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省级“百姓学习之星”杨建勋:我的学习之路

发布时间:2025-09-19 10:41  浏览量:2

我的学习之路

杨建勋

有一种力量叫坚强,坚强意志战胜了苦难的命运。正如马克思所说:“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有一种信念叫坚定,坚定学习信念成就人生华章。韩愈的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成为我砥砺前行的精神符号。

“怀胎十月”,是说孩子在母亲的宫腔里孕育十个月后,才能“呱呱”坠地,来到世界。而我在妈妈的肚子里只待了不足240天。以至于四岁的时候还不会走路。这种生命初期的弯路,让我的人生充满艰辛与曲折。因此落下了残疾,我不能像正常人一样行走健美。

我六岁的时候,父亲在乡办煤矿事故中致下身瘫痪,家庭的重担落在了母亲一个人肩上。那时起,我和小两岁的妹妹就开始做着力所能及的家务:挽猪菜、割羊草、抬水、做饭,在别的孩子玩耍的美好时光里渡过自己的艰难童年。

1970年代,既是一个物质贫乏的年代,也是一个精神匮乏的年代。我的童年就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年代,学习成为我的奢望。我现在清晰地记得,我的堂兄那时候正在上高中,每到周日堂兄家就成了我的小图书馆。连环画,是我最初获得知识、文化和文学滋养的源泉。一整套的《三国演义》几十本,我用一两天时间如饥似渴地读完了。凡是有文字的东西,我都不放过,春联、旧报纸、缝纫机的说明书、香烟盒和饼干盒的封面……书籍成了我开启智慧的钥匙。

当时,村子里没有小学中高年级,我要到四里开外的西王寨学校读书。路上要经过一段一华里的陡峭长坡,稍有不慎就有掉下悬崖的危险。我现在不知道那时候我是如何用蹒跚的双脚走过上学的每一天。

我上初中的时候,正赶上小中专最吃香的黄金阶段。当时的中专生毕业后就能分配到工作,相当于现在的重点大学生,这也是许多学生补学复读“群雄逐鹿”的重要原因。我上初一的时候一篇《我的老师》获得了全校作文比赛的第一名。作文上的成功,更加激发了我学习的兴趣,也坚定了我学习的信念。喜欢学习,把我生活中寂寞的时光换成巨大的享受时刻。初中三年我几乎读完了现代、当代所有著名作家的代表作和成名作。张爱玲的《倾城之恋》、钱钟书的《围城》、冰心的《繁星·春水》、鲁迅的《阿Q正传》、茅盾的《子夜》、巴金的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老舍的代表作《骆驼祥子》……这三年,是我一生广泛涉猎文学专著的巅峰时期,我进入如痴如醉的状态。正是由于复读能跳出农门,我自然也加入这个行列。不幸地是,当我的成绩达到小中专录取的水平时,复读生被强制叫停。我成为最后一批补学生,也成了输得最残的一批落榜生。

十年寒窗让我的人生彻底冷却了,一切希望濒临破灭,但我并没有因此而一蹶不振。试想,我以残疾之躯,忽然闯进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面对强烈的世俗偏见、排斥、抗拒,我挣扎过吗?我是怎么一步一步走到现在,依然活得这么超然、洒脱?苦难没有磨掉我对于生活的爱,没有磨掉我的乐观、积极、向上,我活出了自己。

1991年8月,我当上了代课教师,开启了我人生的新篇章。我好学、敬业、勤勉、奉献,教学成绩位列学区前茅,我备写的教案还被时任府谷县教育局副局长的苏建民同志在教学检查反馈会大会上点名表扬过。此后,连续十几年被评为先进教师,作为学习典型。1992年5月23日,我的诗歌《故乡》发表在当日《榆林报》的第四版上。当钢笔字变成铅字的那一刻,一种荣誉感浸满心头,文学从此与我结下不解之缘,学习更成为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之于智慧,也像体操对于身体一样,给予我健康和力量。

当时,正赶上基础教育的“普六”、“普九”,对带课教师的素质要求更加严格。那时,我自学了高中所有课程,1993年考上了省电大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1995年获得了国家承认的大专文凭。正是由于每次的代教筛选考试位居前列,也因为教学成绩突出,我被周宏魁校长提拔为燕门完全小学校长,省教育厅还颁发了校长资格证。一年后被调入黄甫学校,成为一名中学语文老师。我的青春与热血沸腾在教育事业上,我与当时的一批骨干教师共同成就了黄甫教育的辉煌。

