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跌68.4%!12年香港老店关门,被内地网红店逼退?
发布时间:2025-09-14 20:08 浏览量:1
文章均已开通全网一键维权,未经授权一律举报
首发|品牌官作者|品牌官《春娇与志明》电影里张志明说“从兰桂坊出来,一定要去翠华”,成了全港年轻人的夜生活指南。
TVB剧集里,主角们谈生意、失恋、等朋友,背景永远是翠华的卡座、叮叮车和白瓷杯里的奶茶。
内地游客的攻略本上,“翠华”和“维港”“太平山”并列,上海首店2009年开业时,等位两小时更是常态。
那个时候的翠华餐厅,火得一塌糊涂。
从一家街边茶餐厅跃升为“城市文化地标”,翠华餐厅在香港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图源:HK01
只不过,今时不同往日了,如今这家茶餐厅“顶流”却活成了另外一个画风。
2025年9月,香港国际机场一号客运大楼的翠华餐厅门前,不少旅客驻足拍照——招牌上张贴着一张告示:“因租约期满,本店将于9月21日结业。”
这家2012年开业、曾陪伴无数旅客度过候机时光的港式茶餐厅,最终因“未能通过机场管理局的招标取得授权经营门店续期”的方式淡出机场核心区。
翠华餐厅(香港国际机场店)由于正处离境通道附近,位置方便,不少港人都会选择在入禁区之前在这里吃个早餐,所以早机时段经常大排长龙、生意火爆。
多达300个座位,也能够满足大量旅客的需求。
根据翠华控股公告显示,这家机场店产生的收益占本集团总收益约8%,约为其他餐厅的6.17倍。
尽管董事局认为,关闭该餐厅不会对集团的业绩造成重大影响,但是翠花餐厅的赚钱能力越来越差是事实。
图源:星岛头条
这几年,翠华餐厅闭店消息更是频繁。
翠华餐厅的母公司翠华控股在内地市场最多时曾拥有43家餐厅,而自2022年4月以来,其餐厅数量逐渐缩减。
最新的财报显示,截至今年3月31日,翠华控股在内地餐饮门店已经缩减至32家。
图源:小红书
作为“茶餐厅第一股”,翠华曾经是内地消费者体验港味的窗口,如今正褪去顶流光环。
茶餐厅,为什么不吃香了?
暴跌68.4%!
“顶流”茶餐厅跌落神坛?
作为香港饮食文化的符号,茶餐厅曾是维多利亚港畔的烟火注脚。
从菠萝油到丝袜奶茶,从干炒牛河到云吞面,这些“快而不乱”的平民美食,承载着香港人的集体记忆。但如今,这份记忆正面临现实的撕裂。
港式茶餐厅的生存困境也能从翠华控股的最新财报里窥见,2025财年(2024年4月-2025年3月),集团营收同比下跌5%至9.06亿港元,净利润暴跌68.4%至仅1234.2万港元。
图源:翠华控股财报
尤其是内地市场的表现,更是疲弱。
截至2025年3月31日止的一年,翠华控股来自中国内地的收入同比下跌了13.92%至3.71亿港元。
而且在内地市场还连关了4家门店,同时无新餐厅开业!
真是风水轮流转。
在翠华餐厅进入内地市场的2009年,当时吃一顿普通快餐大概6元,而翠华餐厅可以将一顿餐食卖到50元以上。
图源:商业地产头条
茶餐厅的门口,总是排长龙,耐心等待的人儿们都精心打扮了一番。
图源:新浪新闻
当时带着“香港符号”的翠华,来到内地市场,以近乎“降维打击”的姿态,在内地市场掀起一场“轻奢消费”的热潮。
高涨的人气,迅速扩张的门店,终把翠华推到IPO门口。
图源:第一餐讯
2012年11月26日,翠华登陆香港证券交易所,成为港式茶餐厅第一股。
发行价2.27港元,市盈率29倍,远高于市场同业,可见市场对茶餐厅第一股的期待。
随后1年时间里,股价大涨153%,达到5.75港元,市值超过80亿港元。
图源:格隆汇
翠华的火爆,本质上是香港文化滤镜与内地消费升级的完美碰撞。
2000年代中后期,随着《大话西游》《金枝欲孽》《创世纪》等港剧在内地的热播,“香港”二字在内地年轻人心中,既是“购物天堂”的代名词,也是“精致生活”的模板。
翠华的登场,恰好踩中了这波文化热潮的峰值:红砖墙、霓虹灯、卡座里的老照片、墙上贴着的“张学友推荐”海报。
每一处细节都在暗示:来这里,就能触摸到真正的香港。
