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第一万次被这本图像小说治愈
发布时间:2025-09-18 19:44 浏览量:1
今年对于阮筠庭来说过得“有点满”。7月,任职中国美术学院插画漫画专业副教授的她担任法国驻华大使馆发起的“图像小说节”推广大使走访全国五个城市,与其他图像小说创作者交流对谈;最近,她的半自传图像小说作品《春晖》入选第二届「LESS 新世相出版奖」榜单。
阮筠庭钟爱的艺术家是马蒂斯。和“偶像”一样,她的每一本书也都在寻求变化:从早期充满唯美青春气息的《绘羽》(2005),到以神话、童话为素材创作的《画夜》(2005),到从视觉表达到叙事探索的转型之作《空色彩虹》(2007),再到如今这本洗尽铅华、风格质朴的图像小说《春晖》,她的画技愈发沉稳老练,她的叙事,也愈发鞭辟入里。
现在,阮筠庭已然找到教师身份与艺术家身份之间的平衡。对她而言,这两种身份是不同的表达方式,去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爱,去辨寻出这个世界真正的珍贵所在,并用一生去守护它。
《春晖》封面,作者:阮筠庭
弱,也是一种力量
杭州,虎跑路,一切都氤氲在杭州城特有的那份温度,那份湿度,那种气氛,那个季节里,仿佛西湖龙井在温吞水里踮起脚尖,变得更加清脆鲜艳。风吹过,墙外的水杉树如同梳齿般拨动,发出细碎的响声。十多年来,阮筠庭每天都经过这虎跑路上的车站,小小车站,如同发卡般别住风的发丝。
虎跑路车站,这是阮筠庭人生中的一帧,如今在稿纸上显影,成为她的半自传图像小说《春晖》的序幕,她全部的人生也在书中一幅幅图像上浮现、沉淀、结晶。
阮筠庭创作中。摄影:王小妮
2002 年,阮筠庭 22 岁,从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后,她决定留校任教。在这之前她已经相当知名: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作为指定插图师为当时全国最重要的三家漫画杂志《北京卡通》、《卡通王》等做全年封面,作为中国代表出席世界漫画家大会……如果不是我们事先做了调查和她聊起,阮筠庭断不会主动提起这些早年荣誉的。她将自己的早期唯美精细的创作风格统称为“过去”。“过去,我总想证明自己画的很好。直到有一天,我遇到了一位日本老编辑,《圣斗士星矢》的作者车田正美的编辑,他提醒我漫画不需要画得那么好,在漫画中有比画技更重要的东西。”这唤醒了阮筠庭,令她思考除了想要证明自己之外,自己的作品还可以为这个世界带来一些什么。她忽然意识到,自己想要传达的是,一些比自我更重要的东西,一些从自己的多年教职、人生经历中得出的思考和发现,也许,这是对所有人,对这个世界更有意义的事情,是值得自己作为一个画家去讲述的题材。从那之后,阮筠庭改变了唯美的画风,转而去寻找新的故事,新的画面。
那时她年轻,有着一份长辈眼里完美的稳定工作。但在美院的画室里,嗅着满满当当的水粉颜料的气味,看着学生们在沉默中作画,看着残酷的竞争和入学考试,她却时常觉得自己是个局外人,对无法改变他人的人生而感到无力。生活是一张网,一张轻柔而绵密的网,每个人在网中,位置各不相同。作为老师,她有足够的力量去动摇这张网的结构吗?即使只是拆除这网最边缘处的一个线头,她又该付出怎样的努力?她可以把自己最隐秘的忧伤画在这张稿纸上吗?稿纸的空白,仿佛那个早春凛冽的空气,她从稿纸上,嗅到了某种她无比熟悉的味道:那是孤独的人们聚在一起时所散发出的气味。正如法国诗人波德莱尔所说的,人群中的孤独,才是真正难以消融的孤独。而让我们感到孤独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她回想起 2002 年刚刚步上讲坛时的一个早春。
