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13%老人存在认知障碍,别再说“早查无用”
发布时间:2025-09-20 13:50 浏览量:2
波已开展多项干预。
宁波大学附属康宁医院组织医生进社区科普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知识。
76岁的陈阿姨安静地坐在诊室里,眼神有些茫然。女儿轻声替她回答医生的问题:“我妈以前是老师,特别要强。我爸走了之后,她就慢慢变了……”话未说完,女儿的声音已经哽咽。
陈阿姨最初只是偶尔忘记关煤气,后来开始迷路,甚至认不出自己的女儿。直到在宁波大学附属康宁医院被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病,家人才意识到那些“健忘”背后的真相。
这不是个例。
记者从宁波市精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了解到,最近,我市对宁波市65岁以上社区老年人认知功能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宁波65岁以上老年人群中,13.02%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其中阿尔茨海默病检出率达6.6%。按照这个比例推算,全市约有6.7万至10万名老年人正面临这种疾病的困扰。
社区组织老人学习手指操。
被忽视的“健忘”
9月21日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记者从宁波市精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访了解到,与高患病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低筛查率。截至2024年底,宁波60岁及以上人口达210.1万人,但累计接受失智症筛查的老人仅39.8万,不足两成。
“只有先筛查了,我们才能实施分层次干预。”宁波大学附属康宁医院公共卫生科(医院感染管理科)科长杨红英告诉记者,就在几天前他们在镇海骆驼一小区开展阿尔茨海默病科普宣传,还特别安排了免费筛查,现场来的人不少,但不少老年人拒绝接受筛查。
一位张大妈笑着说:“我这能买菜能烧饭,怎么可能得这个病。”81岁的李大爷则说:“查出来也无药可治,那还检查干什么?”从采访中发现,这样的观点在老年群体中相当普遍。
杨红英分析,筛查率低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筛查需要到医疗机构由专业人员进行,过程较为繁琐;更重要的是公众认知度不足。“很多人认为记忆力下降是正常衰老,而不是疾病。”
早期干预可延缓病情
事实上,早期干预能够显著延缓疾病进展。在海曙区石碶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1岁的张大爷每天都陪着老伴来做经颅电刺激物理干预。“这个理疗效果挺好的,现在我老伴记性好多了。”张大爷欣慰地说。
在宁波康宁医院,老年科主任邱聪龙医生分享了另一个案例:罗阿婆三年前被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早期,经过系统干预后,最新复查显示她的各项评估指标与三年前相比基本没有变化。
“我们没办法治好这个病,但能让它发展得慢一点。”邱聪龙医生解释说,如果患者从发病到生活不能自理通常需要3年,通过有效干预,这个时间可能延长到5年至6年。
老人们快乐学习手指操。
社区干预的探索
宁波早在2013年就启动了失智老人关爱项目,至今已持续10多年。海曙区石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象山县丹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奉化区锦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机构都开设了失智症社区干预与随访服务。
2019年11月,宁波市启动第二轮项目实施工作,市卫健委联合11个部门共同推进,将失智老人关爱工作纳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尽管现有家庭自测试剂准确率不高,但专业人员仍在探索更便捷的筛查方式。与此同时,医护人员呼吁更多家庭关注老年人的认知健康变化。
“就像陈阿姨的女儿后来告诉我的,早知道就早点带母亲来检查了。”邱聪龙医生说,“及早干预,就是为亲人争取更多珍贵的清醒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