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进华白切鸡风波后续:本人被骂到删除视频,婵宝终究被舆论牵连
发布时间:2025-09-07 02:26 浏览量:2
一道白切鸡,竟让全红婵哥哥全进华深陷舆论漩涡!
他为捍卫家乡味道,从被全网力挺到最终删视频,甚至连累妹妹的奥运光环蒙尘,这起风波,究竟是全进华“飘了”,还是评委和大众的误解?
从力挺到被骂删视频,甚至牵连妹妹,网友口中的他如何从“捍卫家乡味”变成“全靠妹”?
奥运冠军全红婵的哥哥全进华,大概自己也没想到,他只是想在一档电视节目里,给大伙露一手家乡的绝活——湛江白切鸡,结果却一头扎进了舆论的漩涡中心。
这事儿的开头很简单,评委尝了尝,觉得鸡肉口感“偏老”,可全进华不干了,坚称这才是真正的老家味道。
一场关于鸡肉嫩还是老的争论,迅速发酵成了一场席卷网络的大讨论,这已经不是一道菜好不好吃那么简单了,它触动了更深层的东西:什么是正宗?谁又有资格来评判美食?
这起风波的核心,与其说是厨艺的较量,不如说是一场关于风味哲学的公开辩论,一边是全进华坚守的地域本味,另一边则是评委们所代表的、更倾向于普适口感的标准。
在节目里,烹饪大师周晓燕的评价很直接,他觉得这白切鸡的肉质不如他以往吃过的那么嫩滑,艺人岳云鹏的感受也类似,形容鸡肉“嚼起来很硬”,还善意地猜测这可能是“当地口味”的特色。
这些评价,其实代表了一种被广泛接受的认知:好的鸡肉,似乎就应该是嫩滑多汁的,在全国性的竞技舞台上,这种“最大公约数”的口感,无疑是最安全、也最容易获得认可的标准。
但全进华有他自己的坚持,这份坚持,源自于他骨子里对家乡风味的自信和骄傲,他当场就解释了,这鸡可不是一般的鸡,是自家湛江果园里,正儿八经散养了180天,吃着五谷杂粮长大的走地鸡。
在他看来,广东人,尤其是他老家湛江那边,就好这一口,大家追求的是那种肉质紧实、富有嚼劲,并且充满了浓郁“鸡味”的成年鸡。
他甚至带着几分不屑地提到,那种只养了三五十天或者一两个月的“童子鸡”,虽然嫩,但寡淡无味,在他们那儿“白送都没人要”。
这种对“鸡味”的执着,还体现在烹饪标准上,全进华提到了广东白切鸡一个讲究——“生鸡熟鸭”,他认为,鸡骨头里还带着一点血丝,那才叫火候恰到好处的证明。
他的辩护,字里行间都在暗示,评委们可能习惯了更柔嫩的鸡肉口感,却未必能真正理解湛江白切鸡背后独特的风味逻辑和文化标准。
这根本不是对与错的问题,而是一场“风味深度”对决“口感广度”的遭遇战。
互联网就像一个巨大的放大器,它能把一件小事瞬间推到风口浪尖,全进华的这次淘汰,就完美演绎了一场从全民力挺到舆论反转的数字狂欢。
节目刚播完那会儿,网络上的风向几乎是一边倒的,评论区里,无数网友站出来力挺全进华,大家觉得评委根本不懂粤菜的精髓,是用“外地的尺子来量广东的菜”。
这种地域美食自豪感被瞬间点燃,舆论汹涌,甚至逼得节目官方账号都开启了“评论精选”模式,这一举动,在网友看来,更像是一种面对汹涌民意的无声退让,反而助长了大家的“胜利感”。
然而,事情的转折来得猝不及及,或许是为了回应大家的支持,也为了更好地推广家乡味道,事件发酵后,全进华发布了一段视频,亲自教学如何制作一道正宗的湛江白切鸡。
他本以为这能为自己正名,没曾想,这个视频却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视频一出,一些懂行的网友开始从专业的角度审视他的操作,质疑声开始出现。
人们的关注点,悄悄地从“食材正不正宗”转移到了“厨艺到底行不行”上,有人指出,他被淘汰,可能问题并不全在评委不识货,或许他自己的烹饪技巧确实存在瑕疵。
