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

发布时间:2025-09-16 14:28  浏览量:2

作者:邱俊霖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杜牧的这首《遣怀》,是他先后两赴扬州为官时的写照。在扬州,他见识了风光旖旎、物产丰饶,亦为弟弟的眼疾而担忧,为仕途失意借酒浇愁。江南风光好,却也是唐朝走向衰败前留下的最后的剪影。

清代上官周《晚笑堂画传》中的杜牧像

“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秦地少年多酿酒,已将春色入关来。”(《及第后寄长安故人》)早春时节,洛阳的牡丹与芍药尚未绽放,可那进士榜已经揭榜,三十三名新科进士们携着春色前往长安,他们将往曲江宴饮,到雁塔题名,去杏园探春——作为新科进士中的一员,26岁的杜牧多么春风得意!

杜牧儿时,常听祖父杜佑提起扬州:那可是个繁花似锦的通衢大邑,往来的船舶比河里的鱼儿还要多,那儿有四面八方的客商,每天夜里灯火璀璨,把天空照得比白昼还灿烂。

“夜里不得宵禁吗,怎么还能灯火璀璨?”年幼的杜牧在心中嘀咕。但他明白祖父的心思,毕竟他在淮南节度使任上多年,在扬州待了数十年,对那块土地拥有深厚的感情。可祖父还常对他提起西北:“河西与陇右就在那边,那是大唐的塞上明珠,那儿有喝不尽的葡萄美酒,还有美味的炙羊与野驼。”

祖父时不时哼上几句《凉州曲》,也会教杜牧背一背“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祖父总念叨河西陇右,是因为杜牧的曾祖父(杜希望)曾在开元年间担任过河西陇右节度使。可到了杜牧生活的时代,河西陇右早被吐蕃占了,他朝着祖父手指的方向望去,两眼茫茫。

杜牧的父亲杜从郁曾官至驾部员外郎,自祖父和父亲去世后,杜牧家道中落。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他杜牧毕竟出身于京兆杜氏。唐文宗大和二年(828),东都洛阳科考放榜前,太学博士吴武陵带着《阿房宫赋》找到知贡举的礼部侍郎崔郾,他本想推荐杜牧作状元,可状元已有人选,最后经过商议,委屈杜牧当了第五名。

有人讥讽杜牧,说他能进士及第,全然靠的是门第家世。杜牧不服,他觉得自己中进士靠的是才华。于是,他当年春天又参加了在长安举行的“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考试,再次及第,授职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京官俸禄微薄,这年冬天,杜牧选择跟随尚书右丞沈传师前往洪州(江西南昌),担任江西观察使团练巡官。

开元年间江南西道初设,共辖十九州。安史之乱后,朝廷增设鄂岳道、湖南观察使、宣歙观察使,江西观察使仅辖江州(江西九江)、信州(江西上饶)、袁州(江西宜春)、抚州(江西抚州)、饶州(江西鄱阳县)、虔州(江西赣州)、吉州(江西吉安)等八州。当年王勃在洪州写下了《滕王阁序》,到了杜牧生活的时代,滕王阁依然巍然屹立于赣水之滨,只不过这座楼阁建成近两百年来,已大修两次。

洪州当地盛产梅煎与乳柑,还有那芬芳馥郁的西山白露茶。洪州襟三江而带五湖,各地物产皆汇集于此。比如信州的葛粉、虔州的石蜜与梅子、抚州的朱橘、江州的湓水酒……据说袁州还有一处“宜春泉”,水质优甜,用这处泉水酿的酒也常被贡入长安。洪州当地有一种牛尾狸,当地人家甚好狸肉:“洪州有牛尾狸,肉甚美。”(唐·段成式《酉阳杂俎》)

杜牧不禁想起了故乡长安,那儿也吃狸肉,长安名菜“青凉臛碎”便是用狸肉与肉脂熬成羹,待冷却成肉冻后再切碎凉食。京兆府那儿也有稻田,但很少,更多的是麦、麰、紫秆粟,以及酸枣、樱桃、藕。每到腊月,杜牧倍加思乡。若在秦地,腊日要举行家宴,餐桌上常能看见萱草面,人们还会用各种细碎的食材熬成羹,当作节日的美馔。

