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知名车评人卖掉小米YU7,称与其价值观不符

发布时间:2025-09-15 13:58  浏览量:3

当闫闯在社交平台宣布卖掉小米 YU7,并直言 “与个人价值观不符” 时,这位拥有百万粉丝的车评人或许未曾想到,自己的决定会成为压垮骆驼的又一根稻草。几乎同时,另一位车评大 V 陈震在 YU7 发布当天转发法拉利纪念图片的举动,被网友解读为对小米抄袭的隐晦批评。一时间,曾经的流量宠儿小米汽车,俨然成了车评人群体公开批评的对象。这并非偶然的流量狂欢,而是小米汽车在品控、诚信与消费者沟通等多重维度持续失焦后的必然结果。

车评人的批评不是流量游戏

在流量至上的时代,任何与顶流品牌的冲突都容易被贴上 “蹭热度” 的标签。但闫闯和陈震的案例显然并非如此。作为行业资深评论者,闫闯无需通过抨击小米获取关注,其职业生涯中测评过的豪车品牌足以支撑话题热度;陈震更是以专业严谨著称,其对汽车技术的点评向来有行业风向标之称。他们的集体发声,更像是对行业乱象的自发预警。

数据足以说明问题:中国汽车质量网 2025 年第一季度报告显示,小米 SU7 在新能源中大型车质量排行中以 239 分垫底,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第三方投诉平台的官网中,关于小米汽车在一个月内的投诉已高达十几条条,涵盖车身质量、车机系统、订单延期等多个维度。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消费者真实的用车困境,也是车评人无法忽视的行业现象。当专业人士的职业操守与企业行为产生冲突时,批评便成了必然选择。

实际上,小米汽车的品控问题早已不是秘密。最早被车主大规模投诉的 SU7 大灯边角撬开问题,经浙江省消保委汽车专家鉴定,根源在于翼子板设计尺寸偏大,与车灯装配过紧,在阳光照射下因热胀冷缩出现缝隙 —— 这种在传统车企几乎不可能出现的问题,暴露了小米在汽车制造经验上的明显短板。更令人费解的是,此类设计缺陷并非孤例,方向盘开裂、车门缝隙过大、刹车灯脱落等问题接连被曝光,形成系统性质量隐患。

最具争议的当属 SU7 Ultra 的 “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 事件。车主花费 4.2 万元选装的所谓 “赛道级空气动力学设计”,实际只是两个无任何散热功能的装饰孔。当 70 多位车主组成维权群要求退一赔三时,小米给出的解决方案却是 “60 天冷静期” 和 2 万积分补偿,这种避重就轻的处理方式,将技术诚信问题暴露无遗。有车主透露,与小米高管三个多小时的谈判中,对方甚至暗示 “退订会直接造成小米汽车的崩塌”,这种以企业存亡绑架消费者的逻辑,彻底背离了商业伦理。

“傲慢”比问题本身更伤人

如果说品控问题尚属技术层面的不足,那么小米在消费者沟通上的表现则更令人失望。9 月初曝光的 “测试车当新车卖” 事件中,车主发现新车玻璃上有 “测试车” 静电贴残留痕迹,小米副总裁李肖爽的回应仅是 “通过湿毛巾可有效清除”。这种轻描淡写的态度引发更大争议,更让车主愤怒的是,小米先承诺积分补偿后又改口仅送车品周边的出尔反尔行为。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在手机领域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 “快速迭代” 的互联网思维,但这种模式显然不能简单移植到汽车制造领域。汽车作为涉及生命安全的大宗消费品,需要的是远超消费电子的安全冗余和质量把控,而小米似乎未能把握这一本质区别。静态评审本是行业常规质量管控手段,但小米却在最基础的流程执行上出现疏漏,暴露出其质量体系的形式化问题。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确实面临诸多标准空白,但这不应成为企业降低要求的借口。从 SU7 撞击护栏自燃引发的安全隐忧,到 NOA 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宣传争议,小米汽车在多个关键领域都显现出急于求成的倾向。当 “对标保时捷” 的口号遇上实际交付的质量落差,当 “科技平权” 的理念遭遇虚假宣传的指控,小米构建的品牌光环自然会逐渐褪色。

车评人群体的态度转变,本质上反映了市场对小米汽车期望值的理性回归。汽车不是可以通过 OTA 升级弥补基础缺陷的电子产品,消费者对安全和质量的要求容不得半点妥协。闫闯提出的碳纤维机盖、驾驶辅助事故等问题,恰恰击中了小米在核心技术和安全理念上的软肋。当专业人士的批评声取代此前的流量喧嚣,对于小米汽车而言,这或许是一次痛苦但必要的清醒。

重建信任需要的不仅是公关话术的调整,更需要从产品定义到质量管控的全面重构。小米汽车若想真正赢得市场尊重,就必须放下互联网企业的流量执念,回归汽车制造的本质 —— 用扎实的品控、坦诚的沟通和敬畏的态度,重新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毕竟,在关乎生命安全的汽车行业,没有任何品牌能够依靠流量泡沫长期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