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夫妻的神仙爱情:“他放牧,她做毛毡”火爆全网
发布时间:2025-05-15 20:05 浏览量:6
在岁月的长河中,家是最温暖的港湾,承载着爱与希望的灯火;在时光的画卷里,家是最动人的笔触,勾勒出平凡生活的幸福模样。2025年5月15日,第32个国际家庭日如约而至,这个充满温情的日子,不仅是对千万家庭的礼赞,更是对“家”这一永恒主题的深情回望。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让我们走进来自内蒙古牧区的“最美家庭”——萨日娜和图布雄吉日嘎拉一家,聆听他们的故事,感受那些藏在柴米油盐中的诗意,与历经岁月沉淀的智慧。
2025年3月8日,春风轻拂着广袤的牧区,远在牧区的图布雄吉日嘎拉给妻子萨日娜打了一个电话,告诉她,今年家里的第一只小驼羔出生了。因为小驼羔是在3月8日出生的,所以萨日娜和图布雄吉日嘎拉商量后决定给它起名叫做“38”。
图布雄吉日嘎拉说:“你可以制作一幅小驼羔的毛毡画,以纪念这个来到咱们家庭的小生命。”
丈夫对家庭、对她的心意让萨日娜感动,她觉得这是丈夫送她的最好的三八妇女节礼物。
身为蒙古毛毡技艺的非遗传承人,萨日娜很快把“38”的头像画制作好了,并将它摆放在家里最显眼的位置。每当萨日娜看到这幅画时,她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远在牧区的丈夫以及他们之间的点点滴滴。
她和丈夫虽然分隔两地,但是情意相连,共同为美好生活而努力,他们活成了幸福的榜样。他们的家庭,被全国妇联推选为“2023年全国最美家庭”。
01
匠心传承里的热爱
黄沙连绵,沙丘层叠,延伸向无穷的远方。古老的韵律有节奏地响起,擀毡调在齐声唱和中像是远古的召唤。沙漠上铺陈着大片大片的白色羊毛,众人手里的木棍跟着擀毡调的节奏敲打着羊毛,将羊毛打得蓬松起来,也将羊毛上的污物打落下来。辛苦的劳作在古老的歌声里变成一场盛大的欢聚活动。
在萨日娜的家乡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潮格温都尔镇西尼乌素嘎查,传统中每年5月都是制作毛毡的好时候。春羊毛是制作毛毡的上品,经过弹毛、铺毛、喷水、卷毡、捆毡等近十道工序,制作出来的春毛毡质地瓷实、柔软耐磨、经久不烂。
萨日娜的爷爷和妈妈都是制作毛毡的好手。她记得小时候,哪家开始制作毛毡了,就像是过盛大的节日,邻居们都会过来帮忙。游牧民族将毛毡视作是有生命和灵魂的,制作开始时,大家唱着赞美毛毡的颂歌,在擀毡调抑扬顿挫的节奏里,人们跳着欢快的舞蹈,祈福毛毡顺利完成。草原上的传统保留节目赛马也会在这时开始热烈地角逐,仿佛是辛苦而热闹的毛毡制作的序曲。
小时候毛毡制作的热闹场面让萨日娜记忆犹新,妈妈常常在家里制作的小型毛毡制品她也很喜欢。一次,萨日娜看见妈妈在织一条漂亮的骆驼鞍毡。妈妈神奇的手艺让她开始对毛毡技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内蒙古毛毡的制作技艺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毛毡在内蒙古人民的心里是吉祥幸福的象征,传统马背上的婚礼中要使用毛毡。
