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网评:盲人企业家的旧账,不应是一笔烂账

发布时间:2025-09-08 20:12  浏览量:3

盲人姜志国看不见光,却听得见承诺。

据大象新闻报道,2016年,长岭县棚改项目资金链告急,政府“拉郎配”请姜志国垫资1258万元,并拿出67套房源作保。八年过去,项目烂尾、领导换届,承诺随之蒸发。2024年,县政府拟以1159万元买断其全部债权,前提是他放弃剩余702万元本息,并签下“永不追偿”承诺书。姜志国拒绝,维权无门,如今企业破产、生活困顿,却连政府大门都进不去。

梳理事件脉络,其实并不复杂,政府求援、企业施救、承诺落空、债务悬空。真正刺痛公众眼睛的,是某些官员对旧账选择性失明,把社会信用当击鼓传花,鼓声一停,责任落地无声。这种反差,比欠款本身更伤人心。

新官不理旧账并非新病。国家层面三令五申,201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政务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地方政府要守信践诺;2020年《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再次强调,政府不得以换届、政策调整等为由违约毁约。然而,长岭县政府的做法,几乎逐条反着来:项目烂尾无人接手,领导一换面孔就变,保安一句“不在”把债权人挡在门外。若连法院确认的债权都能搞权力耍赖,还谈什么招商、引才、留企?

棚改本是民生工程,政府是责任主体,若因资金短缺拉企业“江湖救急”,更应以诚信回馈诚意。可政府提出“1159万元一次性买断”,看似偿债,实则附带“放弃其余本息”胁迫式和解。这种要么全拿、要么全不拿的城下之盟,涉嫌利用行政优势地位,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也让政府公信力二次塌方。

接棒不是接盘,更不是接力赖账。新官理清旧账,必须以法治化破题。首先,上级财政应迅速介入审计,明确债务性质,该政府承担的,按中央要求纳入预算化解;属于合同违约的,由县政府履行法院判决,足额清偿;该追责的,移交纪检监察。其次,对胁迫式承诺展开调查,若存在利用行政优势逼签情形,应宣布承诺无效。最后,要建立政府诚信档案,把地方政府履约情况纳入巡视、审计、干部考核,与转移支付、债券额度硬挂钩,让失信者受限、守信者受益成为硬约束。

信用是政府最硬的“基础设施”,一个社会的信用体系,其核心也在政府。要知道,企业可以破产,个人可以跌倒,但只要政府守信,市场就敢再下注;可一旦政府失信,哪怕项目再起、楼房再高,也难掩“烂尾”的声誉。

“钱,钱要不回来;房,房也没有了”。姜志国仍在黑暗中等待一盏可以点亮公道的明灯!

作者: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