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崇民:水利情怀与诗性表达的交融——评凌先有《新疆之水》组诗
发布时间:2025-09-19 21:11 浏览量:1
水利情怀与诗性表达的交融——评凌先有《新疆之水》组诗鲁崇民
编者按:9月14日,本公众号推出作家凌先有的组诗《新疆之水》后,便引发了读者热烈反响。宛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湖面,在读者群体中激起热烈回响,涟漪不断。
读者们毫不吝啬赞美之词,纷纷留言表达对这组诗的喜爱与感悟。有读者称赞道:“……水的无穷就在于:滴水可识大海,池水同比宇宙……以现代意识和现代思维论水写诗,形式似古而意象更新,古朴典雅,恢宏大气。”还有读者感慨:“跟随大作跨越千山万水,领略水景之美,感受中华文化从历史深处汇聚而来的多元与一体,沉浸式地见证如今新疆的勃勃生机!”更有读者深情抒发:“……诗中的水,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意象,而是新疆的血脉,让戈壁有了温度,让沙漠有了记忆,更让每一粒沙、每一块石、每一缕风,都沾染了湿润的诗意。读这些诗句,像捧着一捧来自西域的水,凉在掌心,暖到心里——那是水对土地的深情,也是诗人对这片大地最清澈的致敬。”
一条条饱含深情的留言,在本公众号评论区跳跃闪烁。为回应读者热情,本期特推出“文艺·评论”文章,敬请关注!
凌先有作为中国水利文协副主席,以水利人的专业视角与诗人的细腻笔触,将新疆10条标志性水系化作《新疆之水》组诗。诗作紧扣每条水系的独特内核,以注释为支撑,既扎根水利专业内核,又饱含人文情怀,在地理写实、历史溯源与文化表达间构建起立体的“新疆水叙事”,每首诗皆有鲜明亮点,共同勾勒出新疆水生态、水文明的壮阔图景。
《孔雀河》:历史遗存与现代水利的时空对话
《孔雀河》诗作以历史为经、以现实为纬,核心亮点在于以“烽燧”“水库”为锚点,串联丝路记忆与民生实践,构建起清晰的时空脉络。
前4句中,“绿洲溢入铁门关,转向东南孔雀川”,先定河流地理走向——“绿洲”即博斯腾湖,“铁门关”是丝路重要关隘,二者精准锚定河流起点与关键节点;再借“玄奘取经留驿站,班超饮马望中原”,锚定其丝路历史坐标:玄奘途经时为河流更名(从“皮匠河”改为“孔雀河”,寓意美丽生机)、班超饮马的典故,不仅赋予河流人文记忆,更暗合其作为中原与西域交流纽带的价值。
“尉犁烽燧护丝路”以注释中“汉至晋代古军事建筑由营盘西南烽燧、兴地山口烽燧、亚克仑烽燧、脱西克吐尔烽燧等烽燧组成,现存11座”为依托——这些烽燧沿孔雀河北岸呈东南—西北分布,与丝路中道高度叠合,将“守护丝路、见证民族融合”的历史价值具象化,让河流成为活态的历史档案。“普惠清波灌果园”,瞬间拉回现代视角:以注释中“普惠水库……主要承担灌溉、分洪、输水等功能,承担着41.36万亩耕地的灌溉任务”的功能,具象化现代水利赋能民生的实效,让孔雀河从“历史见证者”转变为“当代滋养者”。
结尾,“但愿河湖多浩荡,盐壳沙漠变良田”,跳出景观描写,从罗布泊盐壳(20世纪60年代初形成、卫星影像呈“大耳朵”形态)的生态痛点出发,以水利人的愿景收束,既藏对河流的深情,更显对新疆发展的责任感,情感落点厚重真切,实现历史与现实的深度对话。
《博斯腾湖》:多维度叙事下的“内陆湖百科”
博斯腾湖是中国最大内陆淡水吞吐湖,水域面积1646平方千米,湖面海拔1048米。《博斯腾湖》诗作核心亮点是“地理沿革+国之重器+生态经济+区域活力”四重维度融合,解构湖泊丰富内涵。
