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第一民企易主:他放弃铁饭碗,硬是把烂厂干成全球巨头

发布时间:2025-09-17 17:11  浏览量:1

如果不是亲眼看到榜单,恐怕没人会相信:

2025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上,新疆终于有了一个“绝对的第一”。

特变电工集团,年营收高达1018亿,足足比第二名多出700多亿。

在新疆的经济版图里,它像一座拔地而起的高塔,耸立在戈壁与大漠之间。

然而,这个如今日进斗金的千亿帝国,36年前差点死在雪地里,那时它欠着73万外债,厂房被大雪压塌,53个工人半年没发工资,整个厂子被称为“要饭厂”。

谁能想到,当年那个穷到要借钱发工资的小厂,如今变成了中国电力设备、新能源和新材料领域的巨头。

背后的故事,比电视剧还要跌宕。

时间回到1988年。

张新,26岁,年轻有为,彼时的他,本来可以去乌鲁木齐的一家大厂当工程师,工资涨两级,还能分一套60多平的新房。

这在当时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程度的铁饭碗。

但就在他去和师傅王秀芝告别时,他看到了令人心酸的一幕:低矮的小屋漏雨,地上摆满了接水的盆子,过年了只有一碗面条、一碟咸菜。

师傅哭着说:“你们有本事的都走了,我们这些人咋吃饭啊?”

张新心里像被重锤砸了一下,他想到自己所在的昌吉变压器厂:厂房塌了,工人没工资,孩子交不起学费。

这个厂子,已经没人想管。

那天晚上,他一夜没合眼,第二天,他找到老书记刘德田:“我不走了,留下来带大家干!”

于是,26岁的张新,成了厂长。

厂子欠银行23万,欠债主50万,总共73万。

对今天的企业来说,这笔钱算不得什么,但在当时的新疆县城,这就是压死骆驼的稻草。

债主们天天堵在厂门口,扬言要把设备拉走抵债,张新硬生生拦在门口:“设备不能动!给我三年时间,我一定连本带利还清。”

他放弃工资,每月向父母借钱当生活费。

工人们也咬牙坚持:有人在零下十几度的棚子里干活,冻得拿不住工具,就搓搓手接着干,有人在火灾里徒手捧起滚烫的变压器油,把双手烧得血肉模糊,却没有一个人喊疼。

就是靠着这股认死理的劲头,到1988年底,厂子奇迹般地发出了工资,还清了部分债务。

张新的逆行,从此开启。

接手后的五年,是最艰难的翻身之战。

第一步是救急。

张新先稳住工人,保证大家能吃上饭,他想尽办法从银行贷钱、找亲戚凑钱,把工资发下去。

第二步是造血。

厂子要活,就得有能卖出去的产品,他组织技术人员加班改进设备,保证产品能达到电力局的质量要求。

那几年,他们做出来的变压器,不但卖出去了,还逐渐积累了口碑。

第三步是上市。

1993年,厂子改制为特变电工,开始走股份制道路,1997年,特变电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成为中国变压器第一股。

上市那一年,张新才35岁。

他把一个烂摊子拉上了资本市场,把“要饭厂”变成了资本市场的宠儿。

这是特变电工的第一次脱胎换骨。

一个厂子要活下去,靠的是现金流,但要做大做强,就得有护城河。

张新给特变电工布了三层护城河:

1. 输变电:现金流的基本盘

变压器、电线电缆、电力设备,是基本盘。

今天中国的电网、高铁、工厂、城市照明,都离不开变压器。特变电工的变压器年产能达到4亿KVA,全球第一。

国内每三台变压器里,就有一台出自特变电工。

这块业务,保证了稳定的现金流。

2. 新能源:顺势而上的风口

2008年,别人还觉得光伏是个小玩意儿,张新却在新疆戈壁滩上投资全球最大的多晶硅项目。

今天,特变电工旗下的新特能源,年产多晶硅30万吨,全球前三,光伏产业爆发的十年,它赚得盆满钵满。

虽然2024年硅料价格暴跌,新特能源一度从大赚43亿变成亏损40亿,但张新并不慌:“这就是周期,熬过去就是春天。”

3. 新材料:隐形冠军的稳压器

新疆众和,是特变电工的隐形王牌,它专注高纯铝,国内市场占有率80%,全球排得上号。

更关键的是,它搞出了循环经济:自家发电、自家炼铝、自家做电子材料,几乎不浪费资源。

这让它在任何周期波动中,都能稳稳赚钱。

三层护城河,保证了特变电工既有现金流,又能冲风口,还有稳压器。

张新的成功,不是因为天命,而是因为他敢赌,而且赌对了三次。

赌局一:死磕特高压,打破垄断

1990年代,中国要建特高压电网,但核心技术被国外企业垄断,一台设备要几百万美元。

张新硬是拉来技术团队,砸钱做实验室,2006年,中国第一台1000kV特高压变压器诞生,比国外便宜30%。2009年,世界第一台±800kV换流变压器问世,从此中国电网不再看别人脸色。

赌局二:走出去,比“一带一路”还早

2006年,“一带一路”还没提出来,张新就带队去印度做项目。

结果,这一做就是两年,既完成工程,又帮印度培训工人,从此,特变电工打开了国际市场大门:在巴西建特高压,在塔吉克斯坦建水电站,在墨西哥建工厂。

今天,它的生意遍布70多个国家,海外收入超过200亿。

赌局三:提前卡位绿色能源

十多年前,双碳还不是热词,张新已经在戈壁滩建多晶硅项目。

别人笑他“戈壁滩能搞能源吗”,他却咬牙坚持,十年后,光伏爆发,特变电工成了全球前三。

这三次赌局,次次看似冒险,却次次赢在未来。

特变电工的成功,离不开53个工人零下十几度搭棚干活,徒手捧滚烫的变压器油,工资不发也愿意先修厂房的决心。

这种“抱团取暖”的精神,成了企业的基因。

张新也没有忘本,他给工人建宿舍、办学校,让员工家属安心;

他在新疆和贫困地区修电站、修公路,带动上万人就业;

他让新疆制造走出国门,成了中国的名片。

特变电工不只是一个企业,它已经成了新疆经济的脊梁。

今天的特变电工,年入1018亿,业务遍布70多个国家,技术全球领先。

可张新常说:“我们还是那个从废墟里站起来的小厂,只不过肩膀更宽了,要扛的责任也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