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若赵王没有任用赵括而继续用廉颇,赵国能否打败秦国?

发布时间:2025-08-27 09:01  浏览量:2

长平老账:廉颇和赵括,真换了将,结局会变吗?

谁都说,长平之战是赵国的生死分水岭;也有人背地里唠叨,要不是赵括临阵接手,鸠占鹊巢,赵军怎么会死得那样惨。可真是这样吗?廉颇不换下去,赵国就能安稳无事、甚至赢下秦军?说到底,这里面的账,真没那么好算。

还是从头捋吧。那一年,赵国已经给秦军揍得灰头土脸。廉颇老将虽说一开始也碰了好几次壁,可这人咬紧牙关,就是不出头和秦人硬拼,窑洞一守,饭菜一口一口抠着,秦军也就拖在野外耗着。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一招还真把白起、范雎他们给熬急了。结果,秦国来了个毒计——放反间,挑拨得赵王疑神疑鬼。

要说赵括,一个读书看的多、兵书理得头头是道,却从没真正上过阵的“书生将军”。可赵王偏信了流言,觉得这年轻的赵家公子一定更能“杀伐果断”。于是乎,廉颇下课了,赵括披挂上阵——也算古人版的“空降兵”了。

不过,历史有时候真比戏还要荒诞。赵括刚一到位,秦军那边也给换了人,直接把白起搬出来。这两下子,场上的火药味儿一下子蹿上来了。

此后的故事,大家大体都知道。赵括纸上谈兵,中了白起的套,带着四十万青壮冲进了秦军的口袋,围困在长平上上下下,那叫一个惨。突围不成,粮道断绝,十几万饿死、渴死、互相拼杀,最后那些投降的“降卒”,全都成了白起手下的死人骨头堆。

问题来了——假如廉颇没被赶下去,结局会是另一个样子吗?

咱说句不讨人喜欢的实话。未必能稳赢秦国,但最起码,赵军起码还能剩下一大半人。廉颇可不是初出茅庐的孩子,他那一套“守为上、拖为先”,虽说不光鲜亮丽,但起码能撑下去。白起能全歼赵军,靠的是赵括主动出击,中计上钩。

有时候我想,廉颇那会儿一点不慌,是不是因为他知道,秦军远征百里,粮草线再长也有极限。更何况,赵国和上党家门口就是自家地盘,藏粮食、保后勤,拖着不打只守寨门,秦人也未必能好到哪儿去。

秦王和范雎之流急了,才会上反间计,离间赵王对廉颇的信任。赵家后院起了火,邯郸城里谣言一个接一个。老百姓、士兵们嚷嚷王上不信老将,全指望一个毛头小伙子。赵王也是真被急红了眼,粮食都快断顿了,隔壁的齐国死活不借——别说铁哥们,就连“唇亡齿寒”都顾不上,“祸水往东流”,一桌土豆都不肯分。

搞到最后,赵王也不过是孤注一掷。廉颇你不出战,我就换人,赌一次大的。结局大家都知道,赌输了,赌惨了。

但你要说廉颇真能翻盘?别做梦。和秦国较劲,师出无名:本来人家跟韩国抢上党,赵国偏要横插一脚,挖了秦人窝的祖坟。兵力本就不及秦军,国力更没得比。别看赵国早早搞了胡服骑射,在平原和草原还有得跑,在这长平丘陵地界,骑兵没她们的份,得全靠脚下走路,拼来拼去也就五五开。秦军自从商鞅变法一阵猛冲,战斗意志和制度红利,再加上一个白起,怎么都占了便宜。

别忘了,对面的那个王龁,虽说名声小,在秦国那也是能摸枪上马的老将。人家能当得起“左庶长”这种高爵位,身经百战不是盖的。没人会轻易把十几万人的屁股交给一个“纸糊将军”。

所以,廉颇其实自己心里肯定也知道,长平这一仗,“打赢”的概率微乎其微。顶多就是守到天荒地老,秦军粮草憋不住拖回去,双方再讲讲条件,哪怕赵国咬咬牙割块地、掏点银子,也不至于一下子全灭了全部精壮男丁。

要说这里头最荒唐的事,真不是秦赵哪方聪明、哪方傻。而是“话语权”这东西,有时候能把一场本已稳住的守势,一夜之间变成绝路。赵国朝堂上一个个声音,不信任、不理解、甚至点霉抹黑,从邯郸城蔓延到前线。说廉颇不敢打,说他想投降秦国。点点滴滴全传进赵王的耳朵。要是你是赵王,生死存亡在此一举,你还会再忍吗?

类似的事,历史上一次次都上演。比如白起自己,在后来秦赵邯郸之战时,把得失一道算得明明白白——秦军一定会输,坚决请辞。君王跟前,道理有时真没用。廉颇其实也明白,可他腿迈不开,王上一逼,局面就滑进深渊。

翻到最后,赵括登场,也是无奈之选。人家也不是“二百五”,不过是没见过真血火。战时出手,撞着秦军最狠的包围,粮食一道断绝,几十万人从希望到绝望,又从绝望到崩溃,三个月活生生耗成了鬼门关。赵括也明知无力回天,只能拼死敢冲。这是一场比拼命还绝望的赌博。

写到这儿,有人会问:那要是廉颇哪怕多挺几个月,赵国是不是还有救?也许吧,可大环境不变,国力差距不变,齐国韩魏不贴身帮一把,秦国那套铁军加后勤慢慢磨,总有一天撑不住。赵国不会像赵括时代那样一夜葬送全部家底,但谁又能想到,天平一点一滴地往下滑,几年后,秦王手下的铁骑还是会穿过这片土地?

可人心,有时候就是不能把弦绷得太紧。赵国长平之败,是战、是计,也有点天命,更有人事。赵括可怜?廉颇冤枉?赵王糊涂?范雎、白起的狠厉……谁说得清?改变的不是换了一个将领的命令,而或许就是一根稻草,压垮一头老牛。

咱能理解廉颇的不服,也明白赵括的无奈和赵王的焦躁,可到了最后,还是那句话——人在棋局当中,能不能走对一步,还得看承不承受得了天下的重量。长平一役过去了两千多年,人们还是在讨论:要是当时不换将呢?可时间不会倒转,这一点,从没人能改变。

有些仗,一开始就没得赢。有些人,注定成为后人茶余饭后的叹息。谁都想当廉颇,咬着牙守到最后一刻;可现实有时只允许你当一次赵括,带着千万人的希望,跌进无底的深渊。

要是你是赵王,你敢不敢信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