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理 :小说要能说,韵文要能唱,叫《说说唱唱》,有什么不好!
发布时间:2025-09-09 15:48 浏览量:3
1906 年 9 月 24 日,赵树理出生于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黄土地的厚重与质朴,从他呱呱坠地起,便深深融入了他的生命。自幼,他就对民间文艺展现出浓厚的兴趣,田间地头的民谣、村里老人口中流传的故事,都是他童年最珍贵的精神食粮 。7 岁时,他踏入私塾的大门,然而求学之路充满坎坷,让他不得不暂时中断学业 。直到 11 岁爷爷去世后,他才重新回到学校 。
1920 年,他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入榼山完小 ,毕业后成为一名小学教师 。可在那个看重关系和靠山的时代,没有背景的他很快就被解雇。父亲为了他的前途,不惜向地主借债,送他去长治继续读书 。1925 年,他成功考入山西省立长治第四师范学校 ,却因学生运动,被迫中断学业 ,只能在阳城、安泽一带的深山里躲避风头 ,直到 1929 年秋后才回家 。年底,沁水县招考小学教员,他凭借扎实的学识考得第一名,被分配到关西小学任教 ,却又因薪水较高遭同行嫉妒,再次失业。
失业期间,赵树理尝尽了生活的艰辛,他当过抄写员、刻过讲义、改过语文卷、糊过信封、做过笔店伙计 ,在生存的边缘苦苦挣扎 。但生活的磨难并没有磨灭他对文学的热爱,反而让他更加坚定了从事文艺大众化工作的决心 。1930 年到 1934 年间,他一边流浪,一边写作 ,陆续创作了《金字》《铁牛的复职》《白得雪》《有个人》等作品 ,开始在文学的海洋中崭露头角 。1936 年,他回到老家,受邀到长治的乡村师范学校任国文教员 。此时,抗日战争的烽火已经燃起,他积极投入到党领导的抗日宣传活动中 ,并于 1937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从此,他的文学创作与革命事业紧密相连 。
在山西,赵树理开始编报纸副刊 ,他的笔触深入到农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写出了许多反映农村社会生活的小说 。“七七” 事变后,他回到阳城参加了 “牺盟会” ,积极投身抗日斗争 ,担任《黄河日报》太南版《山地》副刊主编 ,专门揭发阎锡山的劣迹 。在此期间,他还编写了上党梆子的历史剧《韩玉娘》和《邺宫图》等 ,用文艺的形式激发人们的抗日热情 。
1943 年,是赵树理创作生涯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这一年春天,他和王春一起调入北方局党校政策研究室工作 ,他深入群众,了解他们的生活,发现了许多珍贵的创作题材 。据左权县民兵队长岳冬至和智英祥的真实故事,他写成了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 。这部作品以其鲜活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一经问世便迅速风靡解放区 ,创造了半年发行四万册的销售奇迹 。它就像一阵春风,吹进了人们的心田,让人们看到了新思想、新观念在农村的萌芽 。
同年末,他又创作了反映抗日战争时期农村阶级斗争错综复杂形势的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 ,以快板的形式讲述故事,深受群众喜爱 。在促进减租减息政策推广的同时,也为中国现代文学增添了一抹亮色 。此后,从 1944 年到 1948 年间,他又先后创作了报告文学《孟祥英翻身》、鼓词《战斗和生产结合 —— 一等英雄庞如林》、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话剧《两个世界》、中篇小说《邪不压正》等 ,这些作品如同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展现了解放区农村的社会变迁和人民的斗争生活 。赵树理在解放区文艺创作中的贡献得到了广大群众和文艺界的高度重视与赞扬 ,1947 年 7 月,在晋冀鲁豫边区文联召开的座谈会上,正式提出了学习 “赵树理方向” 的号召 ,他成为了解放区文学的一面旗帜 。
1949 年,北平解放的曙光划破了历史的长空。赵树理,这位从黄土地中走来的作家,却如同一颗璀璨的明星,打破了北平文学界的沉寂 。继《邪不压正》之后,赵树理的《传家宝》《小经理》《田寡妇看瓜》等一系列小说,如同一串串耀眼的珍珠,先后在《人民日报》和《大众日报》上发表 。
《传家宝》是赵树理的又一力作,可视为他继《孟祥英翻身》之后,对解放区农村社会关系变革的又一次深刻呈现 。小说以婆婆李成娘与媳妇金桂的婆媳矛盾为切入点,细腻地描绘了家庭生活中的琐碎细节和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 。李成娘,这位恪守旧规的封建妇女,视勤俭持家为传家宝,却顽固地守旧,被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紧紧束缚 。她对媳妇金桂的种种行为看不惯,觉得她不像是个女人家,用水浪费,做事不符合自己心中的传统标准 。
