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来人的劝告:对父母再孝顺,也不要这样做

发布时间:2025-09-17 07:43  浏览量:1

文:雪妈说故事

我一直以为,儿女有了出息,孝顺父母最好的方式就是把父母接到城里来安享晚年。但自从公公婆婆在他五个儿子中辗转住了一段时间后,我才发现,我们一直以为的孝那才是真的不孝。

孝顺孝顺,不仅要孝,还要顺!孝在于心,顺在于顺其自然,只有心就是带勉强,只有顺就是失去了孝心。

01

我老公有五兄弟,今年五十岁了,他们几兄弟从一个农村娃,靠着读书考大学走出农村,改变了命运。

老公现在城里一家国企当领导。

他的四个哥哥,也都分别在不同的城市工作,有体制内工作的,有当教师的,还有经商的,每个兄弟的日子都过得不错。

公婆是一辈子的农民,他们没别的本事,但能让所有人佩服的是,不但生了五个儿子,还个个是大学生。

公婆住在农村,一辈子没挪过窝,一直到老了,还是觉得守着家里的田地心里才踏实。

听老公说,为了供老公五兄弟读书,公公从年轻时,就承包了村里的一百多亩山地,种果养老鸡,几十年的青春,几乎都是在山里过的。

春天养蚕、种果,秋天收果、卖果,累得腰都直不起来。

婆婆在家里操持,在照顾几个儿子的同时,又是养猪又是种地,一个人顶好几个壮劳力。

老公说,小时候,公公婆婆省吃俭用给他们凑学费,舍得不吃穿,那些记忆太深刻了。

公公常挂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孩子们啊,好好读书,可别再过你们爹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了。"

婆婆则一边缝补他们的破衣服,一边念叨:"只要你们有出息,我和你们父亲就是累死也值得。"

好在兄弟几个争气,都考上了大学。如今在城里都有稳定工作,生活过得挺美。

几兄弟都有出息了,该是想着如何报答父母恩情的时候了。

自从他们几兄弟成家起,就一个个的请公婆到城里来住,但他们不愿意。

每次一提起,他们都以身体还硬朗,更愿意在村里生活为由拒绝了。

看他们乐于在村里住,而且当时他们身体确实还好,也就随着他们。

公公虽然不再住山里,但婆婆还喜欢在门前那块地种了几亩花茶,每到采摘花的季节,她是忙得不亦乐乎,采了花卖得了钱,心里不提有多高兴了,每次卖了花得几十块钱,还打电话给我们,那高兴样听声音就知道。

我们几兄弟每个月往公公卡上转的钱,他们也不舍得花。

婆婆这人还爱热闹,农闲时,喜欢在村里大榕树下跟一群老年人玩玩麻 将。公公则喜欢跟人下象棋。

看到他们在老家的生活过得很舒心,接他们到城里养老的事也就暂时搁浅了。

可就在两年前的一天,75岁的婆婆在老家中风摔了一跤,幸亏邻居及时发现帮忙打了120送医院,才捡回一条命。

我们听到这消息,心里懊悔得要命,每个人恨不得给自己两个大耳刮子。

想想父母当年供他们读书那艰难的日子,现在每个儿子都有出息了,可我们这些做儿女的,却把父母扔在老家,自顾自地在城里享福。

这不是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吗?

要是公公婆婆在老家有个三长两短,我们家几兄弟这辈子恐怕得内疚一辈子了。

婆婆那次住院,老公回去照顾了一段赶时间,婆婆出院后,他们几兄弟坐不住了。

那一刻,他们才明白,什么荣华富贵,什么功成名就,在父母的平安健康面前,都不值一提。

02

老公连夜给四个哥哥打了电话,大家伙儿一合计,决定把公婆接到城里来照顾。

几兄弟中,大哥家条件是较好的,在城里有私人房,居住条件很宽敞。

大哥拍着胸脯保证说:"老五,你放心,咱爹娘到了城里,保准吃香的喝辣的。"

老公几兄弟回老家做公婆的思想工作。

他们还是跟原来一样,说不愿意到城里住,摆了很多理由。

我们担心他们都是快80岁的年纪了,再自己住在老家,还发生上次婆婆突发病的情况,上次是运气好,有人发现得快,如果倒在家中没人发现,那可就麻烦了。

见两个老人死活都不愿意跟我们到城里生活。

一向温顺的大哥生气了,说:“爸,妈,你们就不能听听儿子的话,别让我们在外面过得不安心行不行?"

其他几个儿子也是同样的意见。

两个老人见儿子们生气了,可能是真的怕自己的几个儿子因担心他们在老家的生活而影响到工作和生活,他们叹了叹气,默默收拾行李,跟着我们到了城里。

大哥把公婆接到家中同住,他家请有住家保姆,两个老人什么家务活都不用做,想吃什么,说一声,保姆就会按要求买回来做。

大哥还给公公一张卡,交待不用省钱,想花就花,家附近的公园、超市时可以去。

按理说,这样两个老人应该过得很开心才对。

可事情没那么顺心如意。

公婆在大哥二哥家住了几个月,却像霜打的茄子,蔫头耷脑的。

他们不习惯城里的生活节奏,整天躲在屋里,连楼都不愿意下。

本来在老家一年到头连小病都没有过的公公,那段时间竟然生病了两次,婆婆也整天不是说这痛就是那痛的。

我寻思着,是不是因为大嫂在生活上太讲究,让两个老人住得不舒服,那就到家来住。

我家虽比不上大哥二哥,但房子也挺大的,住的是高楼层,上下都有电梯。

我家里也是请的日工保姆,家务活动是不用做的。

公婆住我这儿准保舒坦。

我跟公婆说:"爸,妈,来我家住吧。我那房子宽敞,楼层高,还能看到城市的风景。"