萨日娜还记得她出嫁那天,妈妈给她织了一条长长的毛毡,她踏着这条毛毡,幸福地走向丈夫的家。在萨日娜的儿子出生的时候,按照游牧民族的传统习惯,宝宝的床头放上了毛毡制作的蒙古包和小狐狸,保佑宝宝平安顺遂!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大部分年轻人已经不会毛毡技艺,古老的毛毡技艺面临着失传的风险。看到萨日娜如此喜欢毛毡技艺,丈夫图布雄吉日嘎拉鼓励妻子去拜访名师学习。
萨日娜和丈夫图布雄吉日嘎拉从小学到中学都是同班同学,他们在一次同学聚会上建立了联系。图布雄吉日嘎拉当时在做婚庆事业,萨日娜经常去帮忙,渐渐地,两个年轻人相爱了。
两人都热爱家乡,结婚后,他们回到草原上,接手父辈们的放牧生涯。在传统的游牧生活中,萨日娜接触到了不少毛毡制品,比如每年两次的转场,在去夏牧场和冬牧场的路上,家里的锅碗瓢盆等易碎物品都是用毛毡包裹起来放在骆驼背上运输,即使摔下来也不会打破。
夫妻俩的放牧生活温馨而浪漫,住在沙漠中,有山有水有草,夕阳西下时一排驼队经过沙漠,在清脆的驼铃声里映出了一幅美丽的剪影。但是日复一日,图布雄吉日嘎拉看到了妻子对毛毡的那份牵挂和热爱,他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家里的事务由他一个人打理,让萨日娜可以放心地踏上外出学习的道路。
丈夫的支持就是萨日娜最好的铠甲,她像马儿一样奔赴草原:哪里有作品展,她就去哪里参观;哪里有毡艺培训,她就到哪里学习。萨日娜暗暗坚定一个念想:她要把传统的民族毛毡技艺学好,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02
热爱是一场场奔赴
在萨日娜眼里,毛毡技艺的神奇之处是不用针线、不用胶水,只是通过压、挤、揉、打等方式,就可以徒手将羊毛做成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而每一件毛毡作品都是有生命力的艺术品。她所学习的擀毡工艺是一个民族的符号,也见证了一个民族的源远流长。
传统的毛毡是用羊和骆驼身上自然的毛色制作的,一般只有白色、黑色和棕色三种颜色,而在蒙古国擀毡大师都力格日玛教授的课堂上,萨日娜第一次见识五彩羊毛织就的毛毡工艺品,这让她的创作思路豁然开朗。她细心地将这些彩色的羊毛一一拍照发给丈夫,欣喜地告诉他,这次奔赴千里来听课太值了!
乌兰图雅是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很有名望的擀毡工艺传承人,游牧民族历史上的故事都能被他织成漂亮的毛毡。萨日娜多次自驾到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拜访乌兰图雅,学习毛毡技艺。每次妻子外出学习,图布雄吉日嘎拉总是包揽所有家务,将家里家外打理得井井有条。
草原辽阔,萨日娜出去学习往往要走几百公里路,出去一次花费上万元。每次,图布雄吉日嘎拉都会默默地替妻子安排好一切。不仅把费用包了,还替妻子打包行李,临走前再三叮嘱:不要疲劳驾驶、路上注意安全。
每次学成归来,萨日娜做的第一件事情都是把学到的毛毡技艺传授给丈夫。图布雄吉日嘎拉是一个细心的人,在毛毡画的制作中要用到不同色彩的羊毛,他总是说,做事情要细心,哪怕画面有一点儿色差,也要及时调整颜色,不然不美观。丈夫的这句话让萨日娜记忆深刻,每次做毛毡画时,她总是不厌其烦地调整颜色,做到一丝不苟。
到了家中一双儿女上学的年纪,萨日娜搬到城里照顾孩子,图布雄吉日嘎拉则一个人留在牧区放牧,十天半月才能回城里的家一次。他在牧区放牧时,总是会拍下漂亮的骆驼照片给萨日娜,让她可以看着照片制作骆驼毛毡画。时间久了,萨日娜家里最多的作品就是骆驼毛毡画,她和图布雄吉日嘎拉都很珍爱这些毛毡画。
