴找的不知啥时候照的。看那时候我的头发多多的。”照片上,老两口带着三个孩子,笑容淳朴温暖。他说孩子们“踏踏实实继承了助人为乐的秉性”,语气里满是骄傲。

(和睦家庭:一张旧照片里的故事)

我问他为什么总是这么快乐,他沉吟良久,打出一段话:“我们那一代当兵的普遍是21级工资,我立了功涨到20级,满足得很。奖章没了,但县里要给我写志,够光荣啦!”

他说起推土机临时修桥、说起给战士送食品、说起海晏县的骆驼毛被战友“分没了”还哈哈笑:“大家高兴就好!”这种快乐,不是豁达,而是一种深植于生命的信仰——奉献本身,就是最高的奖赏。

金秋的见证

夜深了,聊天记录停在最后一句:“老战友,你费心了。”我望着窗外阑珊的灯火,想起他说的塑料棚里第一颗白菜,想起压力锅升腾的蒸汽,想起高原上修好的第一块表,尤其是想到汪老在家乡甘谷县的作为——

忽然明白:奉献不是牺牲,而是一种深度的快乐。当一个人把生命融入集体、化入时代,他便获得了最恒久的幸福。汪志荣们从未觉得自己是英雄,他们只是做好了“该做的事”——但正是这千万个“该做的事”,筑起了高原铁路,也筑起了一个国家的脊梁。

秋日不语,自有丰收见证。85岁的汪志荣还在学习记笔记,还在社区发言,还在为年轻一代讲述塑料棚种菜的故事。他说:“国家记得我们,就够啦。”

嘿嘿,行文至此,献《奉献乐赋》习作一篇。

奉献乐赋

巍巍青藏,铁兵雄风。二郎洞外,雪域苍穹。有军需股八员干将,战天斗地于生命禁区。其功也赫赫,其志也铮铮。今闻汪公志荣事迹,虽年逾耄耋犹忆峥嵘,乃作赋曰:

昔者高原筑路,寒冰彻骨。锅灶难熟粟米,风沙长掩征途。乃有军需将士,铸铁锅以解炊烟,挖窖藏以储冬蔬。塑棚种得江南绿,巧手腌出百味腴。修钟表、医猪豚、制酱醋,万般琐碎皆成勋业;顶风雪、抗缺氧、破常规,千种艰难尽化坦途。

汪公当年,踏遍连队炊烟。解囊中驼毛而不计,推山间巨石以通途。二等功成岂在枪林弹雨?集体誉满实源细务微处。转地方则兴厂惠民,建冷库而福泽乡梓。观其言谈,功章遗失犹朗笑,待遇微薄反知足。此等胸襟,正谓“予人玫瑰之手,历久犹有余香”。

今虽白发苍颜,犹记军歌嘹亮。社区学习不辍,党员初心未忘。看甘谷高楼起于旧厂,知奉献精神永放光芒。所谓“我奉献我快乐”者,非止功成名就之乐,实乃问心无悔之安。雪域钢轨延千里,尽是铁兵笑语言。

赞曰:高原铸铁军,琐事铸功勋。锅碗瓢盆里,乾坤日月新。奉献不知苦,只因赤心存。八五犹言志,千秋铁道魂!

而我想要说:高原记得钢锅里的饭香,风雪记得塑料棚的绿意,时代记得那些修表的手、种菜的手、在生命禁区创造奇迹的粗糙而温暖的一双大手。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像汪志荣一样默默奉献的铁道兵战友。你们带来的快乐,早已在岁月中长成森林,生生不息。

作者简介:王长江,河南洛阳人。1978年入伍,在铁十师四十八团服役,参加青藏铁路建设,荣立三等功一次,1982年退役到三门峡市某央企工作至退休。

在职研究生,高级经济师、高级注册咨询师、电气工程师,社科专家。河南省作协会员,中国电力作协会员。近些年来,潜心挖掘整理研究“登高英雄杨连第”的历史文化和“雷锋式的好干部梁忠孟”以及奋战在高原高寒青藏线的铁十师四十八团军需股《生命禁区的生存攻坚》英雄事迹。30余年来创作发表专业论文和文学作品近300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