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于谦为何不能善终?成为忠臣的那一刻,他的死就是注定的!

发布时间:2025-09-11 11:27  浏览量:2

只要朱祁镇复辟,于谦不能善终就是注定的。朱祁镇兵败被俘后,他是希望明朝能够救他的,可是明朝上下在张太皇太后和于谦的主导下,直接放弃他,拥立朱祁钰为帝。

朱祁镇对瓦剌来说,就没有了利用价值,按照常规思路来说,就是死路一条。

这对于朱祁镇而言,等于是明朝众人亲手害死了他这个皇帝,就算明知道这些人的做法是对的,但是人都是有私心的,蝼蚁尚且偷生,何况是人?换作你是朱祁镇,会不会恨这些害了你的人?

张太皇太后是朱祁镇的奶奶,他不敢记恨。那就只能把这些仇恨加在另一个主导人于谦的身上。

这个时候就已经注定,只要朱祁镇再次手掌大权,必然报复于谦。不要赌皇帝的善良,比起善良,他更在乎的是利益,是名声。

就在朱祁镇回来八年之后,他趁着朱祁钰病重,趁机发动夺门之变,成功复位称帝。

所有大臣都已经认可,只有于谦反对,用朱祁钰的功劳来反驳朱祁镇复辟,认为他不该如此对待自己的弟弟。

这话等于是在打朱祁镇的脸,等于是揭开了他当初兵败土木堡的耻辱,也是他重新掌权的唯一障碍,换作你是朱祁镇,会不会杀于谦?

退一步来讲,就算于谦拥护朱祁镇上位,就算朱祁镇心胸开阔,没有记恨之前的一切,于谦就能善终吗?

不会,他照样得死,因为他触碰到了一个忌讳:功高盖主。

明朝当时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北京保卫战能打赢,明面上是靠朱祁钰和张太皇太后的领导。

事实上,这场战役能够胜利,真正的功臣是于谦,是他在统筹指挥布局,力挽狂澜,为明朝续命两百年。

于谦有这份功劳加身,在当时的威望已经无人能比。百姓只知道国家的支柱是少保于谦,皇帝的威严已经完全遮挡在了于谦的阴影之下,只知于谦,不知道朱家皇帝。

这种情况,别说是朱祁镇容不下于谦了,就哪怕是李世民、朱元璋再生,于谦也必须死。

于谦再怎么忠诚也没用,黄袍加身的事情已经发生过了。当一个大臣的威望随着时间的发酵,变得越来越无法压制的时候,就算他不想当皇帝,手底下人也会推着他上位的。这是显而易见的。

所以,朱祁镇不管是为了自己的私心,还是为了江山稳定,都必须杀他,重新树立皇帝的威严,让所有人都明白,这个天下做主的,还是他这个朱家皇帝,不是于谦。

所以,于谦必须死!

…………………

说一个题外话:

于谦拥立朱祁钰为帝,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看似是放弃了朱祁镇,实际上这才是真正的救他。原因有三:

第一,朱祁镇没有了皇帝的身份,对瓦剌就没有了利用价值,自然不会重视他,变得可有可无,不会紧抓着不放。

第二,明朝虽然战败,却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仍然国力强大。

朱祁镇曾经是明朝的皇帝,如果看他没用,就杀了他泄愤,等于是羞辱了整个明朝上下,会激起明朝疯狂的报复。

如果长期囚禁,就得时刻防备明朝的攻打,劳民伤财,得不偿失。

瓦剌虽然取得一时胜利,但是以他们的体量,根本扛不住明朝的报复,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所以,他们不敢杀朱祁镇,又不能不放朱祁镇,瓦剌其实是左右为难。

第三,对朱祁镇杀不得,放了又不甘心。明朝趁机送出一些金银财宝赎回朱祁镇,对瓦剌是最好的结果,既得到了利益,也维护了面子,就只能顺着台阶下了。

于谦的这种做法才是最聪明的,让瓦剌对朱祁镇不重视,又不敢杀,不放又怕明朝揪着不放,放了又担心得不到好处,陷入左右为难。只需要给他们少许的好处,心理就能达到平衡,有了台阶下,朱祁镇自然就安全了。

可惜,朱祁镇应该是没想明白这一点,不然就算是念着救命之恩,哪怕不能放了于谦,也不会杀了他,而是选择终生囚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