每次回家,图布雄吉日嘎拉总是帮着妻子一起制作毛毡制品,一双小儿女也在一边观摩学习,全家围坐在桌前其乐融融。12岁的女儿已经能很熟练地给自己的玩偶娃娃制作各类毛毡服装了。
图布雄吉日嘎拉知道妻子的心思都在制作毛毡上,他一回家就包揽了一日三餐。图布雄吉日嘎拉厨艺好,回家住一阵子,萨日娜就会吃胖一些。等图布雄吉日嘎拉去了牧区,萨日娜就又瘦了一些,她笑着将图布雄吉日嘎拉不在家的日子称为“减肥日”。
夫妻俩也有闹别扭的时候,有时候碰上两人意见不一致,图布雄吉日嘎拉会生气地推门出去,可回来时,总会带着一堆好吃的,笑着主动递上来:“还热着呢,快来吃!”这个时候,萨日娜的气也消了,夫妻俩坐下来一边品尝美食,一边讨论刚才的问题。遇事积极沟通、有矛盾不过夜是萨日娜夫妻俩爱情保鲜的秘决。
爱,其实就是一场场的奔赴。萨日娜从草原奔向了深刻在民族基因里的毛毡艺术,用工匠精神去传承、去爱。图布雄吉日嘎拉则从牧区奔向他朝思暮想的妻儿,他们在一次又一次的奔赴中,诠释着毡艺的美丽、爱情的美好和家庭的温暖。
03
毡艺铺就着幸福路
2018年年底,萨日娜和当地6名毛毡艺术爱好者共同创办了乌仁乌德民族手工艺合作社(简称合作社),专门售卖毛毡工艺制品和毛毡画,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小侄女出生时,萨日娜给宝宝做了一个毛毡小吊坠——小狐狸的头顶悬挂着一个迷你的蒙古包,非常可爱。在蒙古传统习俗里,把毛毡小吊坠放在刚出生的宝宝枕边,或者悬挂在他的床头,寄托着驱邪祈福的美好愿望。
萨日娜随手把毛毡小吊坠的图片发了朋友圈,没想到不久就收到订单,一位大叔要给亲戚家的宝宝送一个这样的吊坠。当时,萨日娜正去学校接孩子放学,她让对方在合作社门口等一下。不巧,她在学校耽搁了一个小时,本以为大叔走了。哪知回到合作社,看见大叔还在冷风中等待着。
萨日娜很感动,她用最快的速度制作好吊坠给大叔,并只收取半价。但大叔不同意,坚持要用原价购买,他说:“这么精美的吊坠,这个价格是值得的。”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图布雄吉日嘎拉建议萨日娜在家里办个培训班,教朋友们做毛毡作品。第一次家庭培训班虽然只来了三位朋友,但大家都说学到了不少技能,这给了萨日娜极大的鼓舞。
2019年7月,萨日娜夫妇与乌拉特后旗农牧业局联合举办了面向社会的大型培训班,并邀请蒙古国都力格日玛教授来授课。图布雄吉日嘎拉知道妻子的心愿是将非遗毛毡技艺传承下去,他和妻子商量,除了学员吃住由农牧业局解决,培训的其他所有费用都由夫妻俩承担,希望这样的免费学习可以提升大家的学习积极性。萨日娜高兴地连连点头。
此后,萨日娜夫妇又陆续开办了10多次免费毛毡技艺培训。每次培训班开班后,萨日娜的妈妈都会过来和大家一起做毛毡,图布雄吉日嘎拉则负责一切后勤工作,还兼任摄影师。
免费培训班自开办以来,先后有200多人从中受益。在萨日娜的学员中,大多是全职妈妈、残障人士,还有禁牧后不再放牧的牧民。他们在学习了毛毡技艺之后,将富余的时间利用起来,通过毛毡技艺实现了再就业。
2024年,萨日娜开了一家小小的手工作坊,名为“毛元素”,主要售卖她自己最钟爱的骆驼毛毡画和骆驼毛毡摆件。偶有闲暇,她还教小朋友毛毡制作,很受小朋友的喜欢。
2025年3月,萨日娜在接受采访时说,她觉得现在是自己最幸福的时候,可以放手去制作毛毡作品,传承毛毡技艺。家人健康,生活美满,丈夫虽在牧区,不能天天在一起,但他们的心是时时在一起的。(赵庆 婚姻与家庭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