每岁元日,秦陇人家都会吃汤饼,元日汤饼的份量和食材要比寻常的汤饼更多更足。腊月天气寒冷,食物耐存储,家家提前数日准备羊、猪、牛、鹿、兔、鸽、鱼、鹅等水陆珍馐,等到元日那天再将这些食材用来制作汤饼,并摆上丰盛的宴席,人们把这天的汤饼叫“回汤武库”,并认为食材越多的汤饼越上乘。

两年后(830),沈传师迁任宣歙观察使,杜牧跟随着沈传师来到宣州(安徽宣城)。大和七年(833),沈传师迁吏部侍郎,杜牧谋了一份新差事——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府掌书记,30岁的杜牧第一次踏入扬州。

那时的扬州,乃天下水路之通衢,扼南北漕运之咽喉。江南运河连接长江,在扬州与山阳渎相接,至淮水后可进入通济渠直达洛阳。若从扬州沿长江逆流而上,可入荆襄,达巴蜀,向东则可进入浩瀚大海。扬州城外,舳舻千里,弘舸连舳,一眼望不到尽头。扬州之繁华令杜牧震惊。难怪时人都说“扬一益二”,天下富庶的大州,扬州排第一,益州(四川成都)第二。

安史之乱前,扬州曾设有大都督府,乱后则为淮南节度使驻节之地,也是盐铁转运使的常驻地。安史之乱后,北方遭遇重创,天下赋税的九成取自江南。天下之赋,盐利居半,朝廷以“榷盐法”征收盐税,江南盛产海盐,盐户所产之盐由官府统购,再转卖给商人,盐税则分摊在盐价之中,商人缴纳盐款后再运销至各地。

东南的粮食、海盐和财赋都先集中到扬州,然后编船转运至两京或四方。扬州还设有铸钱监,拥有铸钱权,并设有不下十个造船厂,当年鉴真和尚东渡扶桑时,就曾在扬州造船。除了粮食盐赋,扬州还有规模宏大的茶市、药市。还能找到天南地北的香料,比如胡椒、麝香、沉香、阿魏、诃梨勒、甘松香、龙脑香……

扬州的户口登记数虽不及江南诸州,可扬州的流动客商为数众多,他们有大食人、波斯人、占波人、新罗人、扶桑人……长居扬州的实际人口,只怕胜过江南各州。走在扬州的街巷,甚至还能看见昆仑奴与菩萨蛮。商业、财赋、漕运的繁盛,使扬州发展成为南北之大都会。天下皆重农桑,扬州人家却唯好商贾,不事农桑。

扬州产的毡帽与铜镜在长安可是紧俏货。长安城的五陵少年都喜欢戴扬州毡帽招摇过市,贵族千金则都想拥有一面扬州铜镜。如果哪位郎君想讨娘子的欢心,不妨送她一面扬州铜镜。扬州铜镜上绘有各色惟妙惟肖的纹路,比如十二生肖纹、瑞兽葡萄纹、打马球纹、雀绕花枝纹……

扬州物产丰饶,当地的土贡远多于寻常州府,如当地产的黄稑米、乌节米、糖蟹、蜜姜、藕,以及用鱼腹肉制作的“鱼脐”等。杜牧记得,许多长安流行的菜肴,都有江南菜的影子。比如“金齑玉脍”乃东南佳味,最初的金齑玉脍便是用松江四鳃鲈鱼制作的。还有那用肉糜制作成绣球状的“汤浴绣丸”、用鳜鱼肉制作的“白龙臛”、浇上蜂蜜的“赐绯含香粽”、用丁香油腌制的“丁子香淋脍”、用蛤蜊制作的“冷蟾儿羹”、将蟹黄和蟹肉用面皮卷成花样平截切片的“金银夹花平截”,还有用甲鱼制作的“金丸玉菜臛鳖”……

