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军后期为什么打不过清军呢?其实原因很简单!
发布时间:2025-09-18 16:52 浏览量:2
文:水木史记
编辑:水木史记
——《前言》——
1864年7月19日,天京城破,曾经所向披靡的太平军,为何在后期败得如此彻底?
很多人说是装备落后,是洋枪队厉害,错了。
真正的原因,藏在八年前那个血腥的夜晚,一场内讧,毁掉了一个王朝。
——《壹》——
太平军真的是被先进武器打败的吗?1860年8月2日,青浦战役,华尔的洋枪队被太平军打得落花流水,这支所谓的"先进"雇佣军,第一战就丢了大脸。
洋枪队死伤三分之一,华尔身受5伤。
太平军也有洋枪队,李秀成手下的英国人萨维治,原本是英国皇家步兵团上尉,他带着几名志同道合的人投奔太平军,专门操作大炮。
青浦战役中,正是这支太平军洋枪队让华尔防不胜防。
装备不是问题,组织才是关键,1853年,太平军攻下南京时,清军的八旗绿营已经腐朽不堪,一触即溃,毫无战斗力。
那时的太平军,纪律严明,士气高昂。
"男将女将尽持刀,同心放胆同杀妖",这是何等的气势!但八年后,一切都变了,1856年9月2日凌晨,天京城内,杀声震天。
这一夜,太平天国失去了两万精兵。
这一夜,一个王朝的命运被彻底改写,事情要从一个月前说起,8月,杨秀清做了一件狂妄的事情,他假借"天父下凡",逼洪秀全封他为"万岁"。
洪秀全当时表面答应,暗中却给韦昌辉发了密函。
韦昌辉接到密函后,立即行动,率领3000精锐,星夜赶回天京,9月1日深夜,他们到达城外,陈承镕打开了城门,杨秀清毫无防备。
凌晨时分,韦昌辉的军队包围了东王府。
杀声阵阵,火光冲天,杨秀清全家被杀,东王府内数千男女,包括东王妻妾54人同被杀尽,屠杀没有停止,韦昌辉以搜捕"东党"为名,开始大规模清洗。
两个月内,共有两万余人被杀,这些人中,很多是太平天国的中坚力量。
更狠的一招还在后面,韦昌辉假称天王降诏,说他处置杨秀清过了头,要受杖刑400下,他诱骗杨秀清的余部数千人到天王府观刑。
结果呢?这些人一到现场,立即被全部杀光。
两万精兵,一夜之间化为乌有,李秀成后来说:"威风张扬,不知自忌。"杨秀清的自负,成了太平天国的致命伤,但更致命的还在后面。
10月,石达开从湖北赶回天京。
看到韦昌辉的暴行,他怒了,"你们杀了东王和他们的主要将领还不满足?为何还要杀这么多为我们打仗的弟兄?"韦昌辉的回答是:杀死石达开全家。
石达开连夜逃出天京,1857年5月,他率领20万精兵出走。
这是太平天国最后的精锐部队,天京事变的结果:核心领导层几乎全部死光,20万精兵流失,从此,太平天国再也没有恢复元气。
——《贰》——
一支不一样的军队就在太平天国自相残杀的时候,清朝这边出现了一个人,曾国藩,1853年,这个湖南人做了一件事情,改变了战争的走向,他创建了湘军。
湘军和八旗绿营有什么不同?
八旗绿营是国家军队,军官和士兵互不认识,湘军不一样,每营官兵都是同县同乡,只听命于营官,营官听命于曾国藩,这叫什么?私人武装。
曾国藩用什么办法建军?"以儒生领山农"。
军官是他的学生、乡亲、亲戚,都是读过书的知识分子,士兵是"深山寒谷贫苦之民",关键在于忠诚度,普通清军,军饷是国家发的,但士兵不知道感谢谁。
湘军不同,士兵知道自己的饭碗是营官给的,营官的饭碗是曾国藩给的。
这种军队有多强?1854年7月25日,城陵矶战役,太平军虎头军统帅曾天养,清军登州镇总兵陈辉龙,湘军水路各营总统褚汝航,三人同时阵亡。
这一战打得有多惨烈,可想而知,但湘军没有崩溃。
1858年11月15日,三河战役,太平军大败湘军,击毙李续宾、曾国华,湘军损失惨重,"湘乡处处招魂,家家怨别",但湘军还是没有崩溃。
胡林翼哀叹:"此番长城顿失……以百战之余,覆于一旦,是全军皆寒。"
可湘军依然在战斗,为什么?因为这不是一支普通的军队,而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更重要的是战术,湘军发明了"深壕高垒"战术。
不跟太平军野战拼杀,而是修建坚固的防御工事。
围困敌人,消耗敌人,安庆围城战就是典型例子,1861年,曾国荃围困安庆,太平军多次试图解围,都被湘军的工事挡住。
城内粮食断绝,兵力消耗,最终,1.6万太平军全军覆没。
这种打法,太平军根本没有应对之策,1862年,战局再次发生变化,这一年,外国人撕下了"中立"的面具,原因很简单:钱。
华尔死后,英国人戈登接手常胜军,这个人不一样。
他出身军官世家,受过良好教育,他有英国政府支持,戈登的常胜军规模达到5000人,装备也升级了:两门32磅攻城加农炮,16门12磅榴弹炮,4门山炮,2门8英寸迫击炮。
军饷更是优厚得离谱,外国军官每月400墨西哥银元,中国士兵9个银元。
这是李鸪章淮军普通士兵的一倍还多,但真正致命的不是武器,而是立场的改变,太平天国原本指望西方列强保持中立,结果呢?