地理维度上,“渠犁北上觅焉耆,浩渺敦薨遍探奇”,通过“渠犁(西汉时,库尔勒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焉耆(汉代西域古国)”“敦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古称)”的古今地名对照,勾勒地理沿革,让诗句成为“流动的地理志”。
历史维度跳出湖本身,借“罗布马兰燃两弹”一句关联地域历史。注释中,马兰基地(中国“两弹一星”诞生地),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硕县境内,而博斯腾湖恰横跨该州博湖、焉耆等3县1市,以地域共生拓展历史纵深,让“湖的生态滋养”与“国之重器诞生”形成隐性呼应;“博郎尕娅理双枝”则融入蒙古族恋人博斯腾与尕娅殉情化湖的传说,为湖泊增添浪漫人文底色。
生态与经济价值的表达精准落地。“鱼盐蒲苇皆生利”,呼应《隋书》“鱼、盐、蒲、苇之利”的记载,结合注释中“中国重要芦苇基地”“新疆最大渔业生产基地”的产业定位,既显经济属性,又含古朴文风;“鸥鹭鹅鸭尽忘机”,化用《列子·黄帝》中的“鸥鹭忘机”典故,以注释中“2025年监测的198种鸟类(含黑鹳、游隼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为实景,实现“生态写实”与“文化写意”的统一。
结尾“沙水共生耽胜景,巴音郭楞正华滋”,将湖的价值升维至区域发展,“华滋”既写草木繁盛,更暗喻巴州因湖而兴的活力,让湖泊成为区域繁荣的象征。
《开都河》:景观灵韵与生态叙事的巧思融合
开都河,蒙古语“开都郭勒”,全长500多千米,流入博斯腾湖。诗作《开都河》以景观为表、以生态为里,核心亮点是“九阳连珠”“鲲鹏奇观”双景联动,兼具画面感与深层含义。
“九曲连珠观日韵,一湾落玉看鹅翩”,是“视觉核心”:“九曲连珠”对应注释中“巴音布鲁克九阳连珠(日落时9个弯道映出多轮太阳,连缀成线)”的壮阔,以宏观景观定调;“一湾落玉”聚焦天鹅湾,借注释中“天鹅冬季纯天然栖息胜地”的实景,勾勒无数天鹅如玉落河湾的微观灵动之美,一刚一柔间尽显河流风貌。“中游电站如珠串”,聚焦水利开发。
开都河中游126千米峡谷段,因“落差1169米、集中水力蕴藏量110万千瓦”(注释数据),成为建设水电站的理想区域。现已开发大山口、小山口、察汗乌苏等8个梯级电站,“如珠串”既凸显电站分布的密集性,更暗合其依托优越地理条件实现的梯级开发价值;“尾闾青州似翠联”,则展现生态价值,尾闾“青州”即开都河—孔雀河绿洲(涵盖巴州6县市及农二师),“似翠联”形象呈现绿洲生态的连绵生机,实现水利功用与生态效益的呼应。
更精妙的是“神话与现实的双线勾连”。“不见通天龟作浪”,化用《西游记》通天河老龟典故,既添趣味,又暗合注释中“开都河流域自古无蛇”的地域特质(传说唐僧点化毒蛇为鱼);“鲲鹏有影展新颜”,关联注释中“2025年8月,开都孔雀河水利管理中心一名工作人员在开都河上游巴音布鲁克镇附近巡查时,偶然拍摄到一处形态独特的河江景观。从画面中可见,这片河江因水流与地形勾勒,呈现出类似传说中“鲲”的巨大轮廓……”——这片河流因水流与地形勾勒呈现“鲲”形轮廓,且需特定水位才会完整显现,其背后正是开都河上游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生动体现,让古典意象成为生态成效的诗意注脚。全诗从景观到生态、从传说到现实,层层递进,让开都河成为“自然奇观”与“生态成果”的双重载体。
《塔里木河》:“无缰野马”的生态力与文明力
塔里木河作为中国最长内陆河,全长2179千米。《塔里木河》诗作核心亮点是紧扣“无缰野马”(维吾尔语意为“无缰之马”)的特质,串联生态韧性与文明脉络。
