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去世的人越来越多?医生建议:天转凉宁喝凉水!别吃这4物

发布时间:2025-09-11 12:59  浏览量:1

本文1787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68岁的孙阿姨一直身体硬朗,平时也不高血压、不糖尿病。可就在初秋换季的清晨,刚洗完脸喝了口冰水,突然捂胸倒地,120赶到已无生命体征。“怎么都没想到,夏天还好好的,怎么一转凉就……”她家人哭着说。医生看完病历后摇头:“不是没预兆,只是大家都忽视了。”

如今心梗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属”,发病年龄越来越低,猝死比例也在不断上升,尤其是天气转凉时,更是高发季!很多人却还在做一些“看似没事”的小动作,殊不知已经悄悄把心脏推向危险边缘。

很多人以为心梗是突然发生,其实它早就“蓄谋已久”。

心肌梗死,通俗讲就是心脏的血管被堵住了,氧气供不上,心肌开始“窒息”,最后部分组织坏死。如果堵得快、堵得狠,几分钟内就能要命。

而每年9月到次年3月,正是心梗高发期。为什么?

天气一冷,人体外周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血液变得更粘稠。心脏原本就负担重,这会儿更吃力了。一旦斑块不稳定、血栓形成,就可能引发梗塞。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急性心梗发病人数超100万,死亡率高达30%以上!而且超过一半的发作都在清晨和寒冷时段

有些人觉得凉水伤胃、伤身,转凉了就开始天天喝热汤、吃热补,却忽略了更要命的“饮食雷区”。医生提醒:这4类食物,最易诱发心梗,尤其在秋冬交替时节,最好少碰!

1.高钠食物

像榨菜、咸菜、腊肉、火锅底料这些,含钠量都非常高。钠离子摄入过多会导致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荷。尤其是本身就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的人,吃咸就像给血管“添堵”,容易加速斑块破裂,引发心梗。

国家卫生健康委推荐:成年人每日钠摄入应不超过2000毫克,即食盐不超过5克。但调查显示,我国居民平均摄入量高达9.3克,几乎是建议量的两倍!

2.高糖高油甜点

蛋糕、奶茶、炸串这些“甜蜜诱惑”,其实是“心脏杀手”。高糖高脂饮食会导致血脂异常胰岛素抵抗,促进动脉粥样硬化。长期下来,血管越来越窄,越来越硬,离心梗就不远了。

尤其是中老年人,血管弹性本就下降,吃多了这些食物,不仅容易肥胖,还可能引发高血糖、高血脂“三高合体”,大大增加心梗风险。

3.高胆固醇食物

动物内脏、蛋黄、肥牛肥羊等,虽然香,但胆固醇含量极高。过多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俗称“坏胆固醇”)会沉积在血管壁,形成斑块。而一旦斑块破裂,就会形成血栓,堵住血管,引发心梗。

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建议:高危人群每日胆固醇摄入不应超过200毫克,而一个蛋黄的胆固醇含量就接近180毫克!

4.浓茶咖啡

不少人秋冬一困就靠浓茶、咖啡提神,殊不知也在“刺激心脏”。咖啡因会引起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导致心脏耗氧量上升。对于原本就有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人来说,这无异于火上浇油。更危险的是,有些人在饭后马上喝浓茶,茶叶中的鞣酸会影响矿物质吸收,长期还会损害血管健康。

其实,绝大多数心梗发作前都有“蛛丝马迹”。

只是这些信号太常见,大家容易忽视:

胸口有点闷,以为是胃胀;

胳膊酸麻,以为是落枕;

呼吸不畅,以为是感冒;

出汗发冷,以为是低血糖。

而一旦真正发作,黄金抢救时间只有90分钟。错过了,就可能是生死两重天。所以医生建议:不要“等疼得厉害了”再去医院,有胸闷、气短、乏力等异常,早查早治才是关键。

预防心梗其实没有那么难,关键是防寒、防堵,配合“三做”:

保暖:尤其是清晨和夜晚,注意头、脚、颈部保暖,避免血管骤缩;

控脂:定期检查血脂、血压,合理饮食,远离“油腻”;

多动:每天快走30分钟,促进血液循环;

好睡:保证7小时以上睡眠,减少心脏负荷;

稳情绪:情绪激动也可能诱发心梗,保持心平气和,心脏才不“暴走”。

心梗不是突然发生的,它藏在每一个你以为“没事”的细节里。一口咸菜、一杯浓茶、一场情绪波动,都可能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秋凉时节,请给心脏多一点温柔。宁可喝凉水,也别吃错东西,更别忽视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参考资料:

[1]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
[2]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冠心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3] 国家卫生健康委.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2)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