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建议:过了70的老人,宁可牙齿缺失,也别在这3种状态去镶牙

发布时间:2025-09-11 11:26  浏览量:2

70岁之后,还要不要镶牙?很多老人一听牙掉了,第一反应就是“得赶紧补上”,仿佛牙不全了,就不是完整的人了。但临床上我越来越发现,有些时候,牙齿缺失也许比“硬镶”要安全得多。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不少老人是在身体不适慢病不稳营养状态差的情况下被“劝”去镶牙的。表面上是恢复口腔功能,实则可能是给身体添了堵。有三种状态下的老人,真的不建议轻易镶牙,不仅恢复不了咀嚼,反而可能搞出一堆新麻烦。

那问题来了——明明牙掉了是个现实麻烦,那什么情况下反而不能动?医生不是都说镶牙能改善营养吸收、提高生活质量吗?答案没那么简单。人体不是机器,每一个决定都得看整体状态。70岁以后,身体有自己的节奏,强行“修复”反而可能打乱这个节奏。镶牙,得讲究“时机”。

第一种,身体虚弱,连饭都吃不动的老人,先别急着镶牙。

这类老人最明显的特征是:吃饭靠流食,走路靠搀扶,体重肉眼可见地往下掉。很多家属一着急,认为是“没牙吃不下”,于是赶紧安排镶牙。但错在把果当因了。很多时候,是全身营养状态已经出了问题,牙齿只是个“背锅”的。

营养不良的人,口腔黏膜变薄、牙龈萎缩、唾液减少,这时候强行镶牙,不但戴不住,还容易造成压迫性溃疡。别小看这口腔小伤口,老年人免疫力差,恢复慢,一个小口子可能拖上一个月,严重时甚至继发感染。

这时候,重点应该放在提高基础营养状态上,而不是急着“补牙”。等身体缓过来了,哪怕先戴个临时义齿试试,都比现在强行上阵要明智得多。

第二种,慢病控制不佳的老人,别急着进牙科诊室。

尤其是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还在反复波动的那类人。很多人觉得镶个牙和这些病没关系,但整个过程——从取模、试戴、调整,到正式佩戴——对身体是有负担的。

举个常见的情况:糖尿病人血糖飘忽不定时,口腔的伤口愈合能力严重下降,镶牙过程中的轻微摩擦都可能导致口腔溃烂,甚至引起牙槽骨吸收。而高血压病人,在紧张、焦虑的状态下接受口腔操作,容易诱发血压波动,严重时甚至有诱发心梗的风险。

更别说那些合并脑梗、冠心病史的老人,一个镶牙操作可能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慢病没控制好之前,哪怕缺几颗牙,也别把“恢复咀嚼”当成头等大事。稳住病情,才有资格谈修复。

第三种,认知退化、操作能力下降的老人,更要慎重。

这一类人常常被忽视。很多认知功能下降的老人,在家属的“代为决定”中被安排了镶牙。但他们自己根本意识不到义齿的使用规则,不会摘戴、不懂清洁、不知道异物感该怎么处理。

结果是:义齿掉了也不知道、卡了也说不清楚,甚至有老人把义齿当饭吃了——真的有这种情况,医院急诊科不是没见过。

认知障碍不是单纯的记性不好,它影响的是理解力、判断力和操作能力。一个对义齿没有感知能力的老人,其实根本无法真正“使用”这副义齿。

反而增加了误吸、误吞、口腔清洁困难等风险。与其勉强镶牙,不如做好软食管理,维持基本营养摄入,省心又安全。

你可能会问,那是不是70岁以后都别镶牙了?当然不是。关键在于——人的状态。不是年纪大了不能镶,是状态不行时别强上。70岁以上的人群差异巨大,有的能爬山打牌,有的已经卧床不起,这时候“统一建议”反而是对身体的不尊重。

镶牙是个工具,不是目标。它是为了让生活更方便,不是给生活添堵的

临床上我们也看到很多老人,状态稳定、血糖血压控制得好、认知清晰、营养也跟得上,这时候镶牙,吃嘛嘛香,生活质量明显提升。但前提是——这些“地基”打得稳。

我还想提醒一句:很多人对老年人的牙齿焦虑,其实是社会观念在作祟。觉得牙掉了就没面子,拍照不好看,和人说话都得捂嘴。可70岁的脸本来就不是20岁的样子,何必为了“体面”去冒“代价”。

牙齿缺失确实会影响咀嚼,但不是立刻“判死刑”,也不是非镶不可。我们更该关注的是——老人现在能不能吃东西?能不能自己照顾自己?有没有疼痛?有没有情绪波动?这些才是生活质量的核心。

有研究指出,70岁以上老年人,如果基础健康状态差,强行佩戴义齿,反而会出现营养摄入下降、口腔黏膜损伤、生活满意度下降等问题。这是逆向效果,不可不防。

老年健康,从来不是“补什么缺什么”,而是顺着身体的节奏,找到合适的平衡点。有时候,放下“必须修复”的执念,反而是对身体最大的尊重。

更深一层说,我们也要从文化层面松绑——不是所有“缺失”都非得“补上”。有些东西,缺着也能活得体体面面。缺牙不是病,乱镶才伤身。

最后提醒家属一句:别替老人做决定,他不是机器。镶牙前,先问问他吃饭痛不痛?戴义齿会不会不舒服?有没有什么顾虑?这些比“牙齐不齐”更重要。

总结一句话,过了70岁,镶不镶牙,不看年纪,看人本身的状态。

如果你正好有家里的老人处在这个阶段,不妨把这篇文章转给他们看看,也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家的真实经历。分享,是对健康最好的传递。

点个赞、转发一下,也许就能帮到更多不该“硬镶”的老人。

参考文献:

1、王大伦,张志愿.老年人口腔修复治疗的适应证与风险评估[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21,56(5):289-293.

2、刘红,高峰.老年人义齿修复与生活质量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0,40(15):3708-3711.

声明: 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