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之光】李守江:在“死亡之海”播撒希望的追光者
发布时间:2025-09-17 16:43 浏览量:1
【编者按】校友是学校最深情的牵挂、最宝贵的资源、最靓丽的名片。岁月悠悠,一代代武汉理工人各奔前程,但他们心中那份对母校的深情与怀念,如同璀璨星辰,指引其前行的方向。学校坚持以“全周期、全范围、全方位”理念开展校友工作,厚植校友根情文化,着力打造校友与母校的情感共同体、发展共同体、事业共同体、荣誉共同体。为激励广大师生向优秀校友学习,本网特此推出“校友之光”专栏,通过分享校友故事,传播并弘扬武汉理工精神。敬请关注。
李守江,1966年5月出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我校选矿工程专业87届本科毕业生,现任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国投新疆罗布泊钾盐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他扎根“死亡之海”罗布泊,潜心钻研20余载,带领团队成功研发出世界领先的罗布泊硫酸镁亚型盐湖卤水制取硫酸钾成套技术,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硫酸钾生产装置,让我国一跃迈入世界硫酸钾生产大国行列,实现了“中国创造”和“中国引领”,2016年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李守江照片
理工扬帆 心系粮安
“每当回忆起在母校的时光,我总能清晰记起课堂上老师讲解钾元素对农业至关重要的场景。”李守江常说,在学校的求学岁月,像一颗种子,在他心中埋下了深耕钾盐领域的理想。
20世纪80年代,当他第一次从课本中得知,我国缺钾耕地占比达56%、近十亿亩农田面临“软骨病”威胁,而彼时全球钾肥市场被美国、加拿大等欧美国家巨头垄断,70%以上依赖进口的现状时,一种沉甸甸的使命感便压上心头。“中国农业不能被‘钾荒’卡住脖子!”课堂上,老师关于“中国无钾论”的介绍,如重锤般敲打着他的胸膛,让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在钾盐资源开发上闯出一条路来。
在母校的实验室里,他常常一待就是一整天,反复钻研矿物加工与选矿技术,为钾肥提取工艺打下了坚实的理论根基。那些在图书馆苦读的夜晚、在实训基地实操的时光,都化作了他日后攻克技术难关的底气,让“用科技守护国家粮食安全”的信念在心中愈发坚定。
心怀远望 志守边疆
1987年的盛夏,当同龄人纷纷选择留在繁华都市时,李守江却背着行囊,脚穿胶鞋,毅然踏上了西行的列车,直奔新疆最西部的布伦口铜矿。这里大山耸立、沟壑纵横,生活条件艰苦异常,却成了他逐梦的第一站。
“当时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这是李守江被问到的最多的问题。对此,他总是温和一笑:“这是自己的向往和喜欢吧。”话语轻描淡写,背后却是对国家资源开发的赤子情怀。2016年11月,他受邀回到母校作报告时,曾对师弟师妹们说:“立志卓越,献身西北,创造无愧时代与青春的事业。”这句朴实的寄语,或许可以窥见当初他毅然前往新疆的心迹。
1999年李守江初次进入罗布泊
从普通技术员到选矿车间副主任,从高级工程师到企业高管,他在新疆的土地上一步一个脚印,用顽强的意志和扎实的专业能力,在基层一线积累着实战经验。边陲的风沙吹不散他的热忱,艰苦的环境磨不灭他的初心,他像一棵胡杨,在祖国边疆深深扎根,等待着为“中国钾肥”破局的那一刻。
许身荒漠 志在新功
1999年,当得知罗布泊发现世界最大硫酸盐型含钾卤水矿床时,已在乌鲁木齐安家的李守江再次做出惊人选择:奔赴“死亡之海”。“听到这个消息,对于我们这些长期从事资源开发的选矿人来说,感到非常兴奋,觉得这是一次干一番事业、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好机会。”他回忆起初到罗布泊的震撼:地表温度六七十摄氏度,湿度几乎为零,沙尘暴随时席卷而来,帐篷里永远弥漫着盐沙,放眼望去只有无边的盐壳,“就像到了月球一样,没有一丝生命的迹象”。
然而,更大的挑战来自技术封锁。到国外去考察,外方拒绝参观工艺设备;请国内专家来“会诊”,也都提不出有效的解决方案。美国、德国专家先后断言:“罗布泊卤水钾硫比例失衡,无法生产硫酸钾,除非耗费天价购买辅料和淡水。”当时,罗布泊的淡水需要从400公里外的哈密运入,一立方成本高达400元,这几乎给项目判了“死刑”。但李守江不信邪:“卤水中有钾,就一定有办法提取!”他带着团队像骆驼般在盐壳上跋涉,饿了啃一口掺沙的馍馍,累了就在地窝子眯一会儿,终于在绝望边缘发现了钾盐矿点。