那时她年轻,有着一份长辈眼里完美的稳定工作。但在美院的画室里,嗅着满满当当的水粉颜料的气味,看着学生们在沉默中做画,她却时常觉得自己是个局外人,无从进入这么多他人的人生。生活是一张网,一张轻柔而绵密的网,每个人在网中,位置各不相同。作为老师,她有足够的力量去动摇这张网的结构吗?即使只是拆除这网最边缘处的一个线头,她又该付出怎样的努力?她可以把自己最隐秘的忧伤画在这张稿纸上吗?稿纸的空白,仿佛那个早春凛冽的空气,她从稿纸上,嗅到了某种她无比熟悉的味道:那是孤独的人们聚在一起时所散发出的气味。正如法国诗人波德莱尔所说的,人群中的孤独,才是真正难以消融的孤独。
阮筠庭创作中。摄影:shuya
“在《春晖》里,我承认并接受我的弱与无力,”阮筠庭告诉我们,“因为我不会放弃去完成自己。”
艺术家与教师的双重身份堆叠在她身上。作为教师,她不愿去筛选、去否定、去迎合艺术教育体制所规定的优绩主义逻辑。她说,在讲台上,她的任务是做一个发现者,发现那些遗失在灰暗沙滩上的贝壳,然后告诉他,他没有必要去和任何人比较,他身上本身就有闪闪发光的部分,任谁也无法取代。“至少在教室这样一个小小的空间内,我们可以为年轻人建立一个庇护所,一个拥有无条件的爱与接纳的地方。”她说。
《春晖》中作品《沙滩》
但在稿纸上她画下一个黑洞,这黑洞不断扩大,仿佛要吞噬我们。在监考时,她常能感受到这噬人的黑洞的存在。“如果失败了,如果离开了这个队伍,又会怎样呢?”她反问道。那些从考场上消失的学生,那些同样努力却最终落榜的孩子,算不算是这个世界的失败者呢?一代又一代人,都生活在这无情的竞争氛围之下,甚至没有人敢往这黑洞里探一眼。一个好成绩,一个好学历,一份好工作,难道这就是人生的全部吗?
《春晖》不断叩问这艺术教育体制的本质。这部作品,由此成为她对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创伤的一份反思和记录。从学生面对课堂提问时的沉默、躲闪与迷茫中,她看到了过去的自己。她完完整整地经历过塑造他们的这个教育体制,明了学生的困惑。这个世代的年轻人,早已是穆齐尔笔下的“没有个性的人”,被过载的信息,被高度发达的消费文明包裹,如同涂上一层层蜜饯。若是年轻人们感到迷失了自己,找不到属于自己独特的气味,阮筠庭知道,这绝非他们过错。
在访谈时,阮筠庭语调轻柔,如一盏袪寒的热茶,却字字句句充满悲悯。
她说:“艺术家的武器是创造美好,是创造我们想要的世界,是和这个现实去抗争,或者其实不是去对抗,而是去建设,建立一个想象的王国。在这个王国里,没有所谓的失败者,只有不同的生命,和度过此生的方式。所有人都有挺胸抬头,生活在阳光下的权利。强大是美的,而弱,也是一种美,它是一种静水流深的力量。”
艺术家的命运
“艺术,有时是一场战斗,是和生活的战斗。”当谈到对创作的看法时,阮筠庭说道。
她的一天是规律到近乎枯燥的。凌晨四五点起床、静坐、瑜伽,开始一天工作。教学任务与艺术创作会占去她十几个小时的时间,然而对她来说,因为做的是所爱的事,这并不是“工作”。在数字信息爆炸的当下,我们几乎难以想象阮筠庭竟然从不看短视频。她家中没有电视,取代客厅中电视机位置的是一张张尚未完成的画稿。说到此处阮筠庭不忘轻轻地自我解嘲道,这是“一种和尚般简朴、简单的生活”,她的社交几乎为零,但艺术创作的存在,已让她的内心无比充盈。
惊讶于她生活工作中展现出了充沛能量,我们追问她如何能够维持精力与脑力,去适应高强度的教学与创作。她说,去照顾这个世界,和追求自己的艺术理想,两者之间也许永远不能平衡。但我们可以付出更多,去爱更多。
阮筠庭创作中。摄影:王小妮
阮筠庭答,因为她从来只做自己热爱的事情,“当我做每一个决定的时候,我都会问自己,这是我应该做的,还是我想做的。”
尼采的超人三阶段说说,若要抵达人生自由的彼岸,最开始你会是一只骆驼,背负着道德的规训,无时无刻都被“你必须做某事”的训诫环绕;其后你成为一头狮子,不断否定,不断破坏,成为既有价值观的叛逆者;最后,你会成为一个孩子,对世界投以肯定的微笑,说“我想要去创造”。出于对创造的热爱,阮筠庭才能够把她的每一天都交给艺术来主宰。
