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 咽喉要道王家庄堡

发布时间:2025-09-05 13:59  浏览量:1

从没泪坨山上看西河口

明长城大同镇的王家庄堡,遗址位于山西省浑源县王家庄堡村。嘉靖十九年(1540年)土筑,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砖包,周长2里8分,高3丈6尺,驻军200名,配备军马、骡、骆驼等10匹(头)。

王家庄堡修筑于浑源县和灵丘县交界之处,处于山谷之中马尾河、唐河两条河流交汇的一块小小平地上,连接着灵丘县、繁峙县以及忻定盆地等重要区域,外能直通京畿重地,内可直达山西首府,堪称大同镇东路门户、晋北咽喉。《三云筹俎考》记载:王家庄堡“设浑灵两界之间,咽喉之地,防御为难,初止设驿丞一员,因山岩崎岖,盗贼生发,万历十九年抚院邢议设操把,制兵扼塞,无事固以弥盗,有事即可防虏,地方重有赖焉”。从这段文献可以看出,王家庄堡最突出的优势便是地理位置,地处咽喉要道上。明朝最初仅设一位较低品级的驿丞管理,但这里山路难行,盗贼经常出没,地方治安很不好。这种混乱的状况一直维持了几十年,到了万历十九年(1591年),朝廷根据当地抚院邢大人提出的建议,在这里增设了较高品级的武将操守,调配了更多的兵力驻守,这个地方才开始安定下来,周边也都颇为依仗王家庄堡驻军的弹压镇守。

展开剩余80%

从卫星地图的视角来看王家庄堡,四周都是山,修筑城堡的地方却平坦而润泽。唐河在这个位置是西北向东南的走向,一直顺着唐河河道这条天然的大通道向东南走30公里,可以抵达灵丘城,穿过整个灵丘县域之后再走30公里,可以在北泉村附近出山西省进入河北省。然后这条路还在太行山里延续,100多公里后通到河北省的唐县(唐河的“唐”即因此而来),进而抵达一望无垠的河北大平原。这条从古至今都非常重要的晋冀之间沿着唐河穿越太行山的道路,就是著名的“太行八陉”之一“蒲阴陉”。在这唐河古道上,沿途修筑了大量的长城设施,一路上高处一直有烽火台,出了河北,沿途也是有长城设施,重要的节点有走马驿等。

从大同方向过了王家庄堡继续往灵丘方向,还有蔡家峪堡、东河南堡等。过了东河南堡,会遇到一个比较大的岔路口,向东通往灵丘城,向南则通往平型关,继而深入山西的腹地。王家庄堡属明长城大同镇所辖,而它正南13公里处,是明长城山西镇的平型关。长城由平型关延伸到王家庄堡旁的没泪坨,经西河口、太安岭、管仲沟、黑狗背至老君峰,又经上桦岭、正沟、柴树沟、桦皮沟向北,沿着龙山的山梁、凌云口西出浑源县境,向西南直抵雁门关,以上的各处长城,均属山西镇所管辖,也就是俗称的明长城的内长城。根据长城资源普查的数据,浑源县境内的长城长达75公里,目前尚有残存遗迹,其最早修筑时间为北魏时期,大部分段落为明朝修筑。

王家庄堡附近就是没泪坨,它是长城经过的一个山头。“没泪坨”这个名字传说是来自孟姜女的故事,她万里寻夫沿着长城攀到此处时,已经哭干了眼泪。“孟姜女的故事”作为中国古代四大爱情故事(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之一,在多个有长城遗存的省区都有不同版本,王家庄堡附近“没泪坨”的这个故事,是十多个版本之一。

站在没泪坨山顶,能清楚地看到古老的土夯墙与现代化的高速公路交会。山下是村庄田野,山坡高处则荆棘遍布,这一带的长城是土夯的,高处的一些段落已经被草木“封存”,田野里的长城则充当起了天然的“田埂”,到处是豁口,通往各块玉米地里。山下有西河口村,西河口为内长城关口,村庄也称西峪沟,以内长城关名称西河口村。内长城穿村而过,长城以西称口里头,以东称口外头,村南公路上原有西河口关门,其上的山崖称为关头崖。

王家庄堡旁的马尾河只是唐河的一条支流,不长,且没有唐河那么出名,但它的河道同样也是自古以来的通道,通往山西省繁峙县所辖的大营镇。因历史上曾是屯兵重地,故而得名 “大营”,境内交通道路四通八达,京原铁路、108 国道、天黎高速公路、县道龙砂线横贯东西,G239 国道连通南北,县道金砂线通浑源县,县志记载有 “五路七县旱码头” 之称。大营位于忻定盆地,又称 “忻州盆地”,在那一带也修筑了大量的长城设施,尤其是大营的附近有雁门关,更是山西北部的“命门”所在。