抱着破釜沉舟的决心,他带领科研人员住在地窝子里,他横下一条心,一定要研发出适合罗布泊卤水特点的工艺技术,生产出属于罗布泊的名牌精品,让中国农民用上全世界最优质、最低价的钾肥。历经一年多的试验,终于攻克“微咸水代替淡水生产硫酸钾”关键技术,让罗布泊的卤水变成了“白金”,为后续大规模开发奠定了基石。
罗钾“航母” 戈壁启航
攻克技术关只是开始,建厂、招人、融资,每一步都充满艰辛。他走遍全国招兵买马,用“在荒漠干一番伟业”的梦想,感召一批人才放弃优渥条件,跟着他在罗布泊搭起第一顶帐篷、第一间厂房……
2003年,第一袋优级品“罗布泊”牌硫酸钾问世,但在“罗钾”准备将年产量从4万吨扩大到8万吨时,原本的投资公司出现经营问题,“罗钾”资金链眼看就要断裂。李守江带着团队跑了30多家银行,吃尽闭门羹,信贷员实话实说:“没人看那么远,让我们把钱投在无人区,那怎么行!”
就在李守江的梦想即将破碎的关键时候,救兵来了。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做过一次深入调研,得出的结论与李守江一样:中国钾肥严重缺乏,应该加大投资、生产力度。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先给“罗钾”公司提供2000万元流动资金,之后,又拿出了3.4亿元,投进了罗布泊钾肥项目。眼看罗布泊腹地重现生机,李守江忍不住流下了热泪……
李守江检查生产车间
2008年,年产120万吨钾肥项目建成,试车成功的那一刻,他望着茫茫戈壁上崛起的“钾盐航母”,热泪盈眶——这是中国首个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钾肥基地,一举扭转了我国钾肥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我们用四级盐田工艺,让每吨硫酸钾用水量仅为传统工艺的1/3,生产出世界罕见的无氯优质钾肥。”谈及这些成果,他的眼中闪烁着自豪,“罗布泊不再是‘死亡之海’,而是守护中国粮食安全的‘聚宝盆’。”
2016年,中宣部“时代楷模”表彰大会上,主持人宣读对李守江的表彰词:“国投新疆罗布泊钾盐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李守江同志,十六年守望在茫茫戈壁,带领国投罗钾人,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建成了世界最大的硫酸钾肥生产基地,创造了‘罗钾速度’和‘罗钾质量’,在‘死亡之海’谱写了辉煌篇章。”这96个字,成为李守江扎根边疆近20载的生动写照!
重返母校 续谱华章
作为杰出校友,李守江始终心系母校。他重返母校与师弟师妹们分享自己的奋斗历程和人生感悟,激励他们立志卓越、献身西北。在交流会上,他深情地说:“所学的专业很有价值,要有奉献精神、团结精神、创业精神、爱国精神,这样才能顶住诱惑,成就事业,让青春无悔。”
2023年,为感谢母校一直以来的支持,李守江牵头建立“国投罗钾——武汉理工”钾资源开发联合实验室,推动母校与企业在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深度合作。他表示,公司将继续发扬“罗钾精神”,与母校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持续深化合作,着力于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盐湖钾盐加工水平,为罗布泊盐湖钾盐资源的绿色高效开发提供强力支撑,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李守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为母校争光添彩,更为国家钾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联合实验室的荧光灯常常亮到深夜。年轻的学生们围在电脑前分析数据时,总会想起李守江说过的话:“真正的拓荒,不是把脚印留在无人区,而是把种子埋进后来者的心里。”当他们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罗布泊卤水结晶的新形态时,仿佛看见两代理工人心手相连,在戈壁盐碱与无垠星空之间,铺就出一条服务“三农”的希望大道。
从天山脚下到罗布泊腹地,李守江用四十年拓荒,将“死亡之海”浇灌成“钾肥绿洲”。从“中国无钾”到“钾肥强国”,他用科技与坚守,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如今,新时代的理工青年正循着他的足迹,以创新之火点燃强国之梦,以赤子之心铸就民族脊梁。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征程,正因这般薪火相传的奋斗者,而愈发波澜壮阔、气象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