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时刻,沙特王储突然公开选边站队,一个举动令美、以、印难堪

发布时间:2025-09-19 12:42  浏览量:1

以色列空袭卡塔尔,让中东国家看清单纯依赖美国难以保证国家安全,因此,沙特王储在9月17号突然做出决定,与一个谁都没有想到的国家“结盟”,结果却令印度破防。

那么,这个国家有没有保卫沙特的能力?美、以、印又会如何应对?

9月17日,沙特首都利雅得见证了一场签字仪式。表面看,这只是一份沙特阿拉伯与巴基斯坦之间的共同防御协定,但掀开这层纸,你会发现,这更像是一份信任的转移声明。

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用这个动作,正式宣告将自己国家的安全基石,从华盛顿搬到了伊斯兰堡。

这绝非一次头脑发热的地缘豪赌,恰恰相反,这是一场在美国安全承诺彻底“失信”之后,经过无数次推演和权衡的“信任重构”。

沙特王储兼首相穆罕默德·本·萨勒曼(前右)在首都利雅得迎接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前左)

沙特正在尝试用巴基斯坦的核武库、一股来自东方的隐性力量,以及自己掌握主动权的决心,来拼凑一个没有美国主角的中东安全新蓝图。

然而,这张蓝图在带来一丝久违安全感的同时,也画满了前所未有的风险与未知。它首先要回答一个问题:旧的信任,是如何一步步崩塌的?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来得猝不及及。当以色列空军的战机呼啸着空袭了卡塔尔首都多哈时,最感到刺痛的,或许是利雅得的决策者。

袭击地点距离美军在卡塔尔的乌代德空军基地,直线距离仅约30公里。这意味着,以色列的战机几乎是在美军的眼皮子底下畅行无阻。而事后,五角大楼的反应迟缓到令人尴尬,几乎没有进行任何有效的军事干预。

这种“未闻未见”的沉默,对沙特等一众海湾盟友来说,无异于一种公开的背叛。它传递了一个冰冷而清晰的信号:美国的保护伞,既不是全天候的,也不是无条件的。信任的基石,在这一刻被彻底动摇了。

当然,这只是表象,更深层的原因在于,随着其重心全力转向印太地区,中东在美国眼里的分量正在快速下滑。战略上的收缩,必然导致资源投入和政治意愿的同步减弱,所谓的“安全承诺”越来越像一句空头支票。

更让沙特感到不安的,是一种深藏在技术层面的不信任。沙特军队装备了大量昂贵的美式武器,但这恰恰是命门所在。这些先进的系统存在被制造商远程锁定的隐患,意味着沙特的国防命脉,其实掌握在别人手里。这种极不对等的依赖关系,让所谓的安全保障显得格外脆弱。

最终,当沙特与巴基斯坦的协定公之于众后,美国官方那句轻描淡写的“关注地区安全合作”的回应,彻底宣告了旧有信任体系的终结。这种避而不谈的姿态,恰恰默认了自身影响力的衰退,也反向印证了沙特“失信”判断的准确性。

抛弃旧的信任,必然要寻找新的锚点,沙特的选择是巴基斯坦,这个选择背后,是三重美国无法给予的“硬核”信任。

首先,是经过时间验证的可靠性。沙特与巴基斯坦的军事合作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有着长达数十年历史的深厚基础。

过去,这种合作大多在“暗中”进行,巴基斯坦的军官常驻沙特负责军队训练,其工程师也曾深度参与沙特的导弹系统研发。这份长期的默契,为今天的公开承诺提供了最坚实的信任背书。

其次,是核威慑带来的终极确定性。巴基斯坦拥有约170枚核弹头的核武库,并具备在数小时内向以色列发射导弹的潜力。

在沙特看来,这种来自一个拥核国家的庄严承诺,远比一个会因国内政治或全球战略而随时摇摆的超级大国的口头保证,更具威慑力,也更让人安心。

再者,还有一个无法忽视的“隐性角色”——中国。虽然中国并未参与协定,但其影响力无处不在。2023年,正是在北京的斡旋下,沙特与多年的宿敌伊朗实现复交。

中国在此过程中展现出的“不干涉、不站队、不提供空头承诺”的外交风格,给整个中东留下了深刻印象。这种风格,与美国的霸道和多变形成了鲜明对比。

同时,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全天候战略合作关系,以及在巴基斯坦核武与导弹计划、联合研发“枭龙”战机等项目上的技术关联,都让沙特相信,这个新安全网络的背后,有一个稳定、可预期的东方力量作为支撑。

最后,这一举动也是对内民意的一种回应。沙特国内超过七成是年轻人,社交媒体上对巴勒斯坦的支持情绪异常高涨。在加沙局势持续升温和卡塔尔遇袭的背景下,穆罕默德·本·萨勒曼面临着巨大的国内舆论压力。

与一个强大的伊斯兰核国家结盟,既是外交转向,也是巩固自身执政合法性与信任基础的必然选择。

然而,建立一种新的信任关系,往往意味着要打破另一种旧的信任平衡。最先感到被撕裂的,是印度。

尽管沙特官方一再表态,称协定“不针对任何第三国”,并强调与印度的关系稳固,但这番安抚显得苍白无力。尤其是在今年5月,印巴边境刚刚爆发了导致数十人死亡的激烈交火,局势本就紧张。

共同防御条款意味着,在未来的印巴冲突中,沙特理论上将有义务支持巴基斯坦。这在地缘政治上造成了不可逆的信任裂痕,新德里对此忧心忡忡。

印度外交部随即表示正“密切关注”相关动向,而更实际的行动是,暂停了与沙特正在进行的能源项目谈判。沙特必须艰难地平衡与巴基斯坦的防务关系,以及与印度的重要能源贸易。

另一边,则是与以色列的信任彻底破产。这份协定的签署,等于直接宣告了由美国斡旋、已推进五年的沙以关系正常化进程的终结。一个潜在的合作伙伴,一夜之间又站回了对立面。

以色列的反应也相当激烈,立即召回了其驻利雅得的代办,并指责沙特背弃了来之不易的和解进程。长达五年的信任构建,瞬间付诸东流。

更危险的是,巴基斯坦的“核保护伞”可能打开区域核军备竞赛的潘多拉魔盒。伊朗的官方媒体就将该协定称为可能引发“区域核军备竞赛的催化剂”。

这种单向的安全信任构建,很可能刺激伊朗等国加速自己的核计划,最终导致整个地区陷入更深的不信任与战略猜疑链之中。

说到底,沙特与巴基斯坦的这份防御协定,本质上是一场围绕“信任”展开的战略大重组。在全球多极化的大趋势下,那种依赖单一霸权国承诺的单向信任体系,正在不可逆转地瓦解。

沙特的这次尝试,无论未来是成是败,都预示着国际关系将越来越多地由区域大国之间复杂的、脆弱的、却也更具自主性的信任网络所塑造。

沙特为自己选择了新的安全伙伴,但信任的建立需要漫长的时间,而摧毁它,往往只在一瞬间。中东这张全新的安全网络,究竟会成为保护各方的坚固屏障,还是一个一触即发的火药桶?答案,依旧悬而未决。

信息来源:

环球网2025-09-19《巴基斯坦与沙特阿拉伯签军事协议,多国受震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