马尾河的流量受降水影响较大,因此这条河还颇有脾气,雨季时,尤其是遇到暴雨天气,水位上涨迅速,容易形成洪涝灾害,带给王家庄堡很大的威胁。当地资料记载,1939年农历五月二十九日中午,暴雨倾盆,从各个山沟里流出的洪水在唐河、马尾河汇聚,形成巨大的洪峰,铺天盖地奔王家庄堡直冲过来,人们慌忙登上城墙,尤其是北城楼上聚集了二百多人。大水裹挟着大石头滚滚而来,北门和城楼顷刻间垮塌,北城楼上的二百多人落入水里。洪水从北城门豁口迅速涌入城内,南门被杂物堵塞,水流不出去,城内的水位迅速增高,所有房屋全部被淹没,人们四处奔逃艰难求生,王家庄堡城内惨状遍地。这场水灾给王家庄堡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城里城外共死伤500多人,许多人家全家被淹死,如今80多年过去了,当地人说起来那次洪灾依然心有余悸。新中国成立后,马尾河获得了有效的治理,疏浚整修了河道,修筑了护田护村的堤坝,王家庄堡周围地肥水美、五谷飘香,人们在此得以平安生活。

王家庄堡附近的太安岭堡,是明长城山西镇所辖的城堡,曾管辖着附近七处紧要关隘,每一处都关乎着区域安危。《宣大山西三镇图说》在对平型关所做的介绍中曾经提到太安岭城堡:“本关外通畿辅,内达省会,东路之门户,全晋之咽喉也。所辖冲隘七处。嘉靖间大虏二次由平安窊(音‘洼’,本文作者注)、太安岭等处入犯繁峙、代州,俱由白草沟、寇家梁出边,抢掠甚惨。嗣不时侵掠岭后浑、应(即今浑源、应县,本文作者注)等处,渐及内地,故设关增戍,东控紫荆,西协雁门,势若常山之蛇,所为东路之屏翰殷矣。”嘉靖年间,两次外敌来袭 ,从平安窳、太安岭长驱直入,进犯繁峙、代州,烧杀抢掠后,又沿着白草沟、寇家梁逃之夭夭。此后,边患不断,浑源、应县等岭后地区屡屡遭殃,战火甚至烧到了内地。为了守住这道防线,明朝在这一带设关增兵,东边呼应紫荆关,西边协同雁门关,三地联防就如灵活摆动的常山之蛇,成了守护东路的坚固屏障。

太安岭堡位于一片居高临下的高地上,从里面就能清楚地俯瞰堡外高地下面的各种情况。城墙依山顺势而修,大致围成了一个葫芦的形状,如今土夯墙基本完整,东北角有残留城门一座,瓮城尚有残迹,门洞被土塞住,包砖以及基础石多处残缺。门楼顶上有荒废小庙,还有一株巨大苍老的榆树朝着门外伸张着巨大的树冠,枝干在坍塌凌乱的土墙砖石之间盘根错节着。太安岭堡里有同名村庄,生活着200多名村民,但都在近些年陆续迁居到了高地下面的公路边,堡内原先的房屋院落大部分坍塌,已经荒废了20多年了。

王家庄堡南3公里处,有北魏时期的皇家汤头温泉,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里记载:“又东合温泉水,水出西北暄谷,其水温热若汤,能愈百疾,故世谓之温泉焉”,短短几句,就把汤头温泉的水温,还有神奇的医疗功效说得明明白白。《魏书》也记载,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曾多次到这儿来沐浴。当地还流传着一个传说,据说北魏皇帝每次离开温泉宫时,都会把随行宫女赐给当地官员和百姓当妻子,于是有了“到了浑源州,回家把妻休” 的民谣。即使在今天,浑源县依然是人们心目中“盛产美女”的地方,女子们大多面若银盆,身体强壮,“柳叶眉,杏核眼,樱桃小嘴一点点”。

今天的王家庄堡堡门获得了修缮,一部分堡墙尚存。因为地处自古以来的交通要道上,村口就是336国道,天黎高速、荣乌高速在这里交会,村口就是高速口,又是浑源县王庄堡镇的镇治所在,很多村民经营超市、修理店、饭店等,所以村里的经济状况相对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