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大召寺广场

发布时间:2025-09-08 19:50  浏览量:3

秋天的大召寺广场

作者︱孙树恒

这个周日,阳光是被揉碎的金箔,轻轻铺在青城的青砖黛瓦上,连风都带着三分暖意。应书法家孙世虎老师之约,我踏过大召寺旁的石板路,走进一个饭馆,弥漫着烧麦的味道,热气裹着醇厚的香,漫过桌角。

著名画家范治斌老师刚放下写生的画架,就赶了过来,指尖还沾着未干的墨香;几位友人相陪,有握过画笔的画家,有护过烟火的警察,也有算过民生账的税务官员。身份各异,却因对生活的热爱、对雅趣的执着,在此聚在一起。茶盏轻碰,茶汤飘香,我们聊起人生,像品一泡老茶,苦过舌尖,留在喉间的是回甘;聊起艺术,范治斌老师说“笔墨要沾着生活的气”,孙世虎老师挥毫“字里要藏着心底的光”,灵感的碎片在茶香里飘着,落进每个人眼里;也聊起年少时追过的女孩子,那些藏在日记本里的名字、递过的纸条,在笑声里翻涌成浅金色的回忆。阳光从窗缝溜进来,落在我们鬓角的霜花上,却没遮住眼底的亮,原来岁月会老,可心底的热忱,永远像这秋日的阳光,暖得刚刚好。

从酒楼出来,大召寺广场的风里,忽然飘来几抹亮色,是穿民族服装的女孩子,像从草原画卷里走出来的。

她们的蒙古袍,是初秋的草原色:有奶茶般的乳白,有胡杨般的金黄,还有天边流云似的靛蓝。领口、袖口绣着缠枝莲,针脚里藏着草原的风;腰间系着银饰腰带,走动时叮当作响。她们笑起来时,酒窝里盛着阳光,她踮脚转了个圈,袍角扬起,像展开的蝶翼。

她们在大召寺红墙下驻足,在石狮子旁摆姿势,手机镜头里,是青春与传统的相拥。有游客问“这袍子真好看”,姑娘们笑着讲解“这是察哈尔的样式”“这绣的是吉祥八宝”,声音清脆,像草原上的百灵。风掠过广场,拂动她们的衣袂,也拂动经幡上的经文,那一刻,古老的召庙与鲜活的青春,在秋日里凝成一幅画,原来美从不会过时,只是换一种方式,在人间绽放。

广场一角,有更软的风景。一个扎着小辫子的小女孩,正搂着两只小羊,小羊一身雪白,像刚落的初雪,温顺地靠在孩子身边,偶尔用湿润的鼻子蹭蹭孩子的手心。

孩子的笑声像刚剥壳的糖,甜得晃人。要和小羊合影,身子轻轻贴过去,小羊忽然舔了舔她的手背,她咯咯地笑,连眼睛都弯成了月牙。阳光落在她们身上,孩子的白衣、小羊的绒毛,都镀上一层金边,连地上的影子都透着暖。

我站在不远处看着,忽然想起自己的童年,也曾在乡下追过小羊,也曾为了摸一口软绒,追着羊跑遍整个院子。原来无论过多少年,孩子与小动物的亲近,都是世间最纯粹的暖。风轻轻吹过,带着大召寺的香火味,也带着孩子的笑声,这一刻的广场,没有喧嚣,只有岁月静好。

穿过广场东侧的拱门,便是塞上老街。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两侧是风格各异的店铺,青砖黛瓦,飞檐翘角,门楣上的旧字号,还留着当年的墨迹。

街口的牌楼,正面刻着“塞上老街”,笔力苍劲;背面“明清遗韵”四字,藏着四百年的时光。走进去,风里飘着烤奶豆腐的香、老茶的醇,还有手工艺品店里银饰的冷光。一家卖皮画的店铺前,老板正给游客讲“这画里是八骏马”;转角的是剪纸摊,老师傅手腕一转,一只骆驼便立在桌子上,引得孩子围拢。

这条街,曾是归化城的繁华所在。当年,中原的茶叶、丝绸从这里运往草原,草原的牛羊、皮毛从这里输往内地,驼队的铃铛声、马帮的吆喝声,曾在这条街上响了几百年。如今,驼铃变成了游客的笑声,马帮换成了往来的脚步,但老街的魂还在,青砖缝里藏着历史,木门窗上挂着记忆,每一块石板,都记着各民族交融的故事。走在老街上,像走在时光的褶皱里,一边是当下的热闹,一边是过往的厚重,让人忍不住放慢脚步,怕惊扰了这跨越百年的暖。

