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奶罐子直连中国餐桌!269 亿农产品大单背后的三大战略信号
发布时间:2025-05-15 18:59 浏览量:6
5 月 12 日,沙特环境、水利和农业大臣法德利访华期间,中沙正式签署 57 项农产品协议,总价值达 140 亿里亚尔(约合 269 亿人民币)。其中最受关注的两项协议明确:沙特优质奶制品(奶粉、灭菌奶、奶酪)和水产养殖品(深海虾、鲈鱼)将获准进入中国市场,标志着这个 “沙漠王国” 正式叩开全球最大农产品消费市场的大门。
此次签约是继 2023 年中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升级后,农业领域的首次 “硬核落地”。不同于以往能源主导的合作框架,沙特首次将 “食品出口” 纳入对华合作核心议题 —— 不仅包含产品贸易,更涵盖智能养殖技术输出、跨境冷链物流建设等全产业链合作,预计 2025 年首批沙特奶源制品可端上中国家庭餐桌。
沙特热带沙漠气候造就天然无菌养殖环境,配合从美国、荷兰引进的智能化牧场管理系统,奶牛年均产奶量达 10 吨以上,远超全球平均水平。其龙头企业 ALMARAI 采用航天级洁净车间,每毫升牛奶细菌含量控制在 5 万 CFU 以下(欧盟标准为 10 万 CFU),婴幼儿奶粉生产线更实现 “零沙门氏菌” 监控,从源头保障品质。
为摆脱石油依赖,沙特将农产品出口列为经济多元化核心战略,此次协议正是 “2030 愿景” 农业板块的关键落子。政府不仅提供出口补贴(最高达货值的 30%),更斥资 50 亿美元建设红海冷链物流枢纽,确保奶制品从挤奶到中国口岸的运输时间压缩至 72 小时以内,新鲜度媲美本土产品。
中国每年进口乳制品超 300 亿美元,尤其高端奶酪、有机奶粉需求旺盛。沙特主打 “沙漠黄金奶源” 概念,其骆驼奶维生素 C 含量是牛奶的 3 倍,益生菌酸奶添加本土药草提取物,精准瞄准 Z 世代 “功能性食品” 消费趋势。水产方面,红海冷水域养殖的南美白对虾,因生长周期长、蛋白质含量高,已获多家预制菜企业订单。
此次签约使沙特对华非石油贸易额年增 12%,推动非油出口占比从 2024 年的 18% 提升至 21%,加速摆脱 “石油单一依赖症”。更关键的是,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农产品进口国(年进口额超 3000 亿美元),正成为沙特 “去石油化” 的核心合作伙伴,预计 2030 年两国农业贸易额有望突破 500 亿人民币。
中沙同步启动 “智慧农业云平台” 合作,中国将向沙特输出北斗导航精准种植技术、海水稻耐盐碱品种,而沙特则开放红海养殖基地供中国企业共建。这种 “技术 + 资源” 互换模式,既助力中国缓解奶业对外依存度(当前进口占比达 40%),也为沙特打造 “中东粮仓” 提供技术支撑,实现 “你缺的我补,我要的你给” 的良性循环。
在中美博弈加剧背景下,此次签约被视为中沙关系 “去能源化” 的重要标志。沙特通过农产品出口深化与中国的民生纽带,而中国则借 “食品外交” 巩固在中东的影响力。正如沙特驻华大使所言:“当中国消费者喝上沙特鲜奶,两国关系就有了更温暖的注脚。”
沙特规模化牧场生产成本较欧美低 25%,加上中沙自贸协定关税减免(乳制品关税从 15% 降至 5%),预计首批登陆的超高温灭菌奶价格将比澳新品牌低 10%-15%,奶酪、黄油等烘焙原料降幅更达 20%,直接利好烘焙、饮品行业。
随着新疆驼奶市场教育成熟,沙特单峰骆驼奶将以 “高钙低敏” 特性切入高端滋补市场,预计 2025 年进口量达 500 吨。此外,添加沙特椰枣浓缩汁的酸奶已完成试销,其独特的椰香风味和 0 添加蔗糖卖点,正吸引控糖人群关注。
依托中沙共建的西安、成都两大冷链分拨中心,沙特乳制品可实现 “北京下单、48 小时达西部”,较传统海运周期缩短 7 天,让乌鲁木齐、昆明等边疆城市同步享受 “新鲜红利”。
结语:当沙特的骆驼群漫步在数字化牧场,当中国的北斗信号覆盖红海之滨,这场跨越亚洲的 “奶业联姻”,正改写全球农业贸易版图。从能源合作到民生互通,中沙用 269 亿的 “奶罐子”,装下的不仅是优质农产品,更是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 “金钥匙”。接下来,就等沙特鲜奶与中国餐桌的第一次 “亲密接触”—— 这杯跨越沙漠的香甜,你准备好尝鲜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