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第一次远征

发布时间:2025-09-07 10:20  浏览量:2

在楼兰以东、河西走廊以北,原本生活着许多戎狄部落,之前都归属匈奴,自从汉朝对匈奴取得了河南之战、河西之战的胜利后,这些部落纷纷归降汉朝。汉朝为了安置这些与中原生产方式截然不同的游牧民,在边境诸郡以外陆续设置了若干属国,负责统辖这些部落。

所谓属国,就是存其国号而属汉朝的游牧部族。在按一定地域范围划定的属国中,由部落首领依本国风俗自行管理本部事务。这些游牧部族骁勇善战,尤其擅长骑兵作战,是汉朝对外征伐中一支不可小觑的军事力量。

太初元年(前104年),汉朝向西北地区的居延属国、张掖属国等征发六千骑兵,又向各郡国征召“恶少年”数万人,由贰师将军李广利统率,西征大宛。

大军浩浩荡荡地从各地陆续出发,经由河西走廊进入塔里木盆地,第一站便是楼兰。此前匈奴派人前来,告知楼兰王不许为汉军提供饮食。面对匈奴使者的恐吓,楼兰王丝毫不敢违背单于的命令,只好下令军民退回城内,死守城池,禁止任何人向路过的汉军提供饮食。

李广利得知楼兰人不肯接应汉军的消息后,立即率军围攻扜泥城。但这次楼兰人早有准备,汉军连攻数日不下,只好向西退却,转而向丝路上的下一站且末行进。

且末国国小民弱,总人口一千六百余人,只有一支三百二十人组成的军队,虽然和楼兰一样坚守不出,但最终还是被汉军攻破,不得已向汉军提供了粮草。

当时匈奴在对汉作战中接连失败,加上国内政局不稳,单于更迭频繁,国力遭到了极大削弱。此次,刚刚继位的儿单于听说汉朝要西征大宛后便深感不安。

一旦汉军西征胜利,西域诸国将从此彻底倒向汉朝,匈奴也将失去西域的大批赋税收入,更让汉朝彻底实现“断匈奴右臂”的战略目标。

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匈奴的统治者决定阻止汉军。然而,如今匈奴国力衰弱,如何才能阻止汉军远征?

此时在位的是儿单于,他打算用西域诸国的力量来牵制汉朝,尽量在贰师将军出征的路上阻挠破坏,让汉军尽早退师。

儿单于急忙召见手下的侍从军官,让其派遣多路人马迅速赶往西域诸国,不论用何种方式都要阻止他们向汉军提供粮草。只要粮草一断,汉军就不可能到达数千里之外的大宛国,更不用说远征攻城。

面对西域诸国的冷遇,李广利感到绝望。从长安出发时,自己原本胜券在握,在未央宫拜别天子时的场景历历在目,眼下却只有一望无际的漫漫黄沙。

然而出乎匈奴人意料的是,在长途跋涉数千公里后,汉军最终来到了大宛国的东部边境城市郁成城下,但是此时汉军只剩下数千人,大部分死于行军途中,剩下的这些士兵也都面黄肌瘦,丝毫没有作战的意愿和能力。这样的军队攻城,结果可想而知,郁成城内的大宛军队以逸待劳,大败汉军的饥饿之师。

汉军死伤众多,李广利与校尉李哆、军正赵始成商量下一步的对策。

李广利认为,他们出征的目标本来是大宛国都,现在却连区区一座边境小城都不能攻下,可见征服大宛并非易事。三人商议之后决定撤军,一边休整部队一边等待时机。

于是李广利召军令官入内,让其晓谕诸部:入夜以后,大军后撤。

就这样,汉朝的第一次大宛之战以汉军大败告终。西域诸国看到汉军失败后,纷纷开始重新审视与汉朝的关系,这让刚刚开通的丝绸之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李广利率领残兵败勇三千余人向东退回敦煌,上书向汉武帝报告撤军的消息,请求放大军东还。汉武帝听到西征大宛失败的消息后龙颜大怒,向玉门关守将发布诏命,命其严守关塞,不准李广利的军队退回中原。

