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湘妹子到“老新疆”

发布时间:2025-09-06 13:31  浏览量:1

故事讲述人:刘佩玉

我叫刘佩玉,1952年3月8号那天,我从长沙出发,来到新疆乌鲁木齐扎根。有人问我后不后悔来新疆,我总是笑着说:“咋会后悔?我的青春、我的一辈子都在这儿,这儿早就是我的家了。”

1952年那趟来新疆的路,现在想起来还觉得“磨人”。3月8号从长沙出发,直到五月份才到乌鲁木齐,整整走了两个多月。刚开始从长沙到武汉,坐的是绿皮火车。过长江的时候最有意思——火车没法直接过江,得一节一节拆下来,用渡船运到对岸再拼起来。我们就在旁边看着,觉得新鲜又稀奇。

到了西安,部队给我们休整了几天,每人发了十个比巴掌大的锅盔。当时我们还说“吃不了这么多”,领导却板着脸说:“拿上!路上饿肚子就知道好了。”后来才明白,那是怕我们路上缺粮。在西安,干部还给我们讲新疆的情况,可我们一群刚从学校出来的年轻人,哪儿懂什么叫苦,只凭着一股劲儿往前冲。

从西安出来,我们就坐上了大卡车,没有座位,行李堆在中间,我们围着行李坐,两边两排、中间背靠背,一路颠簸。

刚到乌鲁木齐的时候,我们住在建国路。那会儿的乌鲁木齐和现在比,完全是两个样:只有明德路到一中那一小段是柏油路,剩下的全是土路和石头路。我记得团结路,冬天下雪结冰,春天一化,积水能没过脚踝,人们玩笑道“能淹死骆驼”;夏天没水的时候,土像面粉一样浮着,走一步能漫到脚面,哪有现在的柏油路干净平整?

最难忘的,是来新疆后的第一个中秋节。那年八月十五,我们单位从建国路搬到了头屯河。没想到当天就下了大雪——在湖南,中秋节哪见过雪啊!食堂给我们改善生活,炖了肉,还每人发了一个月饼。那时候物资紧俏,一个月饼都算稀罕物。我们捧着月饼,看着窗外的雪,心里又暖又酸,想家,但也觉得新鲜:这新疆的中秋,真是不一样。

还有红山。现在你们去看,绿树成荫多漂亮。可我们刚来的时候,红山就是个光秃秃的石头山,顶多有几棵榆树。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我们各个单位轮流去红山种树——没有车,从团结路步行过去,每人带一瓶水、一个馍馍,连咸菜都没有;山上全是石头,得先挖槽子、拉土填进去,再把树苗栽上。那时候没有补贴,也没人喊累,就觉得“这是我们的城市,得把它变好看”。后来红山公园要收门票,我还跟人念叨:“这树都是我们当年一棵一棵种的,现在来乘凉还得买门票哩!”可看着如今红山的塔下全是绿树,心里又高兴——那是我们这代人的印记啊。

这些年,新疆的变化太大了。以前回湖南,得先坐汽车到甘肃星星峡,再转火车,整整七天才能到家;现在好了,飞机、高铁四通八达,我退休后差不多两年回一趟湖南,今年还出去旅游了一个半月,想走就走。以前乌鲁木齐只有一个小飞机场,现在有二十八个机场;以前出门靠步行、靠大卡车,现在自驾、打车都方便。我姐夫以前还劝过我:“调回湖南吧,一家人在一块儿。”我却说:“不了,我早习惯新疆了。”

我在新疆待了七十四个年头,从二十岁的湘妹子,变成了“老新疆”。我看着乌鲁木齐从土路石头路,变成现在的大都市;看着红山从光秃秃的石头山,变成绿树成荫的公园;看着新疆从交通不便,变成飞机高铁四通八达。我的青春都献给了这儿,可我不后悔——能参与建设这片土地,能看着它越来越好,我觉得光荣!我的青春在新疆,我的一辈子也在新疆,这就是我最骄傲的事儿!