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宠物简史》丨萌宠与祥兽 古人也“吸宠”
发布时间:2025-09-19 16:38 浏览量:2
龙凤图腾、田园走兽、“百鸟朝凤”、鱼之趣、外邦异兽、花卉植宠……
“吸宠”其实并非当代人的专属,纷繁多样的萌宠与祥兽早已进入先民的生活,成为他们日常的鲜活印记。
团结出版社最新出版的由历史学博士王丹和作家刁悦萌共同撰写的《中国古代宠物简史》,以宠物、祥兽为切入点,讲述中国古代从地理环境到社会文明、政治外交,从风土人情到民俗习惯、祭祀节庆等生活细节,透过宠物文化,深度解析背后的图腾崇拜、文化交流与社会生活变迁。
让我们通过阅读探寻那些走入人类生活的宠物,真切感受古人生活的温度与文明的脉动。
不止宠物:
中国历史中的虫鱼、猫狗与瑞兽
如今,宠物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在家中豢养宠物,而且宠物种类繁多。
从历史的角度而言,宠物并非当代才出现。那些被人们钟爱的宠物,和人类一样,都是生活在地球上的物种,同样经历了长期的演化。探讨宠物的历史,了解一种动物是怎样由一种自然物种逐渐和人类发生密切的联系,被喜爱,被豢养,逐渐成为人类的朋友或亲密的“家人”,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事情。
动物从一种自然物种演化成为人类世界的宠物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远古时期,人类先民或许将动物当作一种潜在的威胁物,或许将某种特殊的动物当作具有神秘力量的“超自然物种”。在原始时期,人类还无法对自然界以及自然现象形成科学的认知与理解。换句话说,就是人类先民还无法与思维客体建立逻辑关系。日升月落、风雨雷电、月圆月缺等一系列普遍的自然现象,都可能成为困扰人类先民的难题。由于缺乏科学知识,他们只能从心灵感受出发,将与宇宙万物相关的思维活动和自身感知混为一体,形成“心物不分”的原始思维结构。在这种思维结构下,人类先民将自我的感知投射到宇宙万物之上,运用想象和幻想形成了对于世界起源和人类起源的认识。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古老的部族便将某种动物当作图腾崇拜,他们相信自己所在氏族的祖先就是由这样的动物化生的。例如,上古“东夷”有凤鸟崇拜,少昊时期所统辖的部族以鸟为名,有玄鸟氏、青鸟氏等,这些部族不仅以鸟为族徽,还以鸟为官员的标志,如此便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以鸟为图腾的氏族部落社会。而商代人以玄鸟作为自己的始祖,《诗经·商颂·玄鸟》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中国先民不仅以真实存在的动物作为氏族图腾,而且还幻想出一些具有超能力的神兽,如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麒麟、螣蛇等。他们面对各种真实的或想象的动物怀着恐惧、敬畏等复杂的感情。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人类是自然界中最善于学习的动物。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人类逐渐学会了驯养动物,例如驯养牛、山羊、绵羊、马、猪、狗、骆驼等。到了新石器中晚期的时候,人类一方面将图腾与祖先崇拜结合在一起,另一方面期望能够征服猛兽,主宰自然。良渚文化时期的玉琮,上有“神人兽面纹”,其具有神人制服神兽、人类意志逐渐强大的内涵。另外,良渚玉琮还是权力的象征,用于祭祀、战争等场合,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从原始氏族迈向早期国家阶段。
随着考古发掘,我们还了解到,旧石器时代就有用动物随葬的现象,到了商代还出现了用狗随葬的习俗。《礼记·曲礼》载:“凡祭宗庙之礼:牛曰一元大武,豕曰刚鬣,豚曰腯肥,羊曰柔毛,鸡曰翰音,犬曰羹献,雉曰疏趾,兔曰明视。脯曰尹祭,槁鱼曰商祭,鲜鱼曰脡祭。”可见,用牛、猪、羊、鸡、狗、兔、鱼等动物祭祀已经成为先秦时期一套固定的礼仪。
由此可知,在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初期,先民就和动物产生了紧密的联系。我们显然不能将这种联系和当今的人与宠物的关系简单对等,上古人类与动物的联系更加神秘和复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凤、龟、麒麟、白虎被称为“五灵”,它们被看作能够带来祥瑞的“瑞兽”。在中国古代的皇宫和官邸建筑中不乏这些瑞兽的形象。
猫猫狗狗由一种自然界的动物进入中国人的生活世界成为宠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据说家猫最早起源于埃及,经过长期的驯化,乖戾的野猫才被驯化成温顺的家猫。考古学家在陕西省西安附近的半坡遗址(距今约6700—5600年)中发现了猫的骨骼,猫骨的骨骼测量数据显示,其尺寸小于欧洲野猫而与欧洲家猫相近,这些猫至少生活于5300年以前,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人猫共生关系的最早证据。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狸猫纹漆食盘,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此遗存很有可能证明了中国本土存在原生狸猫,同时不排除猫在西汉时期已进入人居环境的可能性。历史上很多名人喜欢养猫。诗人陆游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猫奴”,他在《赠猫》中写道:“裹盐迎得小狸奴,尽护山房万卷书。惭愧家贫资俸薄,寒无毡坐食无鱼。”
中国人对虫鱼的热爱就更加生动了。我们或许对清代八旗子弟手中的蛐蛐罐印象深刻。直到现在,中国蟋蟀文化城山东宁津还在举办斗蟋蟀比赛。其实,斗蟋蟀历史悠久,是一项中国传统的娱乐活动。在唐代,斗蟋蟀就成为了上至帝王、下至黎民百姓都十分喜爱的一种娱乐方式,到了宋代,就更加盛行。中国人养鱼的历史就更早了,春秋时期的范蠡主张池塘养鲤,还根据亲身养鱼经验写了一部《养鱼经》。不过那时的养鱼还主要是为了补充食物。东汉明帝时期,印度僧人迦叶摩腾与竺法兰来我国传授佛经,在洛阳建立白马寺,并在寺中建造了鱼类放生池,开启了鲤鱼由野生走向放生的重要一步。到了唐朝,开始大规模放生,使得野生的金黄色鲫鱼逐渐进入半家养化,加速了形体的变化,最终演化了金鱼。到了宋代,贵族家中已经开始用陶盆养金鱼,并将其搬进室内观赏。至明清时期,饲养金鱼普遍进入了百姓的生活。
运用文明史的宏大视野,我们将会了解,在漫长的中国文明史上,宠物是如何出现,又是如何进入中国古代制度框架内,宠物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何种细腻的变化。这些令人惊奇的演变不仅形塑了宠物在中国历史上的价值,同时也折射出人们社会生活的变迁。
▪ 内容简介
以宠物、祥兽为切入点,讲述中国古代从地理环境到社会文明、政治外交,从风土人情到民俗习惯、祭祀节庆;讲述田园走兽、“百鸟朝凤”、鱼之趣、外邦异兽、花卉植宠等,深入古人生活细节,讲述有趣故事。
作者简介
王丹,历史学博士,云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讲师,著有《掩藏在唐代历史中的日常与人生》《古道西风:一口气“走”完丝绸之路(青少版)》等著作。
刁悦萌,云南保山人,云南大学中国古代史在读硕士,云南省作家协会成员,曾在《边疆文学》等刊物发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