2001年4月,我父亲因病去世。当时,我正带着初三班的语文,学生们马上就要中考了,我为了不耽误教学工作,5天后就安葬了老父亲。虽然可能顶着“不孝”的名声,但孩子们良好的中考成绩,使我感到欣慰和自豪。

那些年,作为教师,我曾受到普遍的欢迎,不论走到哪儿,我往往成为所在学校优秀教师。2002年,我被杨清宇校长聘用到高家湾学校,先后担任语文老师、班主任、教导副主任、教导主任、副校长。再后来,我被李厚林董事长高薪聘用到同心路中学。那年(2004年),我带初三两个班语文,九班由原来的倒数第一名升为第二名,二班倒数第四名,升为第一名,语文成绩超过了重点班。提分迅速而突出,闫振林老师在教师大办公室戏说“建勋顶神着了”。我的文笔也算可以,有不少诗文在省市县级刊物上发表,我的论文《浅析学生作业负担过重的原因》、《”激趣-诱思-鼓劲-励志”教学法的理论和运用》曾获国家级奖励,我深刻研究、积极推广诱思探究六导教学法,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命运将残疾写入我生命的扉页,却无法阻挡我以学习为杖攀越精神高峰的意志。当四里陡坡上蹒跚学童紧攥书包奔向知识殿堂时,当煤油灯的光晕里啃读文学名著到天明时,也还坚强的灵魂已在陕北之北播下希望的种子。从代课教师到国家干部的华丽转身,从读书千部到创办阅读量千万的文化平台,我用双脚丈量出比长城更长的奋斗征程。

2005年,我有了参加全县招录干部考试的机会,我以总分第八名的成绩从700多名应试者中脱颖而出,考为国家正式工作人员。这第八名是多么来之不易,是我用汗水和艰辛换来的。当时我一边教学一边学习、复习,每天睡觉时间只有三、四个小时。

2007年,我被正式分配到城建监察大队工作,成为一名真正的城市管理执法者。初到新单位隔行如隔山,当年,我就报考了西北工业大学专升本法学系,不断加强学习,耐心钻研理论,深刻领会内涵,2009年顺利毕业。

这些经历和成绩的取得与我坚持不懈地学习密不可分,是我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和执法本质工作的基础和“本钱”。

2018年,我获得府谷县第三届“身边好人”荣誉称号。2020年,《保护传统村落瓷窑沟,点亮地方文化之光》获得榆林市“保护传统村落与弘扬陕北文化”专题研讨优秀论文,并进行了现场演讲。2020年9月,任府谷县作家协会秘书长。2021年,被聘为府谷县县委宣讲团成员、京府煤化有限责任公司文学顾问。2022年,经过努力学习,考取了国家乡村振兴人才指导师高级证书。2024年,在府谷县“讲好府谷故事”征文比赛中获得二等奖。2025年5月,被评为陕西省新时代“百姓学习之星”;7月,获得国培在线人才库“高考报考师(高级)”入库证书。我现为陕西省名人协会作家委员会理事、榆林市作家协会会员,府谷县诗词协会理事。从本质上讲,这些成果和荣誉,也来源于我的勤奋读书与刻苦学习。

我通过学习,不仅成长了自己,而且带动了别人。多少年来,我到党政部门、工矿企业、乡镇农村、学校社区、残疾人群体,义务宣讲党和国家政策、政治理论、思想心理、文学知识、历史文化、适用技术等。据不完全统计,演讲频数超过二百多次,受众者几万,达到以教育人、以文化人的效果。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我对残疾朋友倾注了大量心血。通过分享自己的励志故事,激发了他们的内生动力,让他们实现了生活和工作上的自强自立。

学习最终要转化为文化的力量,由此获得的知识和能力也要最终奉献于社会。2017年2月1日,我申请注册了“府谷文化”微信公众号,着力打造府谷本土文化、文艺、文学作品的民间发表平台,旨在弘扬府谷文化、推崇府谷文艺、传播府谷文学。此后,我还注册成立了今日头条、百家号等网络平台,我自己撰写了200多篇原创文章,发表了其我作者的6000多篇原创文章,阅读总量已经突破2亿+,点赞超过1亿7千万,成为府谷地区很有影响力的自媒体,也实现了我本人“助力府谷文化”的夙愿。

学习,是我成就人生的助推器,是我成长自己的原动力,也是我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基础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