扬州的府衙位于子城,坊与市则分布于罗城,城内水道纵横,如霓虹般壮丽的二十四桥与那众多石桥,将罗城的六十余坊连接起来,各个坊市筑有围墙屏障。依律,商户交易必须在市中进行。每日日中为市,市外不得私设商铺,入夜后宵禁。长安乃天子脚下,严格执行宵禁,但部分坊中还是出现了商户,入夜后坊内虽然热闹,可规模甚小,与扬州不可同日而语。

扬州商贸兴旺繁荣,原有的市早已难以满足交易需求。商户们纷纷在市外另置邸肆,甚至侵坊设宅,临街设店,众多商肆酒楼沿街林立,市井相连,封闭的坊市早已被冲破。在各处还出现了为数众多的草市。商业扩大了税源,甚至当地官僚也紧随潮流,采买经商,夜市与草市的存在得到默许。每当夜幕降临,扬州城内繁华喧闹,灯火辉煌,闪耀夜空,整座城池被灯火渲染得犹如蓬莱仙境。此时,烟花柳巷也悬起红纱灯,富丽堂皇的亭台楼阁上美人如云。年轻的杜牧也犯了迷糊,常常换上便服,放纵游乐。

杜牧在扬州呆了近三年。大和九年(835),杜牧调任监察御史,牛僧孺设宴为他饯行,并告诫他:“以御史的才华和气概,自是前程万里;唯独您在风情方面不能自控,恐怕有损尊体。”杜牧举樽答道:“某幸常自检守,不至贻尊忧耳。”(唐·高彦休《唐阙史》)

牛僧孺笑而不答,让侍者拿来一只小书匣,里面装着几百份密报,都记载着:“某夕,杜书记过某家,无恙。某夕,宴某家……”(唐·高彦休《唐阙史》)

原来,每当杜牧独自外出时,牛僧孺都令人换上常服暗中保护他,所以才有了这样详细的记录。杜牧看后大为惭愧,泣拜致谢,此后终生感激僧孺。

杜牧回到长安,那时党争日益激烈,宦官势力做大,为了远离腥风血雨的权力斗争,他被迫上书称病,分司东都,来到东都洛阳。这年冬天,发生了震动天下的“甘露之变”,以宰相为首的朝臣一千余人被宦官杀害,长安血流漂杵。杜牧身在洛阳,得以保身。

杜牧又去了扬州。唐文宗开成二年(837),杜牧之弟、在淮南节度使幕府中担任判官的杜顗因眼疾失明,为了给弟弟治病,杜牧辞去官职,从长安寻了一位名医到扬州为杜顗医疗眼疾。一转眼到了秋天,杜牧应宣歙观察使崔郸之邀出任团练判官,他带着弟弟赶赴宣州上任。开成三年(838)冬,杜牧迁左补阙、史馆修编,他将弟弟托付给了时任江州刺史的从兄杜慥,便赴长安上任了。随后几年,他担任过左补阙、史馆修编等职,也担任过比部员外郎,甚至还当过一阵子膳部员外郎。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杜牧外放为黄州刺史(湖北黄冈)。前一年(841),杜牧的从兄杜慥迁任蕲州刺史(湖北蕲春)。蕲州紧邻黄州,杜牧到任后去了一趟蕲州,他带着当时的眼科名医周师达去给弟弟治疗眼疾。蕲州有知名的蕲门团黄茶,当地多乌蛇,百姓将乌蛇肉制成乌蛇脯,用以药用,使用时通常采用“酒炙法”。

可惜杜顗眼疾太重,即便名医也只能无奈叹息。杜牧与杜顗商议后,让人送杜顗去扬州依附从兄杜悰。杜悰是杜牧伯父之子,当时正担任淮南节度使。杜牧又想起了过去在扬州的日子,光阴如白驹过隙,一晃距离自己第一次到扬州竟已过去快十年了,遂写下了这首著名的《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随后,杜牧又先后担任过池州刺史(安徽池州)、睦州刺史(浙江建德)。唐宣宗大中二年(848)秋天,杜牧受宰相周墀引荐,回到长安出任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