开篇“无缰野马荡南疆,四水合流赴大荒”,以“野马”喻河流奔放,“四水合流”(四水指和田河、叶尔羌河、喀什噶尔河、阿克苏河)结合注释中《河源纪略》“会处四水交贯,形若牛栏”的记载,写实又传神。“穿越风沙滋稼穑,泽彼砾漠润胡杨”,直击生态核心——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河流是“稼穑”(农业生产)与“胡杨”(荒漠植被)的生命线(注释提及“台特玛湖生态输水后,胡杨林面积逐渐恢复”),以“穿越风沙”的动态凸显极端环境中的生态韧性。
人文层面,从鲜活民俗到千年文明。“麦西热甫迎佳客”,关联注释中“2010年联合国非遗麦西热甫”(多民族歌舞娱乐活动),展现河流滋养的民俗活力;“尼雅佉卢谱锦章”,借注释中“尼雅遗址佉卢文简牍”(两汉魏晋时期精绝国遗存,尼雅遗址有“东方庞贝”之称),追溯古文明记忆。结尾“指向台湖播绿浪,长河浩气点春光”,具有象征意义——20世纪,台特玛湖20世纪因下游断流干涸,2001年国家启动《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规划》后重现生机,“绿浪”“春光”将水利成效转化为诗性意象,让“浩气”兼具河流磅礴与生态振兴。
《伊犁河》:地理特质与精神传承的共振
伊犁河(全长1236千米,主源特克斯河发源于天山汗腾格里峰北侧)的独特性体现为“地理标识”与“精神符号”的双重凸显,核心亮点是“东淌西流”地理特质与“林则徐水利精神”的双重赋能。“汗腾格里北峰别,东淌西流势未歇”,《伊犁河》诗作开篇点出其核心地理特质——“东淌西流”的逆向流向(多数河流向东)区别于常规水系,尽显独特。
“易理萦回八卦市,欢歌拱绕六星街”,将河流与地域文化绑定。八卦城(世界最大、最完整的八卦城,乌孙文化与易经文化交织)的“易经文化”、六星街(20世纪30年代德国工程师瓦斯里依“六大政策”理念设计,多民族聚居)的欢歌,皆因伊犁河滋养而鲜活,让河流成为“文化共生”的见证者。
历史情怀的升华是全诗点睛之笔。“橐驼踏道传悠邈”,以丝路骆驼意象追溯商贸记忆;“天马奔河展迅捷”,借注释中“天马浴河是从哈萨克牧民夏季驱赶伊犁马群入河降温的传统习俗演化而来,展现游牧文化与自然生态的深度融合”显游牧活力;“惠远城中寻少穆,伊犁河畔祭英杰”,紧扣注释中“1842—1845年,清代著名政治家、民族英雄林则徐因虎门销烟被革职后,流放到惠远城,在此期间主持水利工程、推行屯田政策,留下‘林公渠’等文化遗产”的史实,将林则徐的水利实践与为民情怀化为水利人精神源头,“寻少穆”“祭英杰”既是缅怀,更是精神传承,让河流成为“地域文化+精神信仰”的交汇点。
《赛里木湖》:科学诗意与个人情感的融合
赛里木湖,湖面海拔2071米,面积458平方千米,湖水透明度达12米。《赛里木湖》诗作核心亮点是“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泪”的科学解读与个人体验交织,打破“科学概念”与“诗性表达”的界限。
开篇“西洋万里赴天山,冰雪相融百仞渊”,巧妙诠释成因——结合注释中“大西洋水汽跋涉7000多千米,遇天山地形抬升凝结降水”的科学原理,“万里”“百仞”既写实,又含诗意。“颚勒军台勤贾道,双河护府守边关”,回溯丝路价值。
