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投】祖国不会忘记——英雄铁道兵 作者/原铁三师 吴凤祥
发布时间:2025-05-20 19:53 浏览量:4
祖国不会忘记——英雄铁道兵
原铁三师 吴凤祥
“在茫茫的人海里,我是哪一个?在奔腾的浪花里,我是哪一朵?在建设祖国的队伍里,那默默奉献的就是我。在辉煌事业的长河里,那永远奔腾的就是我……”
“在攀登的队伍里,我是哪一个?在灿烂的群星里,我是哪一颗?在中华复兴的征途上,那无私拼搏的就是我……”
在“浦兴路街道综合为老服务分中心”合唱课中学唱了由张月谭作词曹进作曲,殷秀梅演唱的《祖国不会忘记》这首歌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每当唱响这首歌,我这个曾经的铁道兵战士,不禁想起往昔的峥嵘岁月,思绪万千,思潮汹涌,心潮澎湃……
铁道兵,灿烂群星的一颗;铁道兵,奔腾浪花里的一朵。这“一颗”,这“一朵”,用双手构造起新中国崛起的框架,用坚强的臂膀挺立起新中国不屈不挠的脊梁。在35年的征程岁月里,我们铁道兵脚踏祖国的大地,挽狂澜于海疆,征林海于大兴安岭,气吞山河于云贵川,吞风饮沙于瀚海黄沙,迎风斗雪于青藏高原。先后主持参与修建了:黎湛、鹰厦、包兰、嫩林、贵昆、成昆、京原、襄渝、京通、青藏、南疆、通霍、兖石等52项铁路建筑和北京地铁、连同其他国防和各种专用铁路在内,共新建铁路干支线12590多公里。
在当时科学技术落后,没有盾构机等大型机械,国家又一穷二白的情况下,我们铁道兵用汗、用血、用命,用大锤、钢钎、大锹等原始工具,以血肉之躯,一米米的修、一寸寸地凿、一铲铲地挖、一车车地运,在“钻”、“凿”、“炸”、“运”、“填”、“架”的劳动中,有8000多名干部战士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有多少像“花”一样的好男儿风枪手患上矽肺病,有多少“颗”像螺丝钉一样的好“壮丁”负伤致残,有多少默默无闻的我们,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无私奉献给祖国的铁路建设事业!
祖国没有忘记!无论是在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军史资料》丛中的“铁道兵”,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中“铁道兵”;无论是当代中国丛书中的“铁道兵”,还是《辞海》中的“铁道兵”;无论是央视《等着我》栏目,以《英雄功臣——杨连弟》为题,宣传杨连弟登高精神的传承和影响,还是央视《国防故事》中永远的铁道兵精编版,人民没有忘记铁道兵,祖国没有忘记铁道兵,历史没有忘记铁道兵!
“在建设祖国的队伍里,那默默奉献的就是我”,“在中华复兴的征途上,那无私拼搏的就是我”。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抗美援朝停战以后,国家百废待兴,全国人民都踏上了建设新中国的新征程。物资流动要修路,人民脱贫致富要修路,党和国家把最艰苦,最危险的“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重任赋予给了铁道兵,铁道兵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希望。
我,铁道兵,在“移山填海”的鹰厦铁路中,大胆采用爆破扬弃法,加大药量,移山填谷,一次投放234吨,一炮炸掉了3座山头,把戴云山等山峰削平。我,驾驶小船,鏖战大海,头晕、呕吐全然不顾,风急浪高,抛石不停,创造了一系列式拖带和快速抛石法,硬是把一条长5公里、宽19米的长堤劈波斩浪,让它跃出海面。将这条漂浮于碧海蓝天之间的海上游子揽入祖国母亲的怀抱后,这条海上白色玉带的鹰厦铁路把大陆的战斗装备和军援物资运到厦门,逼退了美第七舰队离开台湾海峡。
