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两起假照片骗局:技术狂飙,美国人咋还被假照片“忽悠”?
发布时间:2025-09-17 22:47 浏览量:1
2004年,美国大选正热闹的时候,一张照片突然火了。
照片里,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约翰·克里和反越战的女演员简·方达站在一起,看着像在某个公开活动上并肩站台。
这张图一出来,保守派的评论员们立马炸了,拉什·林博和肖恩·汉尼蒂带头说,这明摆着是克里跟“叛国”的极左翼扯关系,要知道克里还是个越战老兵,这帽子扣得够狠。
说实话,当时这张图传得那叫一个广,互联网、报纸、有线电视到处都是。《纽约时报》还专门写了文章,分析保守派是想靠这张图搞臭克里。
结果呢?才一周,美联社就出来打脸了,说这图是合成的,纯纯的骗局,跟什么战友情谊一点关系没有,就是用Photoshop做的假。
现在回头看,那会儿大家对数字修图的警惕心是真低,毕竟那时候数码技术刚普及没多久,谁能想到一张假图能搅得大选鸡飞狗跳?
二十年过去,按说技术进步了,大家辨假的本事也该长了吧?结果去年特朗普遇刺未遂那事儿,又出了张假照片。
照片里特朗普被特勤局围着,还举着拳头,有的版本里保镖们居然还在笑。
这图一刷爆,两党又开始猜,说是不是为了拉支持率故意编的刺杀戏码。
没几天,这图也被扒了,是有人用AI二次加工的。
你说气不气?二十年了,还是有人被假照片骗,这到底是为啥?
其实假照片骗人真不是新鲜事,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有苗头了。
1982年《国家地理》杂志,封面放了张吉萨金字塔前有骆驼骑手的照片,结果后来曝光,杂志没跟摄影师说,就用新的数字软件把金字塔之间的距离拉近了。
这事儿一出来,舆论立马炸了,杂志没办法,只能赶紧改了照片修改的政策。那时候大家就该意识到,照片不一定是真的,可没几个人往心里去。
到了1994年,《科学》杂志还专门做了个“易篡改数字图像”的专题,说数字图像造假能做到无痕无迹。这已经是很明确的提醒了吧?
结果1997年,《每日邮报》又犯了错,登了戴安娜王妃遇难前的照片,把多迪·法耶兹的头给转了个方向,硬是造出两人要接吻的假象。
现在看,这跟后来的普京深度伪造视频、吉卜力工作室的梗图造假,本质上都是一回事儿,可每次出事儿,大家还是会中招。
2003年的时候,数码相机销量第一次超过了胶片相机,市面上卖的大多是百思买、无线电城那种几百美元的“傻瓜相机”。
来这时候该更关注照片真实性了吧?结果大家的注意力反而偏了,开始讨论杂志给名人修图合不合理,没人再提“照片是不是真的”这个核心问题。
老实讲,那会儿大家可能觉得,自己也能用相机拍照、用简单的修图软件,造假应该挺难的,所以就放松了警惕。可没想到,这种放松,反而给后来的AI造假留了空子。
要说为啥大家辨假能力没跟上,教育这块儿怕是脱不了干系。2001年美国出了个《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里面优先保阅读、数学这些要考标准化考试的学科,艺术教育的钱没加多少。
孩子们天天在网上看各种图像,可学校里根本不教怎么批判性地看这些图,觉得这是额外的内容,不重要。
就算上了大学,想按时毕业的话,通识课也只允许选一两门艺术课,哪有机会系统学辨假?你想啊,连基础的教育都没跟上,大家怎么会有好的视觉素养?
这些年,图像处理的门槛是越来越低了。
智能手机一普及,谁都能拍照,每天生成的图像多到数不清。
2010年代的时候,Instagram、Snapchat流行起来,上面的AI滤镜特别多,想把背景虚化、把人从照片里去掉,甚至加个动物耳朵,点一下就行。
后来又出了Midjourney这种软件,能生成相机根本没拍过的图,还特别逼真。现在AI早就融进日常用的各种程序里了,可大家对AI生成图的认知,还停留在“看着好玩”的阶段。
前阵子我在社交媒体上刷到个事儿,我一个七十多岁的朋友,分享了组布鲁斯·斯普林斯汀和鲍勃·迪伦的照片。
前三张看着像演唱会现场照,第四张居然是斯普林斯汀抱着哭的迪伦,配文还是AI写的,说什么“迪伦说有事找他帮忙,斯普林斯汀说早帮过了”。
说实话,那配文写得跟同人小说似的,稍微有点脑子都该怀疑,可评论区吵翻了,有人还说“就算是AI生成的又怎样,信息好就行”。
很显然,老年人对新科技没那么敏感,容易信以为真;年轻人虽然天天刷TikTok,见多了AI图,可也容易麻木,觉得“假的不影响啥”,这两种情况都挺危险的。
还有Pinterest上的用户,最近老抱怨说,以前上这个平台能找着现实里的灵感,现在全是AI生成的“虚构垃圾”,不管是花园设计、衣服款式,还是手工制品,看着好看,根本没法落地。
本来每天真实的照片就够多了,再加上AI生成的,图像信息乱得不行,可大家还是不知道怎么分辨。
其实早有人说过照片的本质,苏珊·桑塔格在《柏拉图的洞穴》里就写,相机虽然能捕捉现实,但照片对世界的诠释,跟画画、素描没区别,不是百分百的真实。
就算是纪实摄影,画面外也总有没拍到的东西,这些东西说不定就能推翻整个故事。现在的AI模型,又是用海量照片训练出来的,把这些照片重组一下,就成了新的图像,可咱们还是没学会怎么解读这些新图像。
二十年了,从PS到AI,假照片的手段越来越高级,可美国人的视觉素养还是老样子。
说实话,不是说要每个人都成辨假专家,至少得保持点怀疑心,看到一张图别马上信,多琢磨琢磨它是怎么来的、想传递什么。最危险的不是被骗,是连怀疑都不怀疑,直接就信了。
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都得学着对图像多问个“为什么”,不然下次再出假照片,照样有人上当,那这二十年的技术进步,不就白瞎了?
- 上一篇:一念赴台却成待宰羔羊:白崇禧的台湾死亡迷局
- 下一篇:“疆电外送”第三条交流通道开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