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治沙记:黄沙变绿洲,奇迹背后的坚守与希望

发布时间:2025-09-18 17:30  浏览量:2

在祖国的西北边陲,新疆,这片广袤而壮丽的土地,正经历着一场震撼人心的生态变革。曾经,风沙肆虐是这里的常态,漫漫黄沙如同一头难以驯服的猛兽,无情地侵蚀着家园,威胁着人们的生存。但如今,新疆坚持治沙增绿,用坚韧不拔的毅力和科学创新的方法,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巨变,书写出一曲感天动地的绿色赞歌。

新疆,是我国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最大、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的省区之一 。塔克拉玛干沙漠,这个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地方,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约400公里 ,总面积33.76万平方公里 ,相当于江苏、浙江、福建三省面积之和 。其年均降水量仅约50毫米 ,蒸发量却在2500毫米以上 ,恶劣的环境让这里成为防沙治沙的“主战场” 。

策勒县城因风沙侵蚀先后三次搬迁 ,流沙一度逼近到距离县城仅1.5公里处;民丰县为摆脱风沙威胁,曾沿尼雅河畔一次次向南退却;车尔臣河因为风沙,三度改道……在过去,新疆许多地区深受风沙之苦,“一天一斤土,白天吃不够,晚上还要补”这句俗语,便是当时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风沙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还制约着当地的经济发展,分布在沙漠周围的五个地州,有四个曾被列入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 。

面对“沙魔”的肆虐,新疆人民没有退缩,一场全民参与的治沙战役就此打响 。从政府到民间,从专业治沙队伍到普通百姓,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汗水和热血浇灌着绿色的希望 。

且末县,这个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小城,曾经饱受风沙之苦 。上个世纪末,肆虐的黄沙以每年5 - 10米的速度向县城逼近,最近处只不足两公里 ,形势岌岌可危 。1998年,且末县建立了全疆第一个县级防风治沙站 ,库尔班·肉孜是最早加入治沙站的七名员工之一 。二十几年如一日,他早出晚归,风餐露宿,从修路、架桥,到割芦苇草、扎草方格,再到挖坑种树、浇水养护 ,在恶劣的环境里默默坚守 。最开始,大家都是拎着桶从车尔臣河挑水浇树 ,后来,治沙站引进了机械化铺设管道、节水滴灌设施等先进设备 ,工作效率才有了大幅提高 。在库尔班等治沙人的带动下,全县有上百万人次自愿参与到植树造林的工作中来 。如今,且末县在车尔臣河以东形成了一条南北长23公里、东西宽1 - 7公里不等的生态长廊 ,沙尘暴、扬沙、浮尘天数大幅下降 ,年平均降雨量也有了明显增加 。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其他地区,也活跃着无数像库尔班这样的治沙人 。他们有的是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农民,深知风沙的危害,自发地加入治沙队伍;有的是退休老兵,怀着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生态的责任感,投身到治沙事业中;还有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他们带着专业知识和技术,为新疆的治沙工作贡献力量 。正是这些普普通通的人,用自己的双手,在茫茫沙海中筑起了一道道绿色长城 。

在治沙过程中,新疆不仅依靠人力和毅力,还积极借助科技的力量,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新疆特色的科学治沙之路 。

策勒县因地制宜,利用沟河堤坝拦截流沙,低矮灌草就地固沙 ,并结合人工灌木林和窄带多带式防风林对风沙进行双重阻截 ;于田县阗东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探索“梯田”治沙模式 ,将工程固沙与生物固沙结合 ;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在民丰县承担的35公里、13万亩的固沙锁边项目 ,通过高立式沙障、草方格、宽林带三道防线 ,实现固沙阻沙 。

近年来,“光伏 + 治沙”模式也在新疆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且末塔中10万千瓦光伏电站 ,建设者们在茫茫沙海和湛蓝光伏板中铺设了120万平方米的草方格 ,实现了板上发电、板下治沙改土 。这种模式不仅有效利用了沙漠土地资源,还为光伏电站的稳定运行提供了保障 ,同时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 ,可谓一举多得 。

此外,新疆还在不断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 ,开展防沙治沙技术研究和创新 。通过选育优良的耐旱植物品种、研发高效的节水灌溉技术、探索合理的沙漠土地利用方式等 ,为治沙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

新疆的治沙工作,不仅实现了生态环境的改善,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让老百姓在治沙中尝到了甜头 ,实现了绿富双赢 。

在于田县,当地政府推行划地到村、包地到户、确权到人的“于田模式” ,将防沙治沙和群众收益紧密挂钩 ,吸引和支持全民参与产业治沙 。全县带领4520户农户种植肉苁蓉21.4万亩 ,年产值达3.5亿元 ,于田县也因此成为“中国大芸之乡” 。肉苁蓉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 ,它寄生在红柳等沙生植物的根部 ,不仅不会对沙生植物造成伤害,还能促进其生长 。种植肉苁蓉,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又巩固了防沙治沙的成果 。

在策勒县策勒乡阿日希村 ,退休干部李鹏拿出毕生积蓄,带领村民在沙漠边缘种起了果树 。他先种防风林,形成规模后再种枣树 。如今,阿日希村3000亩沙地已被5万余株防风林、80余万株特色林果覆盖 ,不仅筑起了一道牢固的绿色屏障,还让村民们走上了致富之路 。看到沙漠能生“金” ,村民们开始抢着承包沙地 ,发展特色林果业 。

据统计,新疆沙区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184.5万亩 ,年产值达43.7亿元 。除了特色种植,新疆还依托沙漠景观,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沙漠探险、滑沙、骑骆驼等旅游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 ,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 ,新疆的治沙成就举世瞩目 。这背后,是无数治沙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和付出,是科技创新的强大支撑,是政府与民众齐心协力的成果 。治沙,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让这片土地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新疆的治沙经验,也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生态保护领域的决心和担当 。未来,新疆将继续在治沙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向着“人沙和谐”的美好愿景不断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