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利率藏不住,投诉一来就“爆雷”!助贷行业要大洗牌了

发布时间:2025-09-15 18:09  浏览量:1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最近助贷圈里热闹非凡,不是因为赚了多少钱,而是因为两条新规把行业搅得“鸡飞狗跳”,一条是10月1日就要实施的《助贷新规》,另一条是9月刚出台的《金融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监管评价办法》。

单看其中一条,好像没什么大不了,但要是放一块儿琢磨,你就会发现:监管这是下了一步大棋,而这步棋的关键,居然是咱们普通消费者手里的“投诉权”,监管的目的是什么?

36%的利率红线

先说说《助贷新规》最核心的要求,其实就一句话:银行得把助贷平台的收费摸得门儿清,借款人最后掏的综合成本,绝对不能超过36%的利率红线。

以前有些平台耍小聪明,把利息拆成“咨询费”“顾问费”,表面上利率看着低,加起来却远超36%,现在这招彻底行不通了,但监管哪有那么多精力天天盯着每家银行、每个助贷平台?

于是《消保评价办法》就成了“利器”,既然平台盯不过来,那就让消费者帮着盯,谁要是敢违规,消费者一个投诉,银行就得吃不了兜着走。

说到这个《消保评价办法》,那可真是助贷业务的“生死符”,它把银行的消保工作分成了7项来打分,像体制机制、个人信息保护这些都算在内。

但最要命的是“营销行为管理”和“纠纷化解”这两项,每项权重都不低于25%,加起来占了一半还多,这意思很明显:银行要是在营销时玩猫腻,或者客户投诉了处理不当,评分直接就垮了。

评分等级也分得明明白白:90分以上是1级,75到90分是2级,60到75分是3级,45到60分是4级,45分以下就是5级。

别以为等级只是个虚名,惩罚措施那是真刀真枪的:4级的银行不能开新业务、不能设新网点;5级更惨,可能直接被暂停相关业务,甚至要换高管团队,对那些一直靠高息赚钱的助贷机构和合作银行来说,这简直是灭顶之灾。

你去黑猫投诉平台上搜搜,光是“借贷产品”“担保费”这些关键词,投诉就有好几万条,以前这些投诉可能还能糊弄过去,现在新规一实施,消费者一投诉一个准,而且投诉都会算到银行的“纠纷化解”评分里。

本来高息助贷的客户群体、获客方式、风控逻辑,跟利率24%以内的正规业务就不是一回事,现在投诉量一上来,银行评分很可能直接掉到4级、5级,到时候业务都得停,这不就是把“最后一根稻草”压到骆驼身上了吗?

但新规落地,最先扛不住的不是那些助贷平台,而是银行一线的工作人员,有银行的朋友跟我吐槽:“现在光是处理日常投诉就快累死了,这下又加上助贷的投诉,真的快扛不住了。”更无奈的是,很多投诉根本不是一线的错,最后锅却得他们背。

就拿“首问责任制”来说,客户发现自己借的钱实际成本远超宣传,线上投诉没结果,就会跑到线下网点找工作人员,不管这事儿是产品设计的问题,还是总行跟助贷平台合作的问题,只要客户找到一线,一线就得负责到底。

有调查发现,有些助贷平台特别鸡贼,表面上只给客户看1份协议,点进去却藏着8份子协议,客户签的时候根本没注意,等还钱的时候才发现不对劲,这不投诉才怪。

可这些协议是平台和总行定的,一线员工只是按流程办事,结果客户一投诉,压力全堆到他们身上,你说冤不冤?不少一线员工都吐槽:“要罚就罚总行领导,这锅我们不背!”

其实说到底,这两条新规的出台,标志着助贷行业要从“野蛮生长”转向“精耕细作”了,以前大家都盯着规模,拼谁的客户多、谁的放款快,现在不行了,得把重心放到合规和质量上。

银行也得重新琢磨跟助贷平台的合作模式,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只看短期利益,得找能一起承担风险、长期合作的伙伴。

还有不到一个月,10月1日就要到了,这天会不会成为助贷行业的“分水岭”,从此告别乱收费、高利率的乱象,走向规范发展?

现在还不好说,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些还想靠违规赚快钱的机构,日子肯定越来越不好过;而银行要是不想被投诉压垮,就得赶紧把综合成本降到36%以内,把投诉处理机制理顺,不然真等到投诉“洪流”来了,可就来不及了。

对我们消费者来说,这其实是件好事,以后借钱不用再担心被“套路”,要是遇到违规情况,一个投诉就能维护自己的权益,而对整个助贷行业来说,虽然短期会经历阵痛,但只有经过这样的“洗牌”,才能真正健康发展。

每日经济新闻--助贷竞速:新规加速行业洗牌,头部平台壁垒凸显,中小机构如何才能留在“牌桌”上?2025-08-2720:21

消费日报网--晋商银行上半年净利润增长,两折转让不良资产、合作方变相高息惹投诉 2025年09月15日15:00

中国新闻网--24%和36%!最高法划定民间借贷年利率红线2015-08-0614: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