两个老人在哥哥家住不下了,我这么一说,他们就搬过来了。

起初,老两口来了精神。公公经常站在阳台上,看着楼下的车水马龙,乐呵呵地说:"还是老五住高层的好,咱老张家也算是出息了,住上这么好的房子。"

婆婆则在厨房里转悠,夸赞着:"这厨房真气派,比咱老家的堂屋还大。"

可好景不长。没过几天,公婆就蔫了。

公公整天坐在沙发上发呆,连以前爱看的新闻联播都提不起兴趣。说再好看的电视节目,还不如老家榕树下的象棋来得精神。

娘更是唉声叹气,说城里的空气全都是水泥味,不如老家的香,声音也全都是汽车声,还不如老家榕树下的麻 将声好听。

有天晚上,我听见公婆的房间里传来小声啜泣。

我蹑手蹑脚地走过去,只听见婆婆在跟公公念叨:"老头子,我怎么感觉这段时间身体哪哪都不舒服,是不是我这把老骨头,怕是回不了老家咯?"

我心里咯噔一下,原来婆婆是怕自己不能死在老家。

我们这的习惯,老人死在外面就是不得善终。是老人很忌讳的事。

这才明白,我们的好意可能弄巧成拙了。

我们以为给老人好的物质生活就是孝顺,却忽视了他们的真实需求。

这就像是给沙漠里的骆驼喂鱼,不对胃口啊。

看着公婆日渐消沉的样子,我心里直打鼓。

我和老公琢磨着,难道真的要让爹娘回老家?

可老家条件差,万一有个闪失可怎么办?再说,几个哥哥也不会同意的。

03

眼看着公婆的精神状态一天不如一天,我心里直打鼓。

公公原本硬朗的腰板儿,现在走路都驼着,没有精神,婆婆一辈子要强,在以前那个艰难的年代,什么困难都没让她发愁,可如今,爱笑的脸,变成了愁眉不展。

我琢磨着,这样下去可不行,得想个法子。

就在我一筹莫展的时候,老家来了个电话。

原来是堂哥家要办喜事,想请公婆回去帮忙几天,一些老家办事的手续,老一辈人才清楚。

我们怕老人来回跑受累,本想拒绝,可公婆一听这事,眼睛都亮了。

我一琢磨,索性让他们回去住几天,权当散心了。

谁知这一去,公婆就跟换了个人似的。

前几天老公担心他们住在很久不住的老家,不方便,给他们打了电话,想问他们缺什么,或者要不要去把他们接回城里。

没想到,婆婆在电话里兴高采烈地说:"小伟啊,你堂哥家的喜事可热闹了。我和你父亲忙得脚不沾地,可高兴了。"

公公也在一旁笑呵呵地插嘴:"是啊,老地方的空气就是好,我这腰都不疼了。"

听着公婆的笑声,我心里五味杂陈。

我这才醒悟过来,原来我们一直在犯一个大错——自以为是地替老人做决定,却忽视了他们的真实想法。

我给几个哥哥打电话,大伙儿一合计,决定让爹娘回老家住。

大哥说:"咱们在老家安几个摄 像头,再请个保姆照顾,这样既能让老人住得舒心,咱们也能放心。"

第二天一大早,老公就给公婆打了个电话。我说:"爸,妈,你们要是想在老家住,就在那儿住下吧。我们几个商量好了,休息时间会轮流回去看你们。"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会儿,然后传来公公颤抖的声音:"小伟啊,你们真的同意了?"

没想到,辛苦了一辈子,到老了,能住自己老家,还像一个孩子得一块糖一样开心。

我鼻子一酸,差点掉下泪来。

我们给老家房子做了全屋的清扫,添置一些要用的家具,还在村里请里了一个中年妇女来照顾他们。

从那以后,我们兄弟几家每个周末轮流回老家探望,有事没事就跟公婆视 频聊天。

看着两个老人重拾笑容,我们心里既欣慰又惭愧。

这次经历让我明白了。

所谓孝顺,不是硬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父母,而是要尊重他们的意愿,理解他们的需求。

就像老话说的:"强扭的瓜不甜",勉强来的孝顺,也不会让父母真开心。

现在,每次我回老家,看到两个老人在院子里侍弄他们的花草,我们回城时,他们还高兴的往我们的车发条塞一堆他们自己种的菜,也不管我们是否爱吃,反正我是看到了他们脸上表现出来的满足感。

我就觉得,这才是他们晚年该有的样子。

原来,有时候孝顺,就是学会放手,让父母过他们想要的生活。

老人有老人的天 儿女有儿女的圈 叫老人离开他的天地 无异于逼鸭子上架。

强行带父母离开故土你以为是享受实际上是牢笼,如果真孝顺就每月给点钱,节假日多回老家陪陪他们,甚至下地一起干活,不为收获多少只为父母高兴。

对于大多数的农村老年父母,城市养老像地 狱,农村养老如天堂。

孝,字后面是顺,对老人就是要顺,给物和钱,只是孝的一半,顺也占一半,希望年轻人理解老人,支持老人的一切合理要求,才是孝顺的所在。

所以,我们再孝顺,也不要违背老人的意愿,强行接到身边来养老!

大家说说,是不是这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