李广利率领返回的残军在玉门关外踯躅数日,由于始终得不到入关的许可,不得不驻扎在敦煌城外的荒野中。

就在李广利出征的路上,他的妹妹——也就是汉武帝最宠爱的李夫人病逝了,两个弟弟李延年和李季都被灭族,得知消息的李广利惶恐不安。

第二年,浞野侯赵破奴率领两万人的骑兵部队,在出击匈奴时全军覆没,主帅赵破奴被俘,匈奴的势力有死灰复燃的势头。朝廷上下议论纷纷,许多人都认为此时应该召回远征大宛的军队,集中全国兵力攻打匈奴。

虽然群臣众说纷纭,但是汉武帝有自己的政治考量。

自从即位以来,汉武帝一刻也没有忘记抗击匈奴的使命,而要削弱匈奴就必须征服西域,对匈奴形成一个巨大的包围圈。如果连大宛这样的小国都不能攻下,那么大夏、康居、乌孙这样的大国更会轻视汉朝,汉朝不仅得不到大宛的良马,以后甚至无法在西域立足。

于是,汉武帝力排众议,决意发起第二次远征大宛的军事行动。他再次征发兵勇,组成了一支六万多人的军队。

上次远征大宛的部队之所以失败,很大原因在于粮草不济。因为缺乏粮草,汉军不得不与各国开战抢粮,所以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因为缺乏粮草,数万汉军在绝域之地忍饥挨饿,战斗力大为削弱。

有了上次惨败的教训,汉军这次做了充分的准备。为了防止大军再次因为粮草短缺无功而返,此次汉军不仅携带了大量的粮草,还带上了牲畜数十万头,其中牛十万头、马三万匹、驴骡和骆驼各数万。

在造势方面,汉朝这次也是煞费苦心。为了向全国军民彰显此战的重要性,朝廷在全国范围内调拨了上百位中高级军官,光是校尉军衔的人就有五十多位。

听说大宛国都内没有井,城内的人都是在城外河流里汲水以供生活日用,如果可以将大宛城外的河水改道,使大宛城内陷入无水困境,汉军即使攻城不利,也能长期围困,使其不战而降。于是,汉朝专门派遣了一支由水工组成的特殊部队,跟随大军远征大宛。

为了防止匈奴在后方偷袭,汉朝发动戍守边关的士卒共计十八万人,作为后备部队,驻扎在酒泉、张掖以北,又让居延、休屠两个属国负责护卫酒泉,与汉朝驻军成掎角之势,以防备匈奴。

可以说,汉武帝此次对攻破大宛、获得汗血宝马志在必得。因此,汉武帝特意选拔了两位相马师担任执驱校尉,准备在城破大宛之后挑选良马。

大军出师当日,由副将军统率西行,前往敦煌与主帅李广利会师。这次,汉朝的西征大军抱着誓取大宛的决心,浩浩荡荡地开出了玉门关,与贰师将军李广利所率的残兵合军后,向西越过茫茫戈壁,再次踏上了万里西征之路。

这次贰师将军李广利的军队人数众多,规模庞大,威震天下,不仅使西域诸国震动,也让匈奴胆寒。儿单于终于意识到,自己低估了汉武帝的决心。

慑于汉军的强大,西域诸国的态度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不仅打开城门迎接李广利,还主动为其提供粮草饮食。汉军所到之处,诸国纷纷归顺。

然而,在来到仑头城下时,汉军却遇到了强烈的抵抗。为了向各国展示汉军的强大军威,也为了即将发动的大宛围城战开展演习,李广利下令连攻数日,不到一千人的仑头城很快被攻破。后来汉朝就在这里移民屯田,并设置了西域都护府。

