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岁女子晨起肺栓塞离世,提醒:晨起不要做4件事,增大栓塞风险

发布时间:2025-09-14 15:24  浏览量:1

48岁,正是人生刚刚进入“第二春”的年纪。可就在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清晨,一位身体一直看起来“挺健康”的女子,起床还没半小时,突然倒地,抢救无效。

死因:肺栓塞。干脆利落,毫无征兆,像一场阴影突如其来地砸下——她甚至连一杯热水都没来得及喝。她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肺栓塞,听着像什么罕见病,离普通人远得很。但医学界可是对它避之不及。这病致死率高达30%,比心梗还毒辣,而且往往“静悄悄地”出手,一击毙命。

更可怕的是,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正一步步走向它。而它最爱的“出击时机”之一——就是清晨。别以为早上醒来就意味着“新的一天开始”,对身体来说,它可能是最脆弱、最危险的时刻

特别是对于那些四十岁往上的人,尤其女性,家里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更要小心。为什么偏偏是早上?因为人的血液在一夜之间“浓缩”了。就像煮粥不加水,越煮越稠。

早上醒来,血液粘稠度高,血流慢,血压突然升高,还一激动就猛起身,这时候要是体内刚好有个小血栓,就像炮仗点了火,直接冲进肺动脉,栓住了,不出几分钟就game over。

很多人不服气,觉得自己一直“挺健康”,怎么可能出这种事?说白了,肺栓塞不是“弱者的病”,它挑的,是“掉以轻心的人”。

尤其是早上醒来,那一刻,千万别做这4件事。动一个不当,可能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第一件事,醒了就蹦起来穿衣服。这是很多人的“起床本能”,但医学上,它就是个地雷。身体刚从睡眠状态恢复,交感神经刚刚启动,血压还没稳定,心率也没跟上。

你却一个鲤鱼打挺,血压瞬间升高,血管一收缩,血栓立刻被“挤压”推进肺部。血压猛升+血液粘稠+突然姿势变换=肺栓塞三重奏。

早上醒来,起码躺床上缓个3分钟。哪怕刷刷手机,伸伸懒腰也行。别急,命比时间重要。

第二件事,早上醒来就上厕所猛蹲。人体一夜的代谢废物都在等着出清,很多人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冲去厕所,一蹲半小时。

但问题来了,蹲厕会增加腹压,血液回流受阻,容易导致下肢静脉血栓“脱落”。特别是久坐族、肥胖人群、下肢静脉曲张者,这时候一蹲,等于给血栓开了绿灯。

别在马桶上刷抖音刷得起劲,血栓等着你“开闸放行”。

第三件事,早上空腹喝咖啡、抽烟。有些人一睁眼,先来根烟,再灌杯咖啡,感觉“这才有生活”。但对血管来说,这是最凶残的“早安礼”。

咖啡因让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尼古丁让血管收缩、血流变慢。两者联手,简直是给血栓打气加油。而且空腹状态下,胃肠还没苏醒,咖啡因刺激更强,血液更浓稠,血管更脆弱。

别拿这些习惯当“情调”,它们是慢性自杀的前奏。

第四件事,早上不喝水、不吃饭就出门锻炼。很多人是“晨练达人”,天不亮就去跑步、跳操。但空腹+脱水状态下剧烈运动,是对身体的极限挑战。

运动让身体失水加剧,血液更浓;肾上腺素飙升,心跳加快,血栓更容易“被冲出来”。特别是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高的人,晨练不吃不喝,等于给肺栓塞“开VIP通道”。

晨练不是错,错在方式。至少喝点水,吃几口东西,热热身再出门,身体才不会被“猝不及防”。说到底,肺栓塞不是突发,而是“日积月累”。

根源在哪?血栓。但血栓怎么来的?不是靠猜,是靠生活方式一点点“造”出来的。久坐、少动、熬夜、吃得油、喝得甜,都是帮凶。不信?数据不会骗你。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达27.5%,糖尿病患病率达11.9%,高血脂约为40%。这些人,都是肺栓塞的“潜在人群”。

而根据《中国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防治指南(2021年版)》,肺栓塞是住院患者非癌症原因死亡的第三大原因,死亡率仅次于心梗和脑卒中。

换句话说,它是沉默的杀手,等你反应过来,人已经躺下了。医学上把肺栓塞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的一部分,它和深静脉血栓是孪生兄弟。

一个在腿里“潜伏”,一个朝肺里“冲锋”。如果不防,迟早会出事。你以为只有老年人才得?错。年轻人熬夜+久坐+不动弹,照样得。

你以为只有基础病才会引发?错。坐飞机坐火车超四小时,连喝水都不喝,也可能中招。你以为“症状明显”?错。很多人是“无声版”,一发作就直接挂掉,没有预告,没有第二次机会。

所以,晨起这件小事,真的不能马虎。不是说要活得小心翼翼,而是要活得有“底线”。现在社会对健康的容忍度越来越低,身体不像以前那么“扛造”了。

别再拿自己当铁人,别再用“我没事”来堵住风险的嘴。到底该怎么“对抗”肺栓塞?说穿了,不复杂,但就是很多人做不到。

早上醒来,先躺着缓三分钟,再慢慢坐起,活动下手脚。喝口温水,唤醒身体。上厕所别久蹲,锻炼前热身、补水,别急着拼命。

还有,坐办公室的,别一坐一天不挪窝。每小时起来走走、踮踮脚、甩甩腿。不是为了“运动量”,是为了让血液流起来。

吃饭要清淡,少油少糖,不是为了减肥,是为了不让血管里养“血栓宝宝”。晚上早点睡,早上慢点起,这才是对自己负责的“生活态度”。

48岁的女人,命断一个早晨。不是天灾,而是生活方式的后果。她走了,留给我们的是警示。别再对身体发出的微小信号“选择性忽视”。别再用“忙”“懒”“没事”当挡箭牌。

清晨,是一天的开始。别让它成了生命的终点。

参考文献:

[1] 熊长明. D-二聚体在深静脉血栓形成和急性肺栓塞中的诊断价值[J]. 中国医药导刊,2002,4(2):104-105. DOI:10.3969/j.issn.1009-0959.2002.02.006.

[2] 刘月姣.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发布[J]. 中国食物与营养,2020,26(12):封2. DOI:10.3969/j.issn.1006-9577.2020.12.001.

[3]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编写组,胡盛寿.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4概要[J]. 中国循环杂志,2025,40(6):521-559. DOI:10.3969/j.issn.1000-3614.2025.0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