一时间,批评他“甩锅”给原材料的声音越来越大。
舆论的逆转是残酷的,很快,一些带有讽刺意味的称呼,比如“全靠妹”,开始在他身上蔓延开来,质疑他过度依赖和消费妹妹全红婵名气的声音不绝于耳。
面对排山倒海的负面评价,全进华最终默默地删除了那段教学视频,这个举动,又被许多人解读为“心虚”和缺乏自信的表现,这场风波,最终不仅让他个人形象受损,甚至在无形中,也牵连到了妹妹全红婵的路人缘。
对于网络上的种种非议,比如有人说他“飘了”,他曾幽默地回应说自己体重不轻,不容易被“刮倒”,这番自我调侃还是能看得出来他有很高的情商,希望他可以安稳度过这一次风波吧。
全进华的这份执着,其实和他的人生经历紧密相连,他并非只是个空谈理念的网红,他确实有不错的厨师经验,自称“村席大厨”,对烹饪有自己的理解和实践。
如今,他更是一位“新农人”,致力于通过互联网推广家乡的农产品,所以,他对那只180天走地鸡的坚持,不仅仅是为了比赛,更深层次的,是他对自己身份的认同,以及对乡土本真味道的尊重。
这种对“本真”的追求,在他们家似乎是一脉相承的,全红婵的父亲全文茂,就是最典型的代表,女儿一夜成名,成了家喻户晓的奥运冠军,但这位朴实的父亲,却展现出了惊人的清醒和定力。
他拒绝了纷至沓来的商业合作,依旧选择留在田间地头,坚持务农,靠自己的双手吃饭,他用最朴素的行动告诉所有人,他们家不愿“消费”女儿的名气。
全文茂不仅自己做得正,也曾劝诫过儿子全进华和家人,行事要谨慎,千万不要因为自己的言行给全红婵带去负面影响。
这种对家庭荣誉的守护,和对脚踏实地、自食其力价值观的坚守,让人动容,回过头再看全进华对白切鸡食材和做法的坚持,其实与整个家庭拒绝浮华、崇尚本真的品格是相呼应的。
他选择那只有“鸡味”的鸡,就像父亲选择继续种地一样,都是在选择一条更实在、更忠于内心的路。
尽管这场比赛他输了,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件事反而让更多人看到了全红婵一家“三观正、做事踏实”的底色。
回看整起事件,全进华的这次“失败”,从商业传播和文化讨论的层面来看,其实是一次“价值连城”的经历。
他虽然被淘汰了,却成功地将“湛江白切鸡”这个地域美食推向了全国观众的视野,其获得的关注度,远非一个冠军头衔所能比拟。
更重要的是,这场风波引发了一场极具价值的公共讨论,它促使我们去反思,在美食的世界里,是否真的存在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标准?
它提醒了所有从业者:对于厨师而言,在坚守地域特色的同时,或许也需要思考如何通过技艺的优化,让传统风味被更广泛的味蕾所接纳。
对于评委而言,则需要拥有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包容的心态,去理解不同饮食文化背后的逻辑与传承,而不只是依赖于个人的口味偏好。
美食,最终的评判权,或许并不完全掌握在少数专家的味蕾上,它更深层的价值,在于它所连接的文化记忆,以及它所承载的人间烟火气。
这起由一只鸡引发的争论,最终的落脚点应该是,如何让美食成为连接你我、促进文化交流的桥梁,而不是制造隔阂与对立的高墙。
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用一个标准去统一所有味道,而是发自内心地去理解和欣赏彼此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