更关键的是,翠华精准抓住了内地消费者的“社交需求”。
那时的年轻人约会、聚餐,还没有网红店的概念,但“去翠华”本身就是一种有品位的选择。
然而,盛极必衰的规律,早已在暗中标注好了价格。
当太二酸菜鱼以“不拼桌+二老板”的人设成为“社交新宠”;当绿茶餐厅以人均50元的性价比横扫商场——内地消费者的味蕾,开始对“一成不变”的港味感到厌倦。
图源:网络
反映在业绩上,翠华也显示出了“颓势”。
营收与净利的增长一年年放缓,截至2016年3月31日财年,净利润更是下滑了逾了50%。
图源:用益研究
资本市场也同样“现实”。
2013年11月22日翠华到达最高价5.75元后,便持续下跌,市值由最高峰的81亿元跌至2016年的20亿元上下,市值蒸发逾61亿元。
如今的市值更是跌到不足3亿,市值蒸发近80亿。
翠华的繁荣,终究成了资本催熟的泡沫。
从“港味潮流”到“审美疲劳”
作为曾经的“顶流选手”,翠华餐厅在内地市场遭遇重挫,其兴衰变迁可以称得上港式茶餐厅的缩影。
一批曾经风光无限的港式茶餐厅们,如今正面临着亏损、规模收缩、关店倒闭……
茶餐厅在内地市场的败退,并非偶然的“水土不服”,而是深层矛盾的爆发。
“时代在变,口味依然不变”的坚守,让茶餐厅的菜单数十年如一日停留在菠萝包、叉烧滑蛋饭、丝袜奶茶的“老三样”中。
图源:香港01
装修风格也是停留在“红砖绿瓦+霓虹灯”的刻板印象上。
而Z世代们对“新鲜”的阈值极高。他们既追求食材的精致,也期待场景的创新,更需要社交属性的叠加。
茶餐厅,对于他们来说,是老掉牙的东西了。
而来自内地网红店的“降维打击”更是压垮骆驼的第二根稻草。
图源:网络
当翠华还在用正宗港味标榜时,内地餐饮市场早已进入“快时尚”时代。
内地这些网红店深谙流量密码,产品端强调“高频创新”,场景端打造“沉浸式体验”,营销端借力社交媒体进行种草。
相比之下,港式茶餐厅的“慢节奏”显得格格不入。
其次,还有消费认知的代际变迁。不得不承认,内地“港味崇拜”正在退潮。
早期消费者将港式茶餐厅视为品质生活的象征,愿意为这种“正宗”支付溢价;但如今,随着内地餐饮水平的整体提升,消费者更看重性价比与个性化。
“见多识广”的内地消费者,已经对茶餐厅提不起兴趣了。
港式茶餐厅需要“重新定义自己”
当然,面对困境,翠华并非没有尝试破局。
“用传统方式做今天的生意行不通,翠华要‘老歌新唱’。”2023年11月,翠华集团中国区行政总裁唐一瀚在商业年会上,道出老品牌的求生之道。
图源:观点
在翠华控股的最新战略版图上,一张“一区一旗舰店+翠华Express”的网格正逐渐清晰。
这是其对粤港澳大湾区市场的深度渗透方案:在广深佛莞等核心城市的核心商圈,300-400平米的精品店以“港味文化体验场”的姿态亮相。
而在广州白云机场、深圳北站等交通枢纽,轻食外带小店则以“即买即走”的便捷模式,捕捉流动客群的碎片化需求。
图源:翠华Express大众点评店铺
此外,在线上渠道,翠华也通过大众点评、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传播品牌文化及产品,以利用“网红效应”来拉动复购。
唐一瀚也提及:“对翠华集团来说,要把自己品牌的事情做好,不一定要做大,但要做精做强,一步一步做起来。”
写在最后
从翠华机场店的谢幕,到内地市场的收缩,港式茶餐厅的困境,本质上是传统饮食文化在快速变化的消费市场中的一次“身份焦虑”。
当“正宗”不再是护城河,当“新鲜”成为刚需,港式茶餐厅需要的不是怀旧的情绪营销,而是直面消费者的真实需求——毕竟,茶餐厅的生命力,从来不是靠“保存传统”,而是靠“活在当下”。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发表您的意见或者看法,谢谢。
#头条深一度#
国内运营最早的财经自媒体,百万商界精英的必备读本,聚焦每日热点事件、财经人物、创投故事、财富商机等内容!每日为您提供更真实、更专业的商业报道,欢迎关注!@品牌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