而金桂,精明能干,善治家财,不仅是农业生产的一把好手,还积极投身于农村政治活动 。她勇敢地摆脱了封建牢笼的束缚,追求思想解放和人格平等,对婆婆的陈旧观念并不理会 。当婆媳之间正面交锋时,婆婆最终妥协了,但她内心并未真正承认自己的无知 。通过这一故事,赵树理深刻地反映了解放区政权稳固之后,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宗族、家庭中的长幼关系、理家方式的变化 。
《田寡妇看瓜》则以独特的视角,通过一块瓜地解放前后的变化,深刻地表现了翻身后农民精神的巨大变化 。解放前,社会贫富差距悬殊,农民田寡妇生活困苦,她的瓜地是全家生活的希望,因此她使尽浑身解数,小心翼翼地看守瓜田,生怕贫民秋生到瓜地偷瓜充饥 。而秋生,同样生活在贫困的深渊,为了让家人填饱肚子,不得已做出偷瓜的行为 。这种行为背后,是生活的无奈和对生存的挣扎 。
解放后,土地改革的春风吹遍大地,秋生分得土地,从此他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所种的瓜田喜获丰收,曾经偷瓜的他,如今变得慷慨大方,热情地请田寡妇到瓜地里随意取用 。田寡妇也因此再不到自家瓜地去细心守护 。这一转变,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改善,更是农民精神面貌的焕然一新 。
赵树理笔下的这些人物,与丁玲《莎菲女士日记》中的莎菲、沈从文《边城》中的翠翠、老舍《骆驼祥子》中的祥子、茅盾《子夜》中的吴荪甫等典型人物不同 。他笔下的人物并非高度集中的典型,而是带着泥土的芳香,充满了生活的真实感 。他们性格多样化,或质朴憨厚,或精明能干,或保守顽固,每一个人物都仿佛是我们身边的真实存在 。
赵树理的小说创作风格宛如一座独特的文学宝藏,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他的语言简洁明快,如同山间清澈的溪流,毫无雕琢的痕迹,却能精准地传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 。他善于运用通俗易懂的词汇和简洁的语句,让每一个读者都能轻松地走进他所描绘的世界 。
比如在《小二黑结婚》中,“刘家峧有两个神仙,邻近各村无人不晓:一个是前庄上的二诸葛,一个是后庄上的三仙姑” ,这样简单直白的表述,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却如同一幅生动的乡村画卷,瞬间在读者眼前展开 。他的语言幽默诙谐,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常常能让读者在欢笑中感受到生活的真实与美好 。二诸葛在久旱逢雨后还念叨着 “不宜栽种”,这种看似荒谬的行为,通过赵树理幽默的笔触描绘出来,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也深刻地刻画出了二诸葛的封建、迷信和固执。
赵树理对农村生活细节的描绘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他仿佛是一位技艺高超的画家,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农村生活的点点滴滴 。在《李有才板话》里,他对阎家山土窑洞的描写,让读者仿佛能触摸到那粗糙的墙壁,感受到窑洞内的昏暗与潮湿 。他对农民劳作场景的描写,如农民们在田间挥汗如雨的身影、他们手中农具的使用方式,都展现出了他对农村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熟悉。
在新中国文艺发展的长河中,《说说唱唱》宛如一座熠熠生辉的灯塔,照亮了大众文艺前行的道路 。它的诞生,承载着赵树理对大众文艺的深厚期望和独特理解 。
1949 年 10 月 15 日,大众文艺创作研究会的成立,为《说说唱唱》的诞生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在这次意义非凡的大会之后,执委会便紧锣密鼓地开始筹备一个综合性的通俗文艺刊物 。赵树理提出的 “说说唱唱” 这一刊名,简洁而有力地表达了他对刊物的定位和追求 。他认为,小说要能说,韵文要能唱,这才是中国文学的正统 。“说说唱唱” 这个名字,正是这种理念的生动体现 。然而,这一刊名的确定过程却充满了波折 。执委会的成员们对这个名字的看法不一,有人觉得它太土太俗,不符合刊物的 “高雅” 定位 。
于是,他们为了寻找一个更 “雅” 更 “妙” 的名称,多次开会讨论,却始终无法达成共识 。赵树理得知此事后,心中的怒火被点燃了 。他拍着桌子,愤怒地喊道 :“弄了几个月时间,你们连办这个刊物的目的都没搞清!我们办它就是要提倡说唱文学,这是中国文学的正统 。小说要能说,韵文要能唱,我们叫‘说说唱唱’,正好体现我们的主张,这个名字有什么不好?”