大中三年(849),一支身着胡服的队伍走进了长安,老幼共计一千余人。天子(唐宣宗)登上皇城的延喜门接见这支队伍,他们脱下胡服,换上汉服,山呼“万岁”。杜牧亲睹盛况,眼眶湿润:“威加塞外寒来早,恩入河源冻合迟。听取满城歌舞曲,凉州声韵喜参差。”(《今皇帝陛下一诏征兵,不日功集,河湟诸郡次第归降,臣获睹圣功,辄献歌咏》)

大中三年(849),朝廷利用吐蕃内乱,在西线全面出击,收复被吐蕃占据的秦州(甘肃天水)、威州(宁夏同心)、原州(宁夏固原)等三州七关。这支队伍,都是这三州七关的军民。第二年(850),敦煌高僧悟真所率的沙州(甘肃敦煌)使团到达长安,他们带来了又一则喜讯:大中二年(848),沙州汉人张议潮率领军民起义,驱逐吐蕃守将,光复沙州。由于凉州等地仍在吐蕃手中,东道受阻,张议潮所派的十队使团,只有悟真一支绕道漠北,终于到达天德军(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奉表归附。

一切都令人欢欣鼓舞,可杜牧却上表请求去外地为官——弟弟患有眼疾,妹夫去世后,孀居的妹妹也需要杜牧照料。一家子人口众多,可京官俸禄微薄,无法满足一家人的开支。他开始想去杭州当刺史,但未被批准,随后又三次请求到湖州去任职,终于如愿。

大中四年(850)秋天,杜牧来到湖州。此时,正是黄柑成熟和吃螃蟹的季节:“越浦黄柑嫩,吴溪紫蟹肥。”(《新转南曹未叙朝散初秋暑退出守吴兴书此篇以自见志》)

江南水乡,人们的主食是稻米。秋天稻谷收割完毕,农户们白日里让鸭子在已经收割的稻田中觅食残留的谷粒,因为鸭子吃饱了,便能产下更多鸭卵。人们用杬木汁来将鸭卵腌制成“杬子”。这里几乎家家养家禽,养鸭的尤其多。有些养鸭大户甚至养了数百只鸭。

湖州最令杜牧难忘的,还是那顾渚紫笋。作为刺史,春天时杜牧必须亲自到茶山去监督采茶。每年春天,茶人将那一筐筐刚采摘下的新芽加工成茶饼,贡茶院从中挑选出品质最好的茶,连带一瓶金沙泉水,赶在清明前送至长安,人们将其称为“急程茶”。杜牧想起了自己曾经写下的那首诗:“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只不过如今换作了茶叶而已。

杜牧在湖州仅待了一年,便回到长安担任考功郎中、知制诰。所谓“制诰”,即起草诰命,此时的杜牧已经成为天子近臣。这年(851)八月,恰逢张议潮率第二批使团入京。近两年来,张议潮已先后收复瓜州(甘肃安西)、伊州(新疆哈密)、西州(新疆吐鲁番)、甘州(甘肃张掖)、肃州(甘肃酒泉)等数州。使团向朝廷献上河陇十一州图籍,除凉州以外,陷落近百年的河西陇右地区复归唐朝。朝廷于沙州设置归义军,授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

甘州的冬柰,伊州的香枣,西州的刺蜜、葡萄酒、葡萄浆、葡萄煎、葡萄干……杜牧一度以为这些只能在诗歌或史书中见到的事物,如今却近在咫尺。杜牧想起了祖父曾经对他说的那些话,曾经懵懂的言语,如今变得那样清晰:“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河湟》)

不久,杜牧迁任中书舍人。中书舍人掌诏令、敕旨、审阅奏表等事务,地位举足轻重,未来大多能登堂拜相。可杜牧的身子越来越虚弱。大中六年(852)冬天,五十岁的杜牧病逝于长安。

九年后(861),张议潮收复凉州,河西陇右完全恢复,自安史之乱后中断的陆上丝绸之路终于再次通畅。西北望去,一片坦途。只不过,此时的唐王朝已处于狂风骤雨的前夜。

来源:各界杂志2025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