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左宗棠,今天我们去新疆旅游,得办护照

发布时间:2025-09-12 06:52  浏览量:1

大家有没有想过,如果中国缺失了新疆,会是一种怎样的情形?

是丧失六分之一的国土,是丢掉西北战略屏障,是西出玉门就是异国他乡的无奈。

而这并非毫无根据的假设,在一百多年前的清末,新疆几乎被从中国版图上划掉,而始作俑者正是清末权臣之一的李鸿章。

19世纪末,趁清政府内忧外患,无力西顾之际,一直对新疆虎视眈眈的英国和沙俄,终于对新疆下手了。

先是沙俄政府派兵强行占领了伊犁,随后英国殖民者也不甘示弱,立刻扶持少数民族的阿古柏,割据天山南北。在两大势力的蚕食下,新疆随时可能从中国的版图上被割走。

面对西北危局,1875年,李鸿章上奏慈禧:“新疆我们不要了,对我国没什么大用,反正大清地大物博,没什么大影响。”

左宗棠一听,气得当场拍了桌子:“16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你说不要就不要?京城要是没了西北这道屏障,蒙古就门户大开,列强的铁蹄很快就会踏进中原!”

紫禁城里,慈禧太后拿着奏折,左右为难。

李鸿章和左宗棠,前者代表海防派,认为敌人来自海上,应该加强海防,把钱花在塞防上纯粹是浪费。

左宗棠代表塞防派,坚决不同意放弃西北边塞,认为没了新疆,蒙古就保不住,京城就会变成前线!”

最后,在左宗棠的坚持下,慈禧太后勉强点头同意收复新疆,可一提到钱,她就皱起了眉头。按照左宗棠制定的方案,收复新疆最少需要3000万两,可慈禧最后却只给了500万两,剩下的让左宗棠自己想办法。

走投无路之下,左宗棠只能抵押关税向外国银行借钱,甚至找山西的票号借高利贷,好不容易凑齐了1375万两洋债和846万两商款。

解决了军费之后,粮草问题更是要命:从甘肃到哈密,有600多公里的荒漠,用骆驼运粮,损耗高达三成。

于是,左宗棠下令士兵在哈密开荒种地,挖渠引雪水灌溉,一年就收获了5000多石粮食;他还分四路调运粮食,甚至花高价买通俄国商队,让他们从西伯利亚运来小麦。

在武器作坊里,兰州制造局的工匠们仿制出了德国的后膛枪,还给劈山炮装上了钢轮支架,这样在荒漠中行军时,马匹就能拖着炮跑了。

1876年8月,乌鲁木齐城外炮火连天。刘锦棠率领湘军猛攻六道湾山梁,一炮就把城墙轰塌了,敌军吓得四处逃窜。如今乌鲁木齐的“一炮成功”广场,还立着碑来纪念这场战斗。

左宗棠的“先北后南”战略初见成效:北疆的阿古柏势力比较薄弱,清军只用四个月就接连攻克了乌鲁木齐、玛纳斯;在南疆门户达坂城一战中,清军骑兵顶着风沙奔袭百里,一举全歼了5000名守军。

阿古柏在库尔勒服毒自杀,他的残部逃往了喀什。然而,沙俄仍然霸占着伊犁,还派兵增援七河地区。

1879年,清廷派崇厚去谈判,没想到他竟然签下了《里瓦几亚条约》,这个条约几乎要把整个伊犁河谷都割让给沙俄。

68岁的左宗棠得知后,愤怒地上奏:“俄国人贪得无厌,只有跟他们打一仗才行!”1880年春天,他亲自率领三路大军向伊犁进发,而马队后面还拖着一口黑漆棺材。

这就是清末著名的历史事件,左宗棠抬棺出征,收复新疆,寸土不让,哪怕拿命换!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面对势在必得的左宗棠和他的六万大军,沙俄怕了。他们解决不了左宗棠,便绕过他直接去找慈禧。

不久之后,沙俄将舰队开到了天津港,威胁慈禧,被吓破胆的慈禧急忙召左宗棠回京。

离开新疆前,左宗棠命令刘锦棠:“把炮口对准俄军营地,只要我一天不死,就绝不放弃伊犁!”在清军的军事高压下,沙俄最终不得不坐到谈判桌前。

1881年签订的《中俄改订条约》,虽然清政府要赔款400万两,但好歹收回了伊犁九城和特克斯河谷。

左宗棠早就做好了善后工作:军队在哈密修建水库、开垦荒地,还在官道旁种了26万株柳树。从西安到喀什,绵延三千里的“左公柳”既能防风固沙,春天来临时又绿浪翻滚,美不胜收。

诗人杨昌濬看到后,感慨地写道:“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1884年,新疆建省,首任巡抚刘锦棠清丈土地、减免赋税,南疆的棉田得以复耕,北疆驿路上的商队络绎不绝,曾经的荒原终于变成了粮仓。

左宗棠抬棺西征的时候,沙俄军官嘲笑他是“疯子”。可正是这个“疯子”,从阿古柏手里夺回了天山南北,从沙俄的嘴里抠出了伊犁。

这166万平方公里的山河,可不是地图上轻飘飘的几笔墨迹,它是湘军将士血染的黄沙,是老汉扛着枪栽活的柳枝,是荒漠里新挖的坎儿井。

李鸿章他们能算清楚白银和粮饷,却算不出来:国土一寸都不让的狠劲,才是乱世中立国的脊梁!

今天的新疆,已是祖国版图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而这背后,有一位老人,用他的生命去守护这片土地。他临终前留下一句话:“凡我中国寸土,皆不可弃!”掷地有声,荡气回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