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认为赵括不行,蔺相如也认为赵括不行,为何赵王认为赵括行?

发布时间:2025-09-18 18:30  浏览量:1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名字是带着嘲讽活下来的。赵括,就是其中之一。

提起他,人们脑海里立刻会浮现一个词——“纸上谈兵”。

赵括纸上谈兵的典故!

这个词伴随着千百年的冷笑,成了他最沉重的墓志铭。

可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所有人都觉得他不行,唯独赵王却坚持认为他行?

这个矛盾的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战争的残酷,更是人性的复杂与权力的孤独。

【一】所有人都说他不行!

赵括的父亲赵奢,是赵国的名将,一生戎马,战功赫赫。

可即便这样一位饱经沙场的老将,一看自己的儿子,就摇头叹息:“这孩子光会纸上谈兵,真要打仗,非坏事不可。”

母亲的心思更直白。

赵括被任命为主将时,她没有丝毫的喜悦,反而急忙跑去见赵王,哀求一句:“我儿子若是打了败仗,请别牵连我们一家。”

赵括替代老将廉颇后,贸然进攻,被白起诱敌深入、分割包围。

母亲的直觉,总是最敏锐的。

她看得出来,儿子根本没有扛起赵国命运的那个肩膀。

蔺相如呢?

那个完璧归赵、力排群臣的智者,虽病重在床,仍挣扎着劝赵王:“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的兵书,不懂灵活变通,不能用他。”

甚至连敌人都看出来了。

秦国丞相范雎在赵国散布谣言,说:“秦国最怕的,就是赵括!”敌人盼着你上场的人,能是好将领吗?

历史上,极少有人像赵括一样,几乎在所有人的否定声中走向战场。

就连后世的人们,也给他贴上了“空谈理论”的标签。

所有人都说他不行,唯独赵王坚持说:“他行!”

二、为什么赵王偏要选择他?

很多人骂赵王昏庸,认为他是被谣言迷惑,才把廉颇换掉。

可事实真的这么简单吗?

长平之战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一场被推着走的必然。

上党的土地被赵国接手,这就意味着秦国和赵国的大战不可避免。

秦国志在必得,赵国被迫应战。

廉颇的策略是正确的——深沟高垒,坚守不出。

对抗秦国这样的大国,只有拖,靠时间去耗。

可问题是,赵国能拖得起吗?

数十万大军,日夜消耗粮草,国库一点点见底。

古代农业社会,能养活百姓就已不易,何况几十万大军在前线等着吃饭?

赵国的百姓在田间焦虑,赵国的朝堂在计算,赵王的眼里则是越来越空的粮仓。

一个国家,真能被活活饿死。

在这种背景下,赵王的心态很复杂:他明知道廉颇的策略军事上正确,却眼睁睁看着国力拖垮。

他需要破局,需要有人带兵主动进攻,结束战争。

赵括,那个满口兵书的年轻人,正好成了他幻想中的“解药”。

纸上谈兵!

换句话说,赵王不是看不见风险,而是被困境逼得去赌。

他赌的是:“赵括或许能打破僵局。”

这不是昏庸,这是无奈。

可无奈之下的选择,往往比昏庸更致命。

【三】赵括的悲剧:被命运推上赌桌!

赵括并不是一无是处。

年轻气盛,满腹兵书,换个时代,可能会是个优秀的军事理论家。

可惜他生在一个最残酷的节点,被推上了赵国的赌桌。

他出战的那一刻,肩上不是一场战争,而是一个国家的生死。

可他不懂,他以为战争和书本一样,只要照章行事,就能赢。

秦国那边呢?

他们早已布下杀局。

赵括一上任,秦王立刻启用白起——那个冷血的杀神。

白起是中国战国时期唯一保持不败战绩的军事家!

赵括以为自己面对的是王龁,实际上却是白起。

一个纸上谈兵的年轻人,对上一个以杀伐果断著称的顶级战神,结果几乎注定。

白起作战善于分析敌我形势,然后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对野战筑垒工事比较重视,常打追击战,擅长歼灭战。

赵括被困,赵军被围,四十多万人投降后被坑杀。

尸骨成山,血染长平。那一夜,赵国的未来彻底崩塌。

【四】责任真的只在赵括和赵王吗?