1950 年 1 月 20 日,《说说唱唱》正式公开发行,它如同一颗璀璨的新星,在文艺的天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创刊号上,不仅有郭沫若、茅盾、周扬等文艺界领导的题词,这些题词犹如璀璨的星辰,为刊物增添了耀眼的光辉 ,也有赵树理亲自创作的鼓词《石不烂赶车》 。这篇作品,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说说唱唱》的辉煌篇章 。
《石不烂赶车》改编自诗人田间的长诗《赶车传》 。田间的《赶车传》以浪漫主义的笔触,描绘了石不烂这个 “传奇英雄” 的形象 。然而,在赵树理的眼中,这个形象过于理想化,缺乏生活的真实感 。于是,他以 “山药蛋派” 特有的质朴笔触,对《赶车传》进行了大胆的改编 。他删减了原作中大量的抒情段落,这些抒情段落虽然优美,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故事的连贯性和人物的现实挣扎 。他强化了人物的现实挣扎,让石不烂这个人物更加贴近生活,更加真实可信 。
为了让《石不烂赶车》更适合鼓词的形式,赵树理还充分考虑了鼓词的特色 。鼓词是一种说唱艺术,它要求语言简洁明快,节奏鲜明,富有韵律感 。赵树理在创作时,精心锤炼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使作品的语言简洁易懂,朗朗上口 。他注重节奏的把握,通过巧妙的句式安排和押韵,使作品的节奏富有变化,能够紧紧抓住读者的耳朵 。例如,“石不烂,脾气暴,赶起车来不要命” ,这句简单的话语,不仅生动地刻画出了石不烂的性格特点,而且节奏明快,易于传唱 。
《石不烂赶车》的成功,不仅在于赵树理对原作的精心改编,更在于他对大众艺术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他深知,大众艺术要想赢得读者的喜爱,就必须贴近生活,反映人民的心声 。他通过石不烂这个人物,展现了太行山下庄稼汉的坚韧与顽强,他们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不屈不挠,追求着自己的幸福和自由 。这种对生活的真实描绘,对人民的深切关怀,使《石不烂赶车》成为了大众艺术的经典之作 。
《石不烂赶车》在《说说唱唱》创刊号上发表后,立即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 。诗人萧三在《谈谈新诗》一文中,将《石不烂赶车》与田间的《赶车传》进行了对比 。他认为,《石不烂赶车》对新诗来说,既是一个 “讽刺”,也是一个 “启发” 。所谓 “讽刺”,是指《石不烂赶车》在语言的简洁明快、内容的贴近生活等方面,比《赶车传》更胜一筹,这让那些过于追求形式和技巧的新诗相形见绌 。作家孙犁也对《石不烂赶车》给予了高度评价 。他说 :“赵树理写《石不烂赶车》,令人看出,他不只对赶车生活知识丰富,对鼓词这一形式,也运用自如 。” 孙犁的评价,不仅肯定了赵树理在创作上的才华,也强调了他对鼓词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传承和创新 。
除了《石不烂赶车》,《说说唱唱》还发表了许多其他优秀的作品 。这些作品涵盖了快板、单弦牌子曲、数来宝、相声、鼓词、评书、联珠快书、山东快书等多种曲艺形式 ,如快板《二万五千里长征》、单弦牌子曲《青年英雄潘天炎》、数来宝《战士之家》、相声《夜行记》《飞油壶》、鼓词《邱少云》、评书《登记》《一锅稀饭》、联珠快书《闹天宫》、山东快书《侦察兵》《东岳庙》等 。这些作品以其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和生动的表现手法,展现了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精神面貌,受到了读者的热烈欢迎 。它们不仅在刊物上发表,还被表演艺术家们搬上舞台,在全国各地演出,获得了广泛的好评 。这些作品的成功,进一步证明了《说说唱唱》在推动大众文艺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