有天分、有想法的艺术从业者很多,但如此刻苦的工作可能才是成就艺术的关键所在。太多的天才把自己虚耗在枯燥、平凡的生活中,艺术只是他们人生中的一个小小选项,而非全部;而之于阮筠庭,绘画就是她的生活方式本身,两者密切相连,不可分割。她勾勒出线条,然后便在其中栖居,耗费无数个日夜,只为寻找到最契合的一笔色彩,从一只滴水的龙头上,从被风吹动的水杉树上,从缓缓入站的公交车上,她捕捉着色彩,调试出生活的韵律。这便是她身为艺术家的命运,她希望自己是一只中空的芦笛,忘却自己,令万物可以穿过她,为世界带来包含氛围与情感的完美图像。
摄影:王小妮
现在的阮筠庭,似乎已找到教师身份与艺术家身份之间的平衡。对她而言,这两种身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是不同的表达方式,去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爱,去辨寻出这个世界真正珍贵的所在,并用一生去守护它。
Q
你如何理解“图像小说”这个词?您觉得自己首先是作家还是漫画家?在你的创作中,文字与图像哪一个先诞生?
阮筠庭:图像小说其实是西方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主要是为了区别于传统的漫画,与传统漫画相比,它会更具文学性,其主题会更加成人化,更有深度,就像《小王子》,但它仍然是漫画的一个子类。不过,在我看来,漫画就应该分成好的漫画和不好的漫画,而不是分成商业漫画、独立漫画、儿童漫画之类。对于艺术家来说必须考虑的东西,就是它的艺术水准。故而,图像小说这个理念的提出,对中国漫画很有启发,因为大众往往对漫画有一些狭隘、刻板的理解,认为它只是日本漫画那种针对青少年的娱乐产品。而图像小说则可以具有文学性,具有诗意和思想,让我们可以回到中国早期讽刺漫画的本土传统,用漫画去传递会者的思想与体悟。
而在创作时,文字和图像的诞生往往不分先后。我更多的是去寻找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体悟,让这些题目如种子般缓缓发芽,等到若干年后,在稿纸上成型,变成故事。
Q
你之前在演讲其中讲到老师职业(现实)和艺术理想(理想)是矛盾的,想问问你如何处理这种矛盾的?
阮筠庭:我那时刚毕业,不想放弃创作,但是必须要维生,所以我就去当了老师。你可以说我就是一个年轻女孩,受到了世界的压力的年轻女孩。后来我无数次自我挣扎,想要辞职,母亲都劝我放弃,忍忍就过去了。而忍耐也可以说是当下年轻人那个普遍状态,躺平也是一种忍耐,一种近乎失去生命力的忍耐。因为相对躺平,站起来面对生活,需要更大的力量。
Q
其实从你曾经的采访/演讲中可以看到,你鼓励大家不要掉进世俗的“优秀和成功”的定义中去,应该“找到自己的位置”。那这种将主体性放在第一位的价值观会不会是很局限的?你可以具体讲讲我们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吗?
阮筠庭:我在《春晖》里其实说过,这个世界上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一个属于他的位置。在这个位置上,就意味着,你做这份工作,会觉得开心,充满价值。你享受这个工作,并且能够看到这个世界因为你的工作而变得更好,为此感到幸福。这并不容易,但也有一些具体的办法。譬如在课上我会教学生,去跟自己的当下产生链接,先问一问今天,我想吃什么,我为什么想吃这些东西?只有在小事上一点一点链接到我们的心,在一些大事上,我们的心才可能变得清晰。当然,找到自己位置的方法也包括每一日的练习和精进,允许自己犯错,勇敢去尝试,去冒险。这听上去似乎有点陈词滥调,但这本漫画就是要告诉大家,这些陈旧的真理也需要我们身体力行。
部分内容源于《周末画报 Reading Life》
采访 — emin
撰文 - 谈炯程
图片 — 由受访者提供
特别鸣谢 — 法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处
编辑 — 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