很多人把长平之败归咎于赵括的无能和赵王的昏庸,但如果历史真的只是这么简单,那就太轻巧了。

赵国的失败,早在接过上党之地时就已经注定。

一个国力弱于秦国的国家,要与强秦正面硬碰,结果会怎样?

即便廉颇继续坚守,赵国也可能先被耗尽。

秦国有关中平原和巴蜀之地,粮草源源不断;赵国只有邯郸附近的一点点粮食,怎么比?

更残酷的是,赵国在外交上孤立无援。

其他诸侯国早已被秦国震慑,不敢贸然相助。

赵国只能独自硬抗。

赵括当然要负责任,他的鲁莽和无知加速了灾难的到来。

但如果换一个人,换一个将领,赵国真的能赢吗?答案未必。

赵国失败的根源,是国力的差距,是战略的孤立,是时代的必然。

大势所趋!

赵括,只不过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五】人性的悲剧:孤独的王,悲哀的将!

这场历史悲剧,让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战争,更是人性的复杂。

赵括,或许是骄傲的。

他相信兵书,相信理论,相信自己能证明父亲错了。

可他的傲气,换来的却是血流成河。

他是无知的,但也是悲剧的——因为他根本没有选择,他只是被推上战场的牺牲品。

赵王,或许是懦弱的。

他明知道风险,却被粮草耗尽的现实逼迫,只能做出孤注一掷的选择。

他想救国家,却反而把国家推入深渊。

他不是不明白,他只是太孤独。

一个国王,在权力的顶点,却没有人能替他分担那种“坐吃山空”的焦虑。

廉颇,或许是委屈的。

他的策略本是正确的,却被政治和经济现实抛弃。

蔺相如,或许是痛苦的。

他病榻之上,看着国家走向覆灭,却无力挽救。

长平之败,不只是军事上的失败,更是人性的失败。

纸上谈兵!

它让我们看到,聪明的人可能被环境淹没,正确的策略可能被现实摧毁,孤独的王可能做出最糟糕的决定。

【六】留给后人的叹息!

长平一战,赵国四十万青壮尽没。

此后,赵国再无力与秦国争锋。

十几年的喘息之后,终究被秦国吞并。

赵括的名字,就这样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可悲的是,他并不是唯一的失败者,他只是被选出来的替罪羊。

替代品!

真正的悲哀是:一个国家的灭亡,从来不是一个人的错误,而是无数环节的失灵,是一个大势不可逆转的必然。

【七】今天的我们,读赵括!

为什么赵括的故事,千年之后依然让人心痛?

因为它不仅仅是历史,它还是现实的隐喻。

生活中,我们是不是也常常遇到这样的困境:

所有人都劝你不要冒险,但你被现实逼得走投无路,只能孤注一掷。

明知道前方可能是深渊,但你还是要咬牙跳下去。

被设计围割!

我们是不是也常常见过这样的年轻人:

他们读了很多书,满腹道理,却没经历过现实的残酷。

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让他们一次次撞得头破血流。

我们是不是也常常看到这样的管理者:

他们不是不知道风险,只是太孤独。

所有人都在说“不行”,可他们心里清楚,不做点什么,明天可能连呼吸的空间都没有。

赵括,是一个人的失败;长平,是一个国家的失败;而这种失败的根源,往往不是无知,而是无力。

【结语:历史的无奈,人性的叹息!】

赵奢说他不行,赵母说他不行,蔺相如说他不行,范雎也说他不行,后世更是讥笑他一生。

可赵王说他行,因为赵王需要他行。

这是最残酷的人性:当一个人被现实逼到绝境时,他会选择相信那个看起来能给他希望的人,即便所有人都说这是错误。

长平的血,早已冷却;赵括的冤,也早已无力翻案。

纸上谈兵,空谈误国!

但留给后人的,是一个永远的提醒:

在绝境中做出的决定,往往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最孤注一掷的。

而一个国家、一个家庭、一个人,若想避免这样的悲剧,靠的不是某个英雄,而是整体的实力与清醒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