广场东侧的展架前,挤满了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摄影展,正在这里静静讲述过往。

一幅幅黑白照片,像打开的时光匣子。有大青山八路军战士握着步枪的身影,军装补丁摞着补丁,眼神却比秋日的阳光还亮;有村民给八路军送粮的画面,独轮车上堆着小米,车辙印里藏着生死与共的情;还有硝烟弥漫的战场,战旗飘扬,人们一脸悲壮的容颜。

一位白发老人指着照片,声音发颤讲述着,旁边的年轻人认真听着,手机镜头对着照片,想把这段历史刻进心里。风拂过展架,照片边角轻轻晃动,仿佛在诉说:那些在烽火里倒下的人,从未真正离开;那些用生命换来的和平,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站在照片前,我忽然懂得,这秋日的暖,不是凭空来的,是无数人把黑暗扛在肩上,才让我们能沐浴在这样的阳光里。

从摄影展转身,大召寺的红墙便撞进眼里。这座始建于明朝万历六年的召庙,红墙如染了夕阳,青瓦覆着秋霜,金穹顶在阳光下闪着微光,像藏着无数故事。

站在无量寺山门前,朱漆大门上的铜环,被岁月磨得发亮。推开寺门,香火的气息漫过来,混着经幡飘动的轻响。院内的壁画,是几百年前的匠心,吉兽如意踩着祥云,佛教人物衣袂翩跹,色彩虽有些斑驳,却依然能看出当年画师的虔诚。大殿内,银佛端坐,鎏金的衣纹里藏着庄严;梁上的龙雕,鳞爪分明,似要腾空而起。这银佛、龙雕、壁画,便是大召“三绝”,每一件都浸着时光的厚,藏着文化的魂。

四角屋檐上的神兽,静静望着远方,几百年了,它们看过草原的风,看过归绥的雪,也看过青城的春。香火在香炉里袅袅升起,带着人们的祈愿,飘向蓝天。有人在佛前合十,有人在壁画前驻足,连脚步都放得很轻——怕惊扰了这千年的宁静,也怕辜负了这岁月的馈赠。大召寺像一位老者,沉默地站在秋日里,用红墙、梵音、香火,告诉每一个来人:心安处,便是故乡;心有敬,便能遇见美好。

大召寺广场南侧,玉泉井藏在几株老槐树下。青石板围着井口,井口盖着雕花石盖,旁边立着“万古流芳”的石碑,字迹已有些模糊,却依然能读出岁月的重。

关于这口井,有两个传说:一说是康熙皇帝路过大召,御马刨地,清泉涌出,便有了“御泉井”;另一说是康熙年间,“白大将军”费扬古的战马,在此踏出泉水,解了将士的渴。无论哪一种,都藏着青城人对这口井的珍视。

曾几何时,这口井的水,是青城人的日常。清晨,挑水的人排着队,木桶撞击石板的声音,伴着笑声,在巷子里回荡;主妇们用这井水洗衣、做饭,说“这水甜,煮茶都香”。如今,井已不再供水,但人们依然爱来这里——老人会给孩子讲井的故事,游客会摸着石碑拍照,还有人会对着井口轻语,仿佛在和过往对话。

大召寺山门前,曾挂着“九边第一泉”的牌匾,如今虽移至东仓菩萨庙,可玉泉井的名,早已刻在青城人的心里。秋风拂过落叶落在井台上,我仿佛听见,百年前的挑水声、笑语声,正从井里慢慢浮上来,和当下的时光,融成一汪暖。

这秋日的大召寺广场,有茶语的暖,有衣袂的艳,有孩童的笑,有老街的韵,有历史的重,有梵音的静,还有井水的甜。每一处风景,都是时光的馈赠;每一段故事,都是生活的深情。走在这里,忽然觉得,所谓幸福,便是能在这样的秋日里,遇见暖,记住美,守住心底的热爱。

(作者档案:孙树恒,笔名恒心永在,内蒙古奈曼旗人。蒙域经济30人专家组成员,呼和浩特市政协智库专家。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 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副会长,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兼副秘书长,大盛魁公司文化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