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连浩特市绘就北疆口岸民族团结壮美画卷

发布时间:2025-09-12 05:30  浏览量:1

转自:内蒙古日报

□张璐

二连浩特市总面积4015平方公里,地处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西部,东西南三面与苏尼特草原相连,北与蒙古国扎门乌德市隔界相望,是我国通往蒙古国的最大陆路口岸、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也是中欧班列“中通道”唯一出境口岸和祖国的“北大门”。

近年来,二连浩特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为抓手,大力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引导各民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在祖国北疆口岸书写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壮美画卷。

聚焦政治引领

把牢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方向盘”

二连浩特市坚持“不谋民族工作,则不足以谋全局”理念,坚决把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实抓出成效。高位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扎实开展,完善制度保障体系,制定印发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发展规划、年度工作方案等,压紧压实各部门单位职责,推动各级党委(党组)不断增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该市还制定出台《二连浩特市贯彻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的若干措施》,推动贯彻主线要求有形有感有效,并贯穿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党的建设全过程、各方面。

与此同时,强化干部理论武装,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轮训计划,2023年以来在29期党校主体班中设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课,受训学员3000人次,切实提高党员干部贯彻落实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能力水平。

强化教育引导

凝聚增进“五个认同”的“向心力”

二连浩特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为主要内容,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红色教育等,引导各民族群众不断增强“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五个认同”“七个作模范”等理念。

在阵地建设上,二连浩特市统筹全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及各类博物馆、展览馆等教育阵地,结合实际贯彻落实主线要求,全面实施提档升级工程,打造国门展厅、伊林驿站遗址博物馆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2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长廊1处、“石榴讲堂”14处。

在宣传宣讲上,按照制定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宣讲工作方案》,通过分众化、对象化的形式,累计举办宣传宣讲活动360余场次,覆盖各民族群众3万余人次。组织乌兰牧骑编创排演优秀文艺作品34部,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党的声音和关怀。在氛围营造上,利用融媒体矩阵优势,深化“互联网+”宣教行动,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专栏,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平台,全面做好宣传报道,累计发布主题信息新闻1000余条。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街道、主题公园、主题广场等9处,打造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公交车,在全市公共场所、人流密集处设置民族团结主题景观小品、元素符号等,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在文化传承上,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全民艺术普及、文化惠民进基层演出等活动127场次。深入挖掘本地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设立非遗传习所、非遗传承基地、工作室等10处,推动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各民族群众共同发展进步。组织非遗文化、戏曲文化进校园、毽球活动进校园等,增强各民族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义务教育阶段全部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认真落实“童语同音”计划,实现在园幼儿日常跟踪监测全覆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化达标校(园)创建率达100%。承办锡林郭勒盟原民族语言授课中小学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工作推进会,全面宣传展示二连浩特市工作成果。

促进共同发展

让各民族共享高质量发展“幸福果”

二连浩特市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为导向,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城乡一体化建设,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做到发展每前进一步、民生就跟进一步,让各民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在对外开放与产业发展上,全面推动中蒙二连浩特—扎门乌德经济合作区建设,大力发展国际贸易、国际物流、进出口加工、跨境旅游及相关配套服务,当好建设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先锋,助力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互市贸易商品落地加工,实现绒毛类、粮食类、肉类等落地加工“破冰”,互贸商品落地加工额超6亿元。

2024年,二连浩特口岸进出口货运量达到2105.5万吨、出入境人数达到258.8万人次,均创历史新高。稳步扩大战略矿产资源进口,目前年均进口煤炭、铁矿石、铜矿粉、萤石等矿产品超千万吨,对缓解国内资源能源压力、维护国家资源能源安全起到重要作用。

在生态保护上,该市打好生态环境保卫战,为各民族美好生活增添亮丽色彩。严格执行《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条例,深入实施“三北”六期暨浑善达克沙地综合治理工程,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城市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入选全国第七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与此同时,二连浩特市发挥口岸区位优势,推进中蒙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为中蒙跨境生态保护合作贡献力量。在民生改善上,地区生产总值连续两年增速达到7%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三年分别为51339元、53495元、55742元;2024年,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816元,“两个收入”在高基数上实现稳步增长。完善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措施,城乡低保、城乡居民月均养老金、高龄津贴等指标继续保持全区前列。用好用足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2023年以来累计争取上级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3750万元,实施奔犇优质良种肉牛养殖基地、“驼萌苏”骆驼养殖基地、蒙古包民宿等改善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带动和拉动产业发展项目20个,开启“嘎查股份经济合作社+企业+农牧民”利益联结新模式,有力促进了嘎查集体经济发展,2024年全市嘎查集体经济总收入突破720万元,实现“翻番式”增长。

推动互嵌发展

绘就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美画”

二连浩特市珍视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大好局面,全方位推进互嵌式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各民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良好社会氛围。把就业创业作为促进各民族群众互嵌式发展的关键举措,通过落实“创业内蒙古行动”等政策措施,为各民族群众提供平等的就业创业机会。

二连浩特市还出台深化户籍改革放开城镇落户限制实施细则,完善各民族群众融入城市的政策措施、制度保障,加快提高流动人口城镇化率。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纳入城市更新布局,高质量完成“温暖工程”等各类民生项目建设,创新推出社区自办物业接管失管小区等措施,为群众建好美好居住环境。深入实施旅游促“三交”计划,打造红色游学线路、规划设计彰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旅线路3条,与陕西省咸阳市签订《文化旅游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对区域内所有人文场馆的展陈展览、讲解宣传进行完善提升,举办二连浩特音乐那达慕、第九届“万里茶道”文化旅游节等特色活动,2024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23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44.5亿元。积极开展各民族青少年交流计划,与丽水市莲都区莲都小学等10余所区外中小学校签订各民族青少年交流“手拉手”活动协议,三年来累计开展线上线下“结对子”“手拉手”等交流活动200余场次,覆盖参加活动的青少年人数1万余人次。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基层党建、社区治理、乡村振兴、强边固边、文旅发展等工作有机融合,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八进”示范点位16个,与毗邻地区签订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跨区域战略合作协议,组织开展联创共建活动,连续两年与苏尼特右旗、苏尼特左旗联合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成果汇报演出进京活动,共同讲好“一市两旗”中华民族共同体生动故事。

注重共治共享

打造民族事务治理能力现代化“新标杆”

二连浩特市以坚持党建引领,依托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建设成果,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机制,实现了民族事务治理向精准精细服务管理转变。坚持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融入“法治政府”与“平安二连”建设之中,同时将城市民族工作纳入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和“浦江经验”,优化以社区为基点、社会组织为桥梁、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为骨干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形成民族事务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

在风险防范与矛盾化解上,二连浩特市强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网络、生态等领域重大风险防范和化解能力,全面推行市、社区、苏木、嘎查信访代办制,扎实做好信访接访和包案化解工作,不断提升基层源头防范能力和水平。精准搭建解纷平台载体,以“市域社会治理基础建设年”为契机,打造口岸边境多级联动管控、综治“乌日特”“五治融合”平安社区(嘎查)、“一社一品”基层治理等治理品牌,夯实社会治理基础,建成具备实战能力的市域社会治理工作体系,提升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从筑牢政治引领的根基,到凝聚“五个认同”的共识;从共享高质量发展的红利,到绘就交往交流交融的画卷,再到构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二连浩特市以行动为笔、以初心为墨,在北疆口岸的广袤土地上,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转化为各民族群众团结奋斗的生动实践。未来,这座“北大门”必将继续坚守主线、锚定方向,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让繁荣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续写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北疆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