英法联军刚在北京烧了圆明园,转身就跑到南京帮清朝打太平军。
原因还是钱,太平军占据江南,影响了丝茶贸易,英国人急需东方贸易的稳定,来弥补美国内战的损失,李秀成攻打上海时,遇到的不再是单纯的清军,而是中外联军。
这公平吗?当然不公平,但战争从来不讲公平。
——《叁》——
洪秀全的致命错误天京事变后,洪秀全做了什么?他得出了一个错误的结论:异姓掌权是灾难,于是,他开始任人唯亲,长兄洪仁发封安王,次兄洪仁达封福王。
洪仁发的8个儿子都封王,其中6个还不满10岁。
从1862年开始,两年间竟然封了2700多王,这是什么概念?平均每天封4个王。王爵泛滥,威信何在?
真正能打仗的将领,反而受到猜疑。
陈玉成、李秀成浴血奋战,稳定了局势,但洪秀全对他们很不放心,滥封王爵,就是为了稀释他们的权力,结果是什么?
"观之不忿,力少从戎,人心不服,战守各不争雄。"将领们失去了积极性。
更严重的是信仰危机,杨秀清死了,"天父下凡"的神话破产了,太平军中开始流传歌谣:"天杀天兄,江山打不通,回转故乡仍旧做长工。"
人心散了,队伍就不好带了,北伐的失败更是战略性错误。
1853年,林凤祥、李开芳率领2.25万大军北伐,这支军队孤军深入,没有后援,结果可想而知,1855年3月,林凤祥被俘。
5月,李开芳被俘,北伐军全军覆没。
什么叫孤军深入?就是把最精锐的部队派到最危险的地方,然后不管不问,定都南京也是错误,英国人当时就看出了问题。
"南京的占领在太平军的战术上引起了一个全面的变化,清军借助这个不进不退的变化而赢得了大好时机。"
太平军本来应该继续前进,推翻清政府。
结果停在南京享受,给了清军重整旗鼓的机会,这些错误加起来,太平天国还能不败?
——《肆》——
败局已定1864年6月1日,洪秀全死了,饿死的,这个曾经的"天王",最后靠野草充饥,一个月后,天京失守,湘军入城后,开始了疯狂的屠杀和掠夺。
"沿街死尸十之九皆老者,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被戳以为戏。"
谭嗣同后来记录:"本地人言,发匪据城时,并未焚杀,百姓安堵如故,不料官军一破城,见人即杀,见屋即烧。"真正残暴的,是"官军"。
太平天国就这样结束了。
从金田起义到天京失守,整整13年,这场战争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太平军后期为什么打不过清军?
不是装备差距,不是外援强大,而是自己先垮了。
1856年那个血腥的夜晚,杀死的不是两万将士,是一个王朝的命运,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失去了核心领导层,失去了精锐部队,失去了团结一致的信念。
一个分裂的组织,怎么可能战胜一个重新整合的敌人?
湘军的胜利,不在于装备先进,而在于组织严密,曾国藩用血缘、地缘、学缘把一群人紧紧绑在一起,这种纽带,比任何武器都强大。
外国势力的介入,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果太平天国内部不分裂,几千洋枪队能改变什么?洪秀全的用人失误,更是雪上加霜,任人唯亲的结果,就是亲近的人不能干,能干的人不亲近。
这个道理,放在任何时代都成立。
一个组织要想成功,需要什么?团结的领导层,严密的组织,明确的目标,还有坚定的信念,缺了任何一样,都可能满盘皆输。
太平天国的失败,给我们的启示很简单:
成也团结,败也分裂,外敌不足惧,内乱才可怕,这个道理,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但能真正领悟的人,又有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