清代“颚勒著依图博木军台”(赛里木湖又称“三台海子”)的商贸功能、武则天时期“双河都护府”的军事作用,让湖泊成为“丝路新北道”的咽喉象征。个人情感的融入让诗作更具温度。“脊湖浪净擦圆月,草甸花香染满衫”,以“浪擦圆月”“花香染衫”的细腻感受,写湖的纯净与草甸生机,是诗人亲历的鲜活体验(“脊湖”因蒙语“赛里木淖尔”意为“山脊梁上的湖”得名);“九九情深终遇见,腾空一跃尽欢颜”,关联注释中“绕湖一圈90千米、平均水深90米(寓意长长久久)”,将“九九”转化为情感寄托,“腾空一跃”对应“作者9次起跳抒怀”的个人行为,让科学概念有温度,实现自然奇观与个人记忆的共鸣。
《艾比湖》:戈壁明珠的刚柔之美与岁月之思
艾比湖作为新疆第一大盐湖,卤水面积522平方千米。《艾比湖》诗作核心亮点是“盐滩卤水”的刚与“卤虫芦苇”的柔形成反差,传说为其增添人文温度。开篇“戈壁藏珠映昊苍,犹思诶韦水龙王”,以“珠”喻湖,在“戈壁”粗犷背景下凸显珍贵,同时融入蒙古族传说——妹妹诶韦与水龙王殉情化湖(艾比湖古称“诶韦奴儿湖”),赋予湖泊浪漫色彩。
“盐滩浩渺连天远,卤水荒茫卷日黄”,写实盐湖特质,结合注释中“湖南岸滩晒石盐、芒硝”的表述,盐滩辽阔、卤水苍茫,尽显“荒”与“茫”;“浪卷卵虫摇锦缎,风拂苇荡舞霓裳”,转折出柔美感:卤虫卵(200倍显微镜下如鹌鹑蛋,肉眼似“金沙子”)浮于水面如“锦缎”,芦苇摆动似“霓裳”,将“硬核”生态转化为诗意画面,刚柔并济间显湖泊多面性。
结尾“千年艾比拥边漠,沧海桑田梦未央”,回归岁月视角——结合“艾比湖原是草原”的传说,“沧海桑田”暗合其从传说中的草原地貌到如今盐湖景观的岁月变迁,“梦未央”既含对其“依赖23条地表径流补给”(需持续保护)的生态期许,也藏对湖泊千年守护边疆的敬意,让艾比湖成为“戈壁瑰宝”与“生态记忆”的载体。
《天山天池》:实景写实与虚景写意的和谐
天山天池,古称“瑶池”,景区总面积548平方千米,湖面海拔1910米。《天山天池》诗作核心亮点是“封山补育+绿电覆盖”现代生态实践与“王母瑶池”古典神话共生。
前4句中,“福寿冰川汇六沟,天池胜景豁双眸”,写实水源——福山、寿山冰川(格达峰周围现代冰川,夏季融水补给)及6条溪流(大东沟、将军沟等),“豁双眸”直抒景观震撼。“封山补育云杉秀,绿电输将胜景幽”,聚焦现代生态。结合注释中“新疆阜康国有林管理局采取‘封山育林+人工补植’模式,科学补植云杉、桦树等本土树种,加速森林植被恢复”“建立覆盖游船、区间车、餐饮服务及供暖系统的全链条绿电供应体系,核心区域实现100%绿电覆盖(含游船、供暖)”的举措,将水利环保专业内容融入诗中,既显时代性,又让“秀”“幽”有现实支撑。
虚景表达注入文化底蕴。“王母瑶池开盛宴,周姬淖尔驾轻舟”,借西王母与周姬(周穆王姬满)的神话,结合注释中“3000多年前周穆王姬满驾车西游,在天山瑶池受到西王母设宴款待。唐代诗人李商隐曾作诗《瑶池》:“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呼应天池“瑶池”古称,让自然与传说交融;结尾“此间逸趣情难尽,梦绕魂牵几度游”,以“作者多次游历”的个人体验收束,“梦绕魂牵”既是对美景的沉醉,也是对“生态景区+文化圣地”特质的认可,写实不枯燥,写意不空洞。
《额尔齐斯河》:“银水”向北的滋养力与实用价值
额尔齐斯河作为中国唯一注入北冰洋的河流(中国境内长633千米)。《额尔齐斯河》诗作核心亮点是“向北流”地理标签与“引额工程”实用价值结合。
开篇“金山富蕴喀河头,银水如梳向北流”,定调特质——“金山”指阿尔泰山(蒙语“金子”之意,唐宋即有此称),“银水”是额尔齐斯河别称(《七绝·额尔齐斯河秋色》有“银水逶迤”之句),“向北流”点明注入北冰洋喀拉海的流向,简洁精准。
“点染白杨摇日月,勾描绿草漫山丘”,写生态馈赠——河谷“中国野生杨树基因库”(额河杨、银白杨等)的生机,实则源于水利部门的科学生态调度与漓漫灌溉;注释中,中国水科院对额河生态调度的后评估结果显示,牧草产量从生态调度前的每亩132—187千克提高至调度后的每亩178—230千克,涨幅30%左右,“勾描绿草漫山丘”的景象,正是这一水利实践的直观体现,让“银水”的生态滋养力有了专业数据支撑。
