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兰古国神秘消失,真不是亡于战争,而是亡于如今常见的拉拉蛄?

发布时间:2025-07-08 04:53  浏览量:1

西域有一个曾经繁华无比的古国——楼兰。它像一颗耀眼的明珠,镶嵌在丝绸之路上,商队来来往往,驼铃声不绝于耳。

然而,曾经热闹非凡的地方,却在公元4世纪左右突然从历史中消失了,留下一片黄沙和无数疑问。

到底是什么让楼兰古国走向了灭亡?是战争的铁蹄把它踩得粉碎,还是另有隐情?有人提出了个新鲜想法,会不会是今天常见的蝗虫——也就是“拉拉蛄”——把楼兰给毁了?

楼兰古国坐落在今天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北部,靠近罗布泊西北岸。

早在公元前2世纪,它就已经是个有模有样的“城廓之国”了。《史记·大宛列传》里提到:“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

“盐泽”就是当时的罗布泊。那时候的罗布泊可不是现在这样干巴巴的荒漠,而是个水草丰美的大湖泊,给了楼兰天然的好条件。

考古学家还发现,楼兰的历史能追溯到3800年前。

1980年,中国的考古队在孔雀河三角洲挖出一具女干尸,保存得特别好,脸蛋安详得像睡着了,被大家叫作“楼兰美女”。

楼兰人长得跟中原人不太一样,鹰钩鼻、高颧骨,带着点印欧人的特征。

到了西汉时期,丝绸之路一开通,楼兰立马成了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中原的丝绸、茶叶、瓷器往西运,西方的玻璃、宝石、香料往东流,楼兰靠着这个地理优势赚得盆满钵满。古城占地10多万平方米,城墙方方正正,里面还有佛塔和官署遗址。

楼兰人主要靠种地和做手工过日子,小麦、粟米是主粮,还养牛羊。他们的衣服多是毛织的,戴毡帽,穿长袍,腰上系个皮带。

考古出土的文书大多用的是怯卢文,记录了行政、商业、宗教。怯卢文是中亚的一种文字,说明楼兰跟周边交流不少。佛教也扎了根,遗址里挖出了佛塔、佛像和经书。艺术方面,楼兰的壁画和雕塑很有看头,佛教题材特别多。

汉武帝为了掌控西域,汉朝跟楼兰没少打交道。公元前108年,汉将赵破奴带兵打进楼兰,抓了国王,逼着楼兰给汉朝和匈奴都送人质。到了公元前77年,楼兰王安归因为跟匈奴眉来眼去,被汉朝使者傅介子给刺杀了。从那以后,楼兰改名叫鄯善国,搬到了伊循城(今新疆若羌附近),老城就成了汉朝的屯田基地。

考古挖出来的汉文木简和佉卢文书,记录了汉军在这种地、驻兵的痕迹,城外还有水渠和农田遗址,说明农业一度很红火。

东汉时,楼兰还是丝绸之路的要地,文化经济都达到了顶峰。魏晋时期,它成了西域长史的办公地,汉文化的影子在这特别深。

可惜,好日子没持续多久。到了公元4世纪,楼兰开始走下坡路。考古学家找到的最后一份汉文木简是公元330年的,记录了国王伐色摩那在位的事。

之后,楼兰就从历史记载里消失了,居民南迁,城市被黄沙埋没。

1980年的发掘,除了“楼兰美女”,还挖出了不少木简、文书、纺织品和铜器,这些东西帮我们拼凑出了楼兰的辉煌过往。

楼兰为什么没了?老一辈学者常提两种说法:一是战争,二是环境变化。

楼兰的位置太关键了,丝绸之路的咽喉地带,谁都想抢。公元4世纪后,丝绸之路越来越热闹,楼兰就成了香饽饽。北方的柔然和高车部落老往南打,楼兰根本挡不住。

《南齐书》里写过,公元491到493年间,“鄯善为丁零(高_cn车)所破,人民散尽”。虽然这是说迁都后的鄯善国,但老楼兰城估计也挨了不少打。

早些时候,楼兰还夹在汉朝和匈奴中间受气。汉武帝时期,汉军直接打进来,抓了国王;公元前77年,楼兰王安归被傅介子干掉,国都都得搬家。战争就像头猛兽,把楼兰的元气啃得一点不剩。

再说环境变化。可能是更致命的。楼兰靠着罗布泊吃饭,两汉时期那气候湿暖,孔雀河、塔里木河水量足,农业条件好。

可到了公元3世纪,气候变干了,塔里木河老改道,罗布泊的水越来越少。1875年,清朝的刘锦棠勘察古道时发现,罗布泊已经南迁到库顺,水面缩得不成样子。考古找到的古水渠和农田遗址也证明,水系早就萎缩了。楼兰遗址里的文书提到要节约用水,可见水荒已经很严重了。不仅如此,汉朝在这大搞屯田,灌溉多了,土地盐碱化,种地越来越难。环境恶化就像个慢性病,慢慢把楼兰的命脉给掐断了。

还有个大问题,丝绸之路的路线变了。

前凉时期(公元317到376年),高昌(今吐鲁番)成了新枢纽,中道取代了楼兰的南道。商队不走这了,楼兰的经济就垮了。挖出来的货币和贸易品越来越少,说明那时候已经冷清得不行。

不过,有人提出了个新想法:楼兰会不会是被蝗虫——也就是“拉拉蛄”——给拖垮的?

“拉拉蛄”就是蝗虫,农村常见的那种害虫。它专吃庄稼,叶子、茎、花、果实,一个不落。蝗灾一来,蝗虫多得铺天盖地,几天就能把农田啃光,粮食颗粒无收。

楼兰遗址里没挖到蝗虫化石,但有学者猜,蝗虫可能在楼兰的农业里捣过乱。一种说法是,西汉末年,华北的蝗虫因为气候变化或生态失衡,跑到了西北,钻进了楼兰的田里。楼兰人没见过这阵仗,也没啥防虫招,庄稼被啃得一塌糊涂。

历史上,蝗灾可不是小事。东汉末年,北方蝗灾频发,粮食减产,百姓饿得不行,社会乱成一锅粥,最后还加速了汉朝的倒台。

《后汉书》里写过:“灵帝光和元年,蝗虫起,食禾稼,百姓饥馑。”楼兰的情况可能也差不多。

气候干旱本来就让水少地薄,农业撑得艰难,再来场蝗灾,粮食彻底没戏,居民只能收拾包袱走人,城市自然就荒了。蝗灾就像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把楼兰推向了深渊。

不过,楼兰遗址的考古报告——比如2022年出的《楼兰考古调查与发掘报告》——记录了573件文物,木简、文书、纺织品、铜器都有,但没提过蝗虫化石。

没证据,这蝗虫论就站不住脚。相比之下,环境变化和战争的证据硬得多。水少、土地盐碱化,这些才是农业崩盘的真凶。

汉朝的屯田搞过头,把生态搞乱了,羊皮文书里还提到上层喊节约用水,可见水资源紧缺到啥地步。罗布泊干涸更是釜底抽薪,现代研究说它历史上多次干过,跟气候和河流改道脱不了干系。

所以,蝗虫可能给楼兰添了点乱,但要说它是灭国元凶,实在有点牵强。

楼兰的消失,更像是环境恶化、战争破坏、经济衰退多管齐下弄出来的结果。单一原因解释不通,得综合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