我,铁道兵,在“高寒禁区”的林海雪原,面对强悍的游牧民族鄂伦春人都不涉足的“西里泥”(难以生存的死亡之地);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期间,为了掠夺我国的林业资源,曾4次闯入未能站住脚的大兴安岭寒冷的夜晚;面对“滴水成冰,吐痰成钉”的大冰窖,生活上创造性地发明了“地火龙”,在这人类“禁区”的“西里泥”站住了脚。
施工中开拓出一整套在严寒气候条件下的施工方法。利用高寒冰冻快的特点,采用逐层冻结、逐层剥冰的“冻结法”开挖桥涵基础;用“扒杆船架桥法”巧架便桥;以低温早强混凝土灌注桥梁墩台,或用铁板炒、开水烫为砂石料增温后搅拌灌注;用“爬坡车运土”等技改方法加快施工进度;在沼泽地里反扣“塔头”,减少春融后换填土方的工作量;架起挡风墙,引寒风进基坑,降温促冻,解决基坑渗水问题的“引冷促冻加速桥基开挖法”;在路基冻害地段,采用爆破法开拓前进……
以“铁锤砸开千重岭,壮志融化万年冰”的生命豪情;以“热血融化千年雪,钢钎凿透万重地”的豪迈气概,以“干劲横扫漫天雪,豪情似火化冰霜”的艰苦劳动,用热血和青春,用革命者主人翁的工作态度和精致优雅的科学创新精神,修筑了嫩林铁路。不仅盘活了国家经济和资源脉络,而且使鄂伦春、鄂温克、蒙古等少数民族跨越了千年的发展,融入了人类的现代文明。
我,铁道兵,在大漠戈壁中建设包兰铁路,面对150公里的沙漠及随风流动的沙丘,面对戈壁、荒原,头顶是万年的骄阳,身周是无垠的沙漠,脚下赤地千里,没有绿色没有水,唯有大漠风沙来相随,白天是烈日骄阳炙热,夜间大漠繁星,天寒棉衣薄,其苦纵使随军的骆驼,也是累死不少。这样艰苦的岁月,我一住就是4年,(1954年10月~1958年7月)建成了包兰铁路,将包头钢铁、漠南粮仓(河套地区)、贺兰山大煤田、塞北明珠银川、金城兰州连接起来。
我,铁道兵,在建设被联合国评为20世纪代表人类征服自然三大奇迹之首的成昆铁路中,穿行于四川、云南的万水千山之间,面对大渡河、金沙江两岸,山高谷深,川大流急,线路迂回重叠,经过地区有气温高达四五十摄氏度的“火沟”,有常年积雪的雪山,有烈度7~9度的地震区,山体错落,岩石破碎,溶洞、暗河、断层、流沙、瓦斯、岩爆,一应俱全,工程之艰巨,地质之复杂,在世界筑路史上实属罕见的情况,在堪称“地质博物馆”的崇山峻岭中开凿密集的隧道,在桥隧相连,隧隧相连,蜿蜒盘旋的地段,我俨然就是这多姿多态,异形隧道的雕塑家。
脚下没有路就履尽蛮荒,带上绳索,攀悬崖,走峭壁,俯瞰山河;机械设备上不去,就将设备拆成零件,众人协力抬上山。没有电力,就肩挑手扛盘山而上;没有住的地方,就牛毡盖顶,木板为墙,或栖身峡谷之间,或筑巢悬崖之巅。头顶危岩峭壁,脚踩万丈深渊;或满脸满身流淌着污泥浊水奋战于隧道深处;或直上直下高耸在桥墩上将心悬挂高空。
为了节省时间,打着火把进洞,硬是用铁锤、钢钎这些原始工具,打通千米隧道。越掘进,地质越复杂,有铁青钢硬的特坚石,有一触即溃的烂泥巴,一会儿是40多度的“火焰山”,让人汗流如注。一排炮过后,岩缝里又会水如泉涌,仿佛突然进入“水帘洞”,冰冷刺骨。为了节省时间,早日将隧道打通,放炮之后浓烟还未散尽,我即顶着浓烟往里冲;为了节约时间,打钻的时候经常关掉水枪,不戴口罩,冒着滚滚烟尘赤膊上阵,肺里装着粉尘,头上流着汗,脸上身上淌着的粉屑和汗水,汇成了道道泥浆,就这样夜以继日,昼夜不息的拼命。
我,铁道兵,在缺氧的情况下,顽强拼搏,修通了我国第一条通向世界屋脊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
曾有西方人言:“只要昆仑山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是的,这里海拔3600米,含氧量仅为内地的60%,途经唐古拉山时,更是下降到50%。地处哈尔盖至南山口的藏北高原温差更大,冬季长,气候恶劣,沿线人烟稀少,经济落后,物资匮乏,施工难度大。在“卡脖子”工程的4009米的关角隧道,这里多处断层切割,石质破碎,地下水昼夜喷涌,最多可达万余吨。五十年代铁路局曾开工修建,经济困难期间停工封闭。
