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县的玄武岩分布在沿海一带,桑岛是玄武岩残留岛

发布时间:2025-09-13 15:15  浏览量:1

《龙口市志》(2013年版)第二章《地理环境》述及黄县的火山岩:“境内火山岩不发育,中生代火山岩分布于凤凰山一带,新生代晚第三纪火山岩分布在诸由观镇东羔西和苏家沟及桑岛等地。前者为中酸性火山碎屑岩和潜火山岩,面积约5.5平方公里,后者为玄武岩类,面积约20平方公里。”《龙口市村庄志》“诸由观镇”条介绍矿产:“北部丘陵盛产青石,石质属水成岩,历来被镇内外用做建材石料。近年来,由于人民生活富裕,建房甚多,青石得以大量开采。”

“羊岚镇”条提到西北部为塂(jiǎng)地,俗称“羊岚塂”,并提到:“羊岚塂下蕴藏约8—12米玄武岩层,面积约9.1平方公里,是建筑业的重要材料。”其羊岚、东羔、西羔等村地下都有玄武岩层。

但在我的印象中,乡城曲谭才是盛产玄武岩的地方。我曾乘车路过曲谭,其村东有一个非常巨大的深坑,同行的人说是采石之后废弃的石坑。我老家是山里的,山上有石头坑,多位于山腰,这种向地下挖掘的石头坑我还是第一次见,所以印象深刻。查《龙口市村庄志》,“曲谭”条记载:“东面是小丘陵地,历史上称作平顶山,因长期在此采伐建筑用石,已留下数处10—13米深的大石坑。”“村东的丘陵地带,地下蕴藏着丰富的建筑用石——玄武岩,岩层有10多米厚,由于长期采伐大约有150亩地变成空旷的山谷。”

前段时间遇到一位有过十几年采石经历的曲谭村民,我们聊到这个问题,他才为我解了惑。曲谭原属羊岚,上世纪60年代初因村西的小河与港栾发生纷争,上级为弥合矛盾,1964年把曲谭划归乡城。这样两个乡镇间的矛盾就转化为内部矛盾,比较好协调。曲谭产的玄武岩过去就叫“羊岚石”,产量大,质量好,非常有名,东到逄鲍,西到龙口,都有人赶着大马车来买石头。他说羊岚石都是产在塂上,平地没有。先要剥去上面两三米的土层,露出来渣渣粒粒的颗粒状的“盖顶儿”,也有结成块状的,但和核桃酥差不多,一摔就碎。有一年秋里,黄河营造纸厂套院墙,施工队的头头来买石头,点名要最便宜的,结果拉了几车这样的石头走了。第二年春天化冻,造纸厂的院墙㙂喽。

再往下一点,是一些“团团磨渣”的石头,当地人叫它“磨咕油儿”,就是比较圆滑没有棱角的意思吧。大的能有一两吨重,采石人不愿团弄它。有想镵(cán)猪槽儿的,就用錾(zán)儿先在上面镵一排眼儿,然后把“小靸儿”(是一种短小的錾儿,刃口扁如鸭嘴,有点像垫在石头下面的石靸儿,故名;南部山区叫“小楔儿”,采石条时要用到)砸进去,轮流敲击,石头就解开了,反复操作,就能得到想要的块石。石头坑里有大泥芯儿,周围也有这样的“磨咕油儿”。再往下,就是片状的石头了,片与片之间有泥线,自然分层,这样的最好弄,用“千斤儿”一撬就起来了。也有老厚没有分层的,就得用锤砸。他们用的锤与众不同,是生铁铸的30斤一个的大圆球,30块钱一个,装上蜡木条儿编的把儿。生铁不结实,所以采石时要带着一个粪筐,用来盛碎掉的锤。后来铁匠铺往里加了些熟铁之类进行改良,改卖60块一个了,不过碎了保换。遇到比较难弄的,才需要打炮眼放炮炸。

最下面的石头最致密最硬,一起就是像青砖一样厚厚的一层。有些买石头的懂行,带着烟酒糕点打点一下,专门要下面的石头回去盖房。

过去盖房理墙,都要用石头打地基,这称为“理根脚儿”,露出地面的部分要上线找平,这称作“沙展石”,比墙体要宽出两寸。如果用小墼儿盖房,沙展石至少要一米高,防止小墼儿受潮或让雨水泡了。一般人家房子的砖线以下还要弄三四行做得精细点的石头垒彻,往上再是砖或小墼儿。当然在石头多的地方,也有石头到顶的。

羊岚石还有一个重要的用途,就是用来铺院子,薄片状的石头最为合用,与房顶之小青瓦上下呼应,别有韵味。丁氏故宅的院子里,铺的就是这种石头。

开采之初,采出的石头要人往外背,一大早大姑娘小媳妇背上搭块帆布,一块块把石头背出来垛成一垛垛的。等后来下面空间大了,就可以开拖拉机下去了,有的大坑50的拖拉机也下得去。曲谭最多时有15个石场,每个生产队都有,后来石头采得差不多了,石场就慢慢废弃了,到了2000年以后,只有零星几个人还从事采石工作。他还说,诸由产的石头叫“诸由观石”,不如曲谭的石头结实,里面净蜂儿窝儿,泡儿水里拿出来,能拉拉老长时间水。