水利功用直击核心。“千重碧浪滋乌市,九曲清波济黑油”,关联两大工程——结合注释中“引额济乌(2005年通水,保障乌鲁木齐供水)”“引额济克(2000年通水,解决克拉玛依‘黑油山’用水,新增666.67平方千米耕地)”的实效,完美呼应“济”的深意;结尾“福海无边鱼雀跃,河湖妩媚照星稠”,以乌伦古湖(“福海”,北疆最大淡水湖、全疆最大天然渔场)的“鱼雀跃”,展现河湖水系联动,“照星稠”的夜景让“妩媚”含生态和谐之美,实现诗意与实用价值的统一。
《喀纳斯湖》:奇观、文化与传说的诗意交织
喀纳斯湖,湖面海拔1374米,湖深188.5米,蓄水量53.8亿立方米。《喀纳斯湖》诗作的核心亮点是“冰川堰塞湖”成因、图瓦文化与“神的眼睛”传说三重赋能。开篇“雪域奎屯友谊峰,冰川堰塞塑精灵”,点明成因——结合注释中“奎屯峰、友谊峰冰川(阿尔泰山最大冰川,全长10.8千米)退缩形成冰碛堰塞湖”的表述,“精灵”喻湖的灵动。
“枯株树坝横渊沼,云海佛光绚昊穹”,聚焦奇观。枯木长堤(洪水期上游枯树被逆流风推至湖口,形成宽百余米、长两千米的堆积带)、云海佛光(清晨或雨后,水汽与光照形成彩色光环,古人视为“吉祥之光”),以“横”“绚”让静态景观显动态。人文与传说深化内涵。
“禾木村中听楚尔,喀湖水畔赏岩龙”,引入图瓦文化——楚尔是“汉代胡笳类乐器”(流传于阿尔泰地区,声韵深沉舒缓),吐鲁克岩画(隋唐至元,刻画龙、刺猬等游牧场景),让“听”“赏”的感官体验与文化传承交融;“三湾遍看无湖怪,却见神仙亮眼睛”,回应传说——打破“湖怪(传为巨型哲罗鲑)”神秘,结合注释中“成吉思汗西征时赞其为‘神的眼睛’”的典故,“神仙亮眼睛”既写湖的澄澈(蓄水量达53.8亿立方米),又赋予其神圣感,让喀纳斯湖成为“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的融合体。
水利人的“水叙事”与新疆的“水文明史诗”
凌先有《新疆之水》组诗的核心价值,在于以“注释”为根基的“专业视角”与“诗性表达”的无缝衔接。作为水利人,他精准捕捉每条水系的独特性——或地理特质(伊犁河东淌西流、额尔齐斯河北流),或生态功能(塔里木河润胡杨、博斯腾湖养鸟类),或历史文化(孔雀河烽燧、伊犁河林则徐精神),让诗作有“专业根基”。作为诗人,他以典故(“鸥鹭忘机”“西王母瑶池”)、意象(“银水如梳”“绿浪春光”)、情感(“梦绕魂牵”“祭英杰”)为笔,赋予河流历史厚度与文化温度,让诗作有“诗性灵魂”。该组诗不仅是“新疆水系的全景图”,更是一部“新疆水文明的诗性史诗”——从丝路古道的历史记忆(孔雀河烽燧、赛里木湖军台),到现代水利的民生实践(普惠水库、塔里木河生态输水);从极端环境的生态韧性(艾比湖盐湖、塔里木河穿沙漠),到多民族的文化共生(如《塔里木河》以“麦西热甫”呼应非遗民俗,《喀纳斯湖》以“楚尔”承载图瓦文化),每条河流都是新疆“水滋养生命、水孕育文明、水推动发展”的生动见证。凌先有以诗为媒,让读者既见新疆之水的“形”、懂新疆之水的“魂”,更感受到水利人对“水”的敬畏与深情。
作者介绍:鲁崇民,陕西省诗词学会会员,张俊彪文学艺术研究会顾问,出版图书10多本,有诗歌、散文、评论等散见报刊网络。
图文 凌先有 来源 新疆之水 黄河黄土黄种人
- 上一篇:我和未婚夫各方面都很和谐,准婆婆一句话,让我细思极恐
- 下一篇:他搂着白月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