由于对上次郁成之战心有余悸,李广利率领三万人的主力部队绕过郁成城,直接来到大宛国都贵山城下,并将这座中亚古城团团包围起来。

李广利采用之前定好的断水之计,阻断了贵山城外的河水。河水断流后,贵山城内严重缺水,汉军则趁大宛人困马乏之机,向城内守军发动了猛烈进攻。四十多天后,汉军攻破了外城,俘虏了大宛国最英勇善战的将军——煎靡。

然而,就在此时,汉军后方突然发生了变故。

此前由于出征人马过多,李广利考虑到行军路上的小国难以供给这么多的粮草,就将所率军队分为数支,从南、北两道分别向西进发。李广利主力部队作为前锋,率先到达大宛境内,后方军队则陆陆续续向西行军。

此时匈奴使者再次悄悄来到楼兰国,楼兰王秘密接见了这位使者,使者告知匈奴大单于要求楼兰出兵截击汉朝后方军队,楼兰王难以表态。

此前,楼兰由于劫掠汉使而招致汉军的攻打,国家差点灭亡。这位曾被赵破奴俘虏后又得以放回的楼兰国王,夹在汉朝和匈奴两大强国之间,对于究竟该依附谁,一时难以决断。

被汉朝打败后,楼兰虽然名义上臣服了汉朝,可是汉朝毕竟远隔沙漠,匈奴却近在眼前。况且在楼兰归降汉朝后,匈奴立刻发兵攻打,弱小的楼兰国又一次遭受了兵火之灾。

楼兰王思前想后,决定向汉朝和匈奴同时派出质子以示臣服。在他看来,只要向汉朝和匈奴同时称臣,在匈奴与汉之间严守中立,就可以在两大强国之间获得微妙的平衡。于是,楼兰国的一位王子来到了汉朝都城长安,另一位王子则去了匈奴,成为乌维单于的座上宾。

也正因如此,楼兰几乎再次招来了亡国之祸。

正当楼兰王为是否应该出兵而烦恼时,汉朝一位叫任文的将军正率领军队驻扎在玉门关,通过抓获的俘虏得知楼兰王即将反叛,于是紧急向长安奏报。收到消息的汉武帝最厌恶这种朝秦暮楚的行为,立即下诏抓捕楼兰王。

任文带着军队星夜兼程,从玉门关赶到了蒲昌海东岸,屯驻在楼兰国边境线上。他向楼兰王发去了责令文书,等待楼兰的回复。

此时楼兰已经归顺汉朝,一旦与前来的汉朝军队发生冲突,无疑会被视为向汉朝宣战。想起几年前被赵破奴俘虏的经历,楼兰王觉得弱小的楼兰国再也经不起战争的摧残,便决定牺牲自己来换取楼兰百姓的安宁。

楼兰边境大开,汉军气势汹汹地开进王都,没有遇到丝毫抵抗。任文将军来到王宫,楼兰王早已在大殿毕恭毕敬地等候。任文手持汉朝皇帝的诏书,厉声斥责楼兰王意图背叛汉朝的行为,楼兰王只能无奈地承认自己的罪行。

就这样,楼兰王又一次被押解至长安。楼兰国的命运风雨飘摇。

汉朝为远征大宛的汉军解决了楼兰这个后顾之忧,李广利顺利攻取了贵山城的内城,大宛国王毋寡被杀,李广利在大宛另立新王,从此大宛国归顺汉朝。

来到长安后,楼兰王首先被关押在一处府邸内,数天以后才得以进宫觐见汉武帝。

在大殿朝会上,面对汉朝大臣们的指责,楼兰王作为一个小国国王,不卑不亢地回答道:“楼兰小国位置处于汉朝与匈奴之间,不两面称臣就无法自安。如果皇帝责怪我亲近匈奴,我愿意举国迁徙入居汉朝。”

楼兰王诚恳的回答得到了汉武帝的原谅,楼兰王再次被释放归国。从此,楼兰基本倒向汉朝,与匈奴保持距离,这样的政治格局持续了两代国王。

(摘自《楼兰六百年》雍州节度使 /著 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

编辑:殷华 二审:周华 三审:马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