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破茂决定辞职,日本面临的困境,远非一次首相更迭所能解决
发布时间:2025-09-07 20:09 浏览量:1
2025年9月7日,日本政坛突然传来重磅消息:首相石破茂宣布辞去首相职务。这位去年9月才当选自民党总裁、10月正式就任首相的政治人物,为何在任期未满时突然选择离开?
石破茂的辞职并非临时起意,而是自民党内部长期矛盾与选举失利的集中爆发。自2024年10月众议院选举、2025年7月参议院选举以来,由自民党与公明党组成的执政联盟连续两次丧失议会过半席位,这是自1955年自民党成立以来首次在两院同时失去多数地位。选举结果直接导致政策推行依赖在野党配合,外交谈判空间被压缩,甚至面临“政治真空”风险。
面对如此窘境,自民党内部要求石破茂下台的呼声日益高涨。据日本广播协会报道,截至8月28日,自民党全国47个都道府县分支机构中已有11个公开要求其提前下台,部分议员更在7月28日的恳谈会上直接施压。尽管石破茂曾多次表示“无意固守职位,但需在正确时间做决定”,但党内分裂的危机已无法回避。最终,他选择以辞职避免“党内内耗升级”,试图为自民党保留一线转圜余地。
石破茂的辞职,本质上是日本国内深层次矛盾的集中体现。
经济层面,通胀与民生困境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2025年以来,日本大米价格飙升,民众实际收入持续下滑。尽管石破茂内阁推出每人2万日元现金补助政策,但被批评为“撒钱买票”,无法覆盖生活成本。更严峻的是,美国对日本加征的“对等关税”,直接冲击日本汽车、农产品等支柱产业,而日本在贸易谈判中因执政联盟弱势,难以争取有利条件。
政治层面,自民党“黑金政治”丑闻持续发酵,选民信任跌至冰点。 此前曝光的政治资金丑闻,导致自民党六大派阀中五个解散,但派阀政治的残余势力仍在党内角力。石破茂虽撤换涉事阁僚,却未能阻止党内分裂,反而刺激“倒阁”力量抬头。民调显示,其支持率从7月的9.4%短暂回升至8月底的39%,但仍有42%民众认为他应辞职。
石破茂的辞职,也折射出日本在国际博弈中的尴尬处境。
对美关系上,日本陷入“妥协-挨打”的恶性循环。 特朗普政府以“美国优先”为旗号,要求日本承担更多驻日美军经费,并在汽车、农业等领域对日施压。石破茂虽试图通过“对等美国”口号争取主动权,但选举失利后,日本在贸易谈判中的议价能力进一步削弱,甚至被《华尔街日报》质疑“难以在国会支持对美让步”。
地区安全上,石破茂的激进政策引发争议。 他曾提出“亚洲版北约”构想,主张修订《日美地位协定》、赋予自卫队在美国驻扎权利,并推动修宪将“自卫队”改名为“国防军”。这些政策不仅加剧地区紧张,也在国内引发担忧——在执政联盟弱势的背景下,激进外交可能进一步削弱民众支持。
石破茂的辞职,标志着日本进入新一轮政治重组期。根据自民党党章,若超过半数国会议员和地方支部联合会代表要求,可提前举行总裁选举。目前,前干事长茂木敏充、前首相小泉纯一郎之子小泉进次郎、极右翼政客高市早苗等人均被视为潜在候选人。
然而,无论谁接任首相,都难以回避日本面临的根本性困境:在经济全球化退潮、中美博弈加剧的背景下,日本如何平衡对美依赖与战略自主?如何修复政治信任、重振民生?如何在地缘冲突中避免成为“棋子”?这些问题,远非一次首相更迭所能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