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右任先生与民勤

发布时间:2025-09-12 18:57  浏览量:1

于右任是国民党元老,原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他既是诗人、报人,又是以草书著称的书法家。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先生与民勤之间有着深厚的情缘。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移驻陪都重庆,随之也迁来很多中央学府,民勤在重庆上大学的青年学子不乏其人,很多学人曾先后拜会于右任先生。

1940年秋,在会客厅接见首批民勤学生时,先生的第一句话便是“甘肃是我舅家,民勤有救我母亲的恩人。”原来,事情的原委是是这样的。

同治年间,西北回民起义失败,甘陇大地千里赤地、生灵涂炭,百姓实无活路。静宁一位赵姓农夫携带一儿一女沿路乞讨,奔陕逃难。待走到陕西长武、邠州交界的大山荒谷间时已力竭食尽,而弱女因长途跋涉足痛腿肿,更是不能再向前迈步。其父心如火焚,左右为难,心想如果顾及女儿,那么全家三口势必都将都饿死在这里。于是一狠心,忍痛将女儿遗弃在路旁听天由命,自己背着幼子蹒跚前行。

时隔不久,民勤马合盛茶商的驼队去泾阳送盐返回,看见路旁一饥女呼救,驼队停下,给她茶膳,问清缘由后扶上骆驼疾步向前追赶。

行进数十里后,终于赶上了赵姓父子,父女重逢,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后来善良的民勤人救助的这一家人在泾阳县云阳镇附近的庄头村落了脚。这位得救的女子,就是后来于右任的生母赵氏。

于右任的父亲于宝文,光绪四年与赵氏结婚,次年于右任出生,其父仍回四川岳池当铺学徒做工。于右任两岁时,虚弱多病的母亲就离开了人世。独居无子的二伯母房氏收养了可怜的侄儿,因生活无着,两人便回到房氏娘家泾阳北乡杨府村,房氏含辛茹苦精心抚育幼小多病的无娘儿长大,苦苦熬过9载,直至于右任11岁时,父亲从川回陕,并续弦刘氏,他才回到父亲身边。

马合盛,祖籍陕西扶风,是汉代西北养马出名的马援之后。明末清初选择得天独厚的养驼地民勤落籍,大量饲养骆驼,解决运茶工具。选择泾阳,在大东街和东门外修建茶庄货栈和较大的制茶作坊,用湖南的茶,泾阳的水,制出驰名中外的马家老茯茶,行销华北、西北各省。路途扶危济困,也是民勤人淳朴善良的品性体现。

1941年9月,于右任授任巡视河西,乘车经过武威时,各界人士出城迎接,再三挽留之下,下榻武威。于先生游览了丝路重镇,受邀到陕西会馆书写了“陕西会馆”四字匾牌。

民勤县双茨科乡人刘卓元,抗战时期求学于重庆大学,毕业后在东北大学任教。1948年,去台湾考察学习文化教育及其相关的历史问题。不料此时却发生意外,回程的机票与钱包统统被人偷走。这时由于形势的变化,台湾发出禁令,凡是来台人员一律不准旅行返回,全部收容审查。

刘卓元等一大批来台考察学习的人被监控在海滩边的一个地方接受审查。刘卓元坚信,自己是一个无党派的教书人,何罪之有。

1950年春,忽然听到于右任先生回台任事,他回忆起民勤学生在重庆拜见时,于院长曾亲自接见、谆谆教诲,于是,星夜疾书申述自己的无辜与清白。于老收到信后,一看是甘肃民勤人,便亲自出面协调并担保,最终便刘卓元无罪释放,后又在于老的关怀下到距桃园县一所大学任教。

1964年11月10日,于右任先生在台湾不幸逝世。1967年8月8日,先生的半身铜像按生前意愿在玉山之巅落成。每逢纪念活动,大批学子,特别是西北学人都从四面八方赶来,表达纪念缅怀之情。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