桑岛的石头叫“岛石”,比羊岚石还要致密,不像羊岚石这样分层,所以采的石头多为块状,桑岛民居都是用的这种石头,以前配上海带草的屋顶,显得特别古朴。

玄武岩是火山岩的一种,是分布最广的一种基性熔岩。一般呈黑色的细粒致密状,往往具有气孔构造和杏仁构造。“玄武岩”一词最初来源于日语,因发现于日本兵库县玄武洞而得名。

玄武岩是地球洋壳和月球月海的最主要组成物质。

玄武质岩浆从大洋中脊处产生,图中的大洋板块都是玄武质的

海底玄武岩的出现其实是大洋中脊向外扩张的结果,它就像传送带一样源源不断地向两边输送玄武岩,当这些炽热的岩浆喷发至地表,或是在地壳裂缝中缓慢冷却后,便会凝结成坚硬而独特的玄武岩。当富含气体的岩浆喷发到地表时,由于压力和温度的骤然降低,岩浆中的气体会发生膨胀和逃逸。之后在岩浆凝固的过程中,原来气体所在的位置会变成空洞,这就是玄武岩多气孔的原因。

玄武岩下部气体逃逸少,故气孔较少,更坚硬致密;上部逃逸的气体多,故气孔也多而大,再加上含较多的火山碎屑物,故岩体呈渣灰状,气孔发育,胶结松散,这称为“熔渣状玄武岩”。

在海浪的淘磨下,熔渣状玄武岩会成为一个个不规则的疙瘩状,拣回去可以作拉脚石。很多年前我去桑岛,拣了几块这样的石头,到现在快三十年了,洗澡时还在用。

此外,玄武岩岩浆在冷却过程中,由于温度的快速降低,岩浆发生热胀冷缩,熔岩顶部平坦的冷凝面会形成无数规则而又间隔排列的均匀收缩中心,进而产生垂直于收缩方向的张力裂隙,使得岩石发生规则劈裂,固结的岩石内部形成规整的柱状节理。

有些玄武岩形成的海岛,岸边会有大量的六棱柱体玄武岩石柱排列在一起,看上去非常壮观。有一年我到临朐去,那里的玄武岩就是六棱柱体,当地人往地下抠十几二十米的坑,截成一段段运出来。送到石材厂用锯切成片,用来铺地是极好的。当地人也用它来加工蒜碓臼,说明这种石材还是很致密坚实的。

胶东半岛北部蓬莱、黄县一带,在新生代晚第三纪以来,地幔柱构造作用逐渐加强,地壳伸展减薄,幔源物质上涌,引发新生代碱性玄武岩喷发,因而沿海一带广布着一层玄武岩。在板块动力作用下,蓬莱南史家沟北东向断裂把玄武岩错开落差达40米,由此往西至黄县盆地内,其东部玄武岩裸露地表,而西部则被黄土层掩埋,落差达70米。向北越海至桑岛,玄武岩又抬升高出海面9米,桑岛距陆地3公里,形成一个玄武岩的残留孤岛。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黄县的玄武岩集中在东部的诸由和羊岚,西面可能也有玄武岩,但被黄土深埋在下面,没有显露出来。

诸由北部丘陵和羊岚塂其实就是一个玄武岩熔岩台地。

熔岩流与熔渣状玄武岩火山碎屑堆积,常常构成玄武岩熔岩台地或方形山(又称“桌山”)。熔岩流的上部多为紫红和暗紫色,其熔岩流中、下部则为灰绿和墨绿色,这是因为玄武质熔岩层上部多处于氧化状态,多Fe3+,下部处于还原状态,多Fe2+,这种特性称为玄武岩的“红顶绿底”,这也是玄武岩台地表面紫红的原因。至于诸由人说出产的石头为水成岩,则是属于当地人不懂,见到骆驼说马肿背。水成岩即沉积岩,是沉积物经成岩作用形成的一类岩石,与玄武岩形成机理绝不相同。桑岛作为一个玄武岩残留岛,其玄武岩有可能是柱状节理的,只是由于剥蚀严重,不太容易显现出来。而屺㟂岛是陆连岛,它主要由石英岩和千枚状板岩构成,其老北山北侧、水帘洞附近有一片像搓衣板一样的石滩,那是千枚状板岩在海浪的侵蚀下形成的。因为构成的岩体不同,所以桑岛与屺㟂岛的风貌是绝不相同的。

据地质剖面发现,蓬莱、黄县一带的玄武岩层前后约有9次玄武岩喷发,玄武岩间有砂砾层及火山渣,具有间歇性多次喷溢特性。再加上这一带玄武岩受地质构造和热浸蚀变的作用,微裂隙发育,节理裂缝较多,岩石多为碎片状结构,其裂隙两面有明显的褐色水锈。这是羊岚石像瓤儿饼一样可以层层揭开的原因所在。

凝固后的玄武岩暴露于地表,因气、水热液及各种微生物等沿不同方向裂隙侵入,由表及里、层层风化剥离,最终形成椭球状、球状岩块,这就是“团团磨渣”的“磨咕油儿”形成的原因。而石坑中的大泥芯儿,则有可能是火山的喷发口,后来为泥土所充填。

部分图片引自网络,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