铁道兵开工后,仅前期清理就用了一年半时间,先后处理大小塌方130余次。最大的困难是空气稀薄,火柴划不着,打火机打不着,几乎每天都有人在洞内昏倒,扶到洞外,稍一清醒又返身进洞施工。有一次隧道大塌方,一下子堵住了127人,连日理万机的周总理都被惊动了。在救人第一的口号感召下,各级领导率领部队排险情,闯难关,终于化险为夷。关角隧道平均每30米经历一次塌方,每80米牺牲一名战士,一个关角隧道就牺牲了50多名铁道兵,他们的青春永远冻结在青藏高原上。
血与险又岂止是关角隧道,铁道兵还需在高原上,一层层洞穿如被海水煮沸而冻结的山脉,并以桥隧相连,或沿谷地穿行于冻土之上。浩瀚的盐湖有密布的岩溶岩洞,有硬似花岗岩的岩盐,还有状似海绵、质地松软,稍一晃动就会下陷的盐地。铁道兵勇敢接受盐湖的挑战,身居盐块垒砌“盐宫”,顶住盐卤极强的腐蚀,吃着从外地运来的脱水菜,呼吸着带有咸味的空气,夜以继日,展开了一场以沙石治盐的顽强战斗!先用机械压实地表盐壳,再挖掉盐壳回填沙石料,打挤密砂桩处理基底,然后在湖面上铺筑路基。战士们称这样的路基是看不见桥墩的“砂桩盐桥”。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施工部队在32公里的盐湖区和57公里的超重盐渍土地段,共打进密砂桩5.7万根,挖掉盐壳,回填片石、卵石6.4万立方米,就这样一条世所罕见的不见晶莹桥墩的“万丈盐桥”,在铁道兵的顽强劳动中,横贯在浩瀚盐湖。
风火山不仅空气稀薄,而且气候严寒,素有“冰雪仓库”之称,是施工部队环境最艰苦的冻土地段,这里“六月雪,七月冰,一年四季分不清”,情况瞬息万变,常常狂风呼啸,大雪纷飞,铁道兵不顾严重的高山反应,在头发脱落,头晕脑胀,心慌气短,胸闷无力,指甲下陷,心脏扩大甚至移位的情况下,克服生理极限,以命相搏的顽强劳动,把铁路修到了拉萨,向世人奉献出这条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
“在辉煌事业的长河里,那永远奔腾的就是我”,“在共和国的星河里,那永远闪光的就是我”。我,铁道兵,从1984年元月1日起,将建设祖国铁路的接力棒交给了中国铁建,伟大的铁道兵精神一直延续,那就是我“永远奔腾”,“永远闪光”的象征。
铁道兵最后一次应征入伍的士兵是1982年,至今也已过了花甲之年,还健在的大多在古稀之年左右,有的到了耄耋之年,参加过抗美援朝的铁道兵都成“熊猫”了。每年在铁道兵战友网上都听说某某战友离开了我们,再过二、三十年,所有当过铁道兵的人将永远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我们的灵魂不散,铁道兵的精神永存,还将奋斗在筑路第一线,还将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还将“逢山凿路,遇水架桥”。
“不需要你认识我,不渴望你知道我。我把青春融进,融进祖国的江河”,“不需要你歌颂我,不渴望你报答我。我把光辉融进,融进祖国的星座”。“那默默奉献的就是我,那无私拼搏的就是我”。
我,铁道兵,将青春与热血,洒在祖国的万里河山,凝固在延绵万里的铁道线上,江山为凭,山河为证!“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我曾在雨中“夜战”,曾在雪中“冲锋”,曾在缺氧中“拼命”,我是新中国崛起的“基石”,我是新中国不屈不挠的脊梁。虽然我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人民不会忘记我,历史不会忘记我。
《祖国不会忘记》——英雄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
(说明:文章中的我,并不是指我个人,而是指铁道兵这个兵种,这个群体